改革開放40年丨中國核燃料產業正向做強做優邁進

2020-12-04 能源100

中國的核燃料產業起步於上世紀50年代,而今年正好是我國第一批核燃料工廠建廠60周年。60年來,核燃料產業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之路,特別是改革開放的40年,我國的核燃料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為反映這40年的變化,記者採訪了目前負責核燃料產業發展的中國原子能工業有限公司的主要領導。

「核燃料產業是戰略性高科技產業,40年來為我國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後的發展將對我國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有信心把我國的核燃料產業發展好。」原子能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劉春勝對記者說。

「核燃料產業是發展核軍工和核能的基礎,是中核集團的核心產業。改革開放40年,核燃料發展經歷了低谷、陣痛,但也迎來了機遇,實現了發展轉型,突破了關鍵技術,形成了新的產業體系,實現了快速發展,我們基本實現了做大,正向做強做優邁進。」原子能公司總經理羅長森表示。

改革開放初期產業調整的陣痛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對國民經濟特別是國防工業進行了大幅調整。核燃料產業作為我國國防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整幅度非常大。到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核燃料系統的軍工任務銳減,一些重要核設施關停,一些在建項目下馬,全系統經歷了令人難以想像的陣痛。

「突然的調整,我們沒有準備好,缺乏系統規劃,主要靠各個廠院所自行開發民品來維持隊伍。四〇四廠搞鈦白粉、檸檬酸,八二一廠搞電解鋁,八一二廠搞白酒、絲綢、電梯,二〇二廠搞鎂、鈣、鹼、鞋,五〇四廠搞矽鐵、雪糕、瓦楞紙,四〇五廠搞洗髮水、黃酒,同位素分離研究院搞起了糧食加工設備、減速機、甚至固體漿糊……至於一共搞了多少種產品,還真難以統計。實際上當時是靠自救保住了核心人才、保住了隊伍、保住了發展的根。」羅長森回顧道。

「那一時期開發的民用產品,技術含量都不高,加上長期的軍工計劃管理思維和模式,難以適應市場經濟,項目效益都不好,後來絕大部分沒有生存下來,被市場淘汰了。」羅長森的話裡有著深深的感慨。

「那是核燃料系統最困難的時期。核燃料主要工廠集中在西南、西北的偏遠地區,一些工廠處於戈壁荒漠、崇山峻岭中,生活條件非常差。改革開放初期,作為老軍工系統內的單位,歷史負擔重、富餘人員多、職工生活很困難。二〇二廠有好幾年因為企業經營困難自降工資,廠領導每月220元,職工每月180元,那真是叫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但是,雖然困難,核燃料頑強拼搏的優良傳統沒有丟,『四個一切』的核工業精神始終銘刻在核燃料人的骨子裡,靠這種精神支撐著、堅持著,我們挺過了那段比三年困難時期還困難、還複雜的時期,保住了完整的技術和生產體系、保住了技術不斷線、保住了核心人才隊伍,這為後來核燃料產業的發展保住了發展基因,保住了發展火種。」羅長森凝重而堅定地對記者說。

「黨和國家沒有忘記核燃料人為國家做出的貢獻。為解決四〇四廠、八二一廠職工的困難,國務院專題研究這兩個廠的問題,制定專門政策解決職工困難。四〇四廠職工從老基地搬到嘉峪關,八二一廠職工從老基地搬到廣元市,職工生活有了根本性的改善。核燃料人感謝黨和國家的關懷,以更加飽滿的幹勁努力為國家發展做出新貢獻。」羅長森表示。

核電發展帶動核燃料產業發展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能源發展以及能源結構的調整推動了核電產業的發展。從自主設計建造秦山一期、二期核電站,到引進法國技術建設大亞灣、嶺澳核電站,引進俄羅斯技術建設田灣核電站,引進加拿大技術建設秦山三期核電站,引進美國技術建設三門、海陽核電站,再到建設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核電站,我國的核電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投運的核電機組達41臺,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居世界第一。

「核電在發展,而核燃料供應必須立足國內,這給核燃料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建設適應民用與國防共同發展需要的新型核燃料工業體系,是當時核燃料產業脫困重生的唯一出路,也是核燃料人的歷史責任。」羅長森說。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配套核電發展以來,核燃料產業走出了困境,實現了快速發展,實現了從純為核軍工服務到軍民融合式發展的轉型,逐步建立了更加先進的產業體系,鞏固了在國家國防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地位。20多年來,鈾轉化、鈾濃縮、燃料元件各環節產能大幅提高,經濟實現快速增長,效益大幅提升;多個產業環節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了技術突破,有些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產業實現了『瘦身』,職工總數從最多時的近7萬人,減少到目前的2.4萬人;職工生活也得到了根本性改善。20多年來,核燃料系統為核電站提供了優質產品和服務,得到了核電用戶的高度讚譽。

「核電發展帶動了核燃料產業的發展。同時,核燃料產業也是核電發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撐。中國若沒有自主的核燃料產業體系的支撐,核電發展不會有今天的規模,今後國內核電發展特別是核電『走出去』,更離不開核燃料的支撐。」羅長森說。

改革開放以來核燃料產業取得全面進步

說到改革開放這些年發生的變化、取得的成績,羅長森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一是在堅持『四個一切』精神的基礎上,樹立了市場化、國際化的發展理念,將國家利益至上與用戶至上有機地統一起來。核燃料從傳統的單一軍工產品,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轉變成了軍民融合發展,融入了社會發展,建立市場經濟的經營模式,樹立了開放、競爭、客戶、服務的理念,面向市場的產業意識得到加強,這是核燃料人思想觀念上最大的變化。

「二是我們形成了新的面向國防和經濟建設、市場化、國際化的產業體系,包括生產能力體系、科技創新體系、人才體系、一體化的國際國內經營體系等等。面對市場,我們是體系化作戰,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三是湧現了一批中青年核心人才。過去,我們成功建立核燃料體系,關鍵是有一批優秀的人才,老一代核科學家發揮了關鍵作用,如張沛霖、曹本煕、王承書等。這些年,我們注重人才培養,又湧現了一批優秀人才,優秀的人才是我們的核心資源,是保障後續發展的關鍵。

「四是形成了新發展模式。一是創新能力建設和布局模式,提出了『兩靠近』、一體化發展新模式,我們建設轉化、濃縮、燃料元件一體化的核燃料新基地,形成老基地與新基地並存、互補、共生的核燃料供應保障鏈,既貼近核電用戶,也貼近原料供應(海外進口),主動適應我國核電發展要求,也更好地推進核燃料的國際合作與『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二是創新經營模式,充分發揮體系優勢,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大力推廣產品一體化、服務一體化供應模式。

「五是自主創新實現技術突破。核燃料是高科技產業,其中的一些技術屬於極其敏感的技術,是不可能買來的,必須靠自己!今年的中美貿易戰,更加凸顯了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這些年來,我們始終不渝地堅持自主創新,各環節核心技術都有很大進步甚至突破,實現了跨越發展。」

自主創新實現技術突破是最大亮點

「這些年核燃料的發展,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我認為,最大的亮點還是通過自主創新取得技術突破。」羅長森說。

「在鈾轉化環節,我們成功研製了關鍵設備,實現了純化轉化一體化,控制技術、安全環保水平大幅度提高。

「鈾濃縮技術是核燃料產業體系中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也是最敏感技術之一,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核技術水平的重要標誌,是所有核大國都嚴密防控的核心機密。經過多年聯合攻關,我們成功攻克了離心機研製中的多項關鍵技術,實現了離心機的自主化和工業化應用,多項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已形成了離心機研發製造,離心工程設計、建造和生產運行的完整的鈾濃縮產業體系,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我國核電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戰略意義。今年新一代鈾濃縮離心機大型商用示範工程已全面建成,這標誌著國產鈾濃縮離心機實現升級換代,技術水平、經濟性進一步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際上真正實現離心機工業化生產與應用的有西歐Urenco合資公司(英、德、荷三國合資)和俄羅斯Rosatom公司,中國是世界第三家。我國可以上場同這兩家世界頂尖的鈾濃縮公司同臺競技了,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與Urenco公司、Rosatom公司共同領跑。

「在燃料元件上,我們掌握了目前國內各種堆型燃料元件的製造技術。由於中國核電發展過程中引進了國外多種堆型技術,在引進核電技術的同時,也一併引進了燃料組件製造技術。這些年來,我們引進、消化、改進了CANDU-6、M310、VVER、AP1000等堆型燃料組件製造技術,形成了生產能力。我們生產的燃料組件質量非常好,滿足了核電發展的需要,用戶評價非常高。從大的方面看,這也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結果,我們實現了『中國製造』的目標。

「我們可以生產出高質量的燃料組件,但我們生產的是國外品牌產品,核心材料鋯材基本依賴進口,我們還受制於人。要具有完整體系的燃料元件設計、製造、材料、工藝必須實現完全自主,並無障礙地走向世界,這是我們正在努力的目標。我們必須生產出自主品牌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燃料組件,必須建立自主的鋯合金產業體系,這是我國核燃料、核電產業發展的需要,更是『走出去』的需要。2010年起,我們開始研發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CF系列燃料組件,我們組建聯合攻關團隊,形成高效的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設計、原材料國產化研製、製造和入堆運行等方面凝聚成強大的創新合力,其間無論是燃料組件設計技術、燃料組件加工製造技術,還是燃料組件入堆輻照考驗、池邊檢查,都開展了大量自主創新工作,CF系列燃料組件研發和產業化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自主品牌的燃料組件規模化應用指日可待,燃料組件將由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創造。

「2015年起,我們建立了自主的鋯合金研發產業化體系,自主品牌N36鋯合金取得重大進展,有力地支撐了CF燃料組件研發和產業化。

「日本福島核事故後,美國、日本都在搶先研發更安全的新型燃料元件。在這方面,我們和其他國家處於同一個水平,甚至更先進。我們將堅持開放、合作、共同發展的理念,與包括美、俄、歐洲多個國家、地區開展合作。

「在後處理方面,經過30年的努力,2015年我國自主設計建造運行的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中試廠順利完成了冷熱試,這意味著我們掌握了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掌握這項核心技術的國家之一。」

聽完羅長森一番話,記者感悟到:核燃料產業的變化、進步,正是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結果,核燃料產業在改革開放中實現了轉型發展、浴火重生。

中國進入了新時代,黨的十九大確定我國2035年和2050年發展目標,中國核燃料產業將如何發展?

「我們將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核工業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以建設世界一流的先進核燃料產業為目標,堅持強軍首責、燃料為本、完整體系、提升能力、製造和服務同步推進的發展方針,堅持戰略導向、市場導向和用戶導向,堅持高質量發展,實施強軍戰略、技術領先戰略、差異化(多元化)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國際化戰略,到2035年實現世界領先,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公司。」劉春勝對記者說。(來源:中國核工業報 作者:任海梁 官慧)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工業發展主要成就與基本經驗
    作者郭朝先發表於《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06期摘要改革開放40年中國工業發展取得全方位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工業總量快速增長,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國工業國際地位顯著提升,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工業行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工業技術進步紮實推進,「兩化」
  • 改革開放40年:成就與經驗
    對於中國而言,今年是一個十分值得紀念的年份,因為整整40年前,鄧小平領導啟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4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首這段難忘的改革發展歷程的時候,必須對這一時期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以及最基本的經驗進行總結,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思考與啟迪。
  • 《歌聲激蕩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金曲盛典》相約改革開放...
    《歌聲激蕩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金曲盛典》近日在東視劇場唱響。《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牧羊曲》《大海啊,故鄉》《我愛你中國》《不忘初心》《新的天地》……一曲曲烙印著不同時代印記,風格多彩的歌曲陸續登臺,來自全國各地的歌唱藝術家以歌聲致敬歷史,用心聲唱響未來。熟悉的旋律,勾起人們對於崢嶸歲月的深切回憶。
  • 人民日報重磅文章紀念改革開放40年: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
    從1978年到2017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22.8倍,就業人員翻了一番,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從短缺到結構性過剩、從貧困到就要實現的全面小康,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億萬人民走向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40年。改革開放,讓機會無限拓展。
  • ...長張貴林榮獲「改革開放40年中國石油流通行業民營企業領軍人物」
    12月20日下午,由中國石油流通協會主辦的中國石油流通行業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召開。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貿促會原會長姜增偉,全國供銷總社原副主任穆勵,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中國石油流通協會會長邸建凱,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協會商會黨建部正局級黨建指導員徐成濤,商務部流通產業中心主任劉德成,國家能源局法改司副司長丁志敏出席會議。
  • 改革開放40年來湖北監獄工作的回顧與思考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歷史語境下,湖北監獄工作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在繼承中發展,在改革中創新,推動全省監獄工作實現了歷史性轉變,為維護湖北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 改革開放40年間的關鍵詞: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加強頂層設計」
    40年滄桑巨變,40年砥礪前行。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接續奮鬥,積累了無數彌足珍貴的經驗,形成了無數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中,有生動的「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有形象的「摸著石頭過河」,也有家喻戶曉的「不爭論」等。這些寶貴的方法引領改革開放不斷向廣處延伸、深處拓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 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的貢獻
    來源:求是網習近平同志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指出:「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敞開胸襟、擁抱世界,積極作出了中國貢獻。」「今天,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 改革開放40年徵文1000字 2018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心得體會
    篇四  一般來說,改革開放是指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以開放為主題的國策。想起了在1979年得那場大辯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或許吧,就是這句話,改變了中國的進程。篇五  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陽的光輝,一個地方可以體現一個國家的風貌。鵬城深圳的勃興,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歷史見證。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2018-12-21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據介紹,中科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該院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以「三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為線索,綜合凝練歸納出40項具有代表性的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並經中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審核把關和公示,已收錄於《改革開放先鋒 創新發展引擎——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一書。
  • 改革開放40年丨科環集團:永攀科技制高點
    他是承擔國家「總理基金項目」的治霾先鋒,他是擁有號稱「中國腦」的國產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技術大咖,他還是全國最大的燃煤電廠技術及集成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他時時刻刻聚焦講政治、抓安全、謀發展……改革開放40年以來,「科技與環保」的遺傳基因深烙其身,他把推動電力行業轉型發展、捍衛青山綠水視為崇高使命,孕育出一項項代表高質量發展方向的最新成果,他就是國電科技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科環集團
  • 鵬城展翅再高飛(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中國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寬,開放之門越開越大。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40人】劉若鵬:當民企進軍國防軍工
    (圖片來源:光啟集團)  編者按:1978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徵程。40年來,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見證者和實踐者。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國政經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是市場經濟能夠確立的基石和主體,企業家則成就了企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這些站在時代潮頭的企業家們,為我們的讀者鋪開過去40年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 改革開放40年與我的「考試人生」
    改革開放40年——1978:讓現實告訴未來在我的人生中,有三段關乎「學歷」的考試影響了我整個人生。它們穿越「文革」和改革開放年代,無不映射著時代的光暈和色彩。它們穿越「文革」和改革開放年代,背後的故事浮現著獨特甚至「另類」,卻又無不映射著時代的光暈和色彩。「文革」中我成了一名工農兵大學生1965年我十二歲,趕上「文革」前最後一次「小升初」統一考試。與當時國際形勢有關,作文考題是「給胡志明伯伯的一封信」。事先雖未「押」題,卻也發揮不錯。加上數學考得也很好,結果按第一志願被蘭州大學附中錄取。
  •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風雷激蕩的四十年,當然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改革開放為我們帶來了幸福與快樂,更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80後和90後的孩子,看著國產動畫到三維立體,看著老電影到新電視劇……,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風雨歷程,中國發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也凸顯出改革開放作為「重要法寶」「必由之路」「關鍵一招」的深刻內涵。
  • 改革開放40年 青年「熱詞」盤點(1998-2007)
    1978年歲暮,舉世矚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從此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到經濟特區建立,從沿海城市開放到中西部腹地融入市場經濟大潮,中華民族敞開胸襟、擁抱世界。這一場偉大的變革改變了中國,影響並惠及了世界,也帶來了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一代的人生變化。改革開放後,新生事物不斷湧現,新鮮詞語也層出不窮。
  • 觀察丨聚焦核電安全發展 服務能源改革大局
    觀察丨聚焦核電安全發展 服務能源改革大局 來源: 2020-12-01
  • 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2018-12-   中新社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19日通過官網公布改革開放40年來該院40項具有代表性的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高溫超導體研究」等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等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黃淮海科技會戰和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等10項。
  • 港澳臺媒:改革開放40年總結寶貴經驗 走更遠的路
    中新網12月19日電 40年前,飽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40年後,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了史詩般的40年。港澳臺媒體紛紛發表評論稱,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國家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站在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將繼續逐夢新的徵程。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海軍走向深藍!|這40年
    文/夕揚「改革春風吹滿地」,時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國海軍正邁向深藍。對我國影響較大的早期驅逐艦就是「四大金剛」,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才開始列裝國產051型驅逐艦。,首次接觸中國海軍,那個時候中國已經開始具備進入「藍水」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