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量子力學不感到困惑,說明你根本不理解量子力學

2020-09-05 墨玫人工智慧

量子力學


首先要說的,量子力學為什麼存在?就像牛頓為什麼發現萬有引力呢?量子力學的起源。源於我們很熟悉的一個物理問題---光是波,還是粒子。


這個問題斷斷續續的持續了幾百年的紛爭。


最早的科學家。可能要追述到亞里斯多德的年代。那時的人們認為,能看見東西是因為眼睛發出了光,才能看見。但是人們很快發現。為什麼。晚上看不見呢?後來才慢慢意識到,是光線進入了眼睛,才讓人們能看得到物體。


那麼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呢?


赫茲做的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證明了麥克斯韋的正確與偉大。似乎證明了光其實是一種電磁波的存在。具體的實驗似乎是赫茲在房間的一角製造了電磁波。然後在另一角的實驗儀器上面檢測到了電火花。



然而。光電效應的現象。卻又讓人們只能把光當成一種粒子來對待:光電效應指的是,光照在金屬上面,會打出電子。


然而人們發現奇怪的是,光打出的電子的能量高低,和光的強度無關,而與光的頻率有關。而打出電子數目的多少,與光的強度有關,而與能量無關。


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是一個連續的現象。即光是一個波打在金屬上。那麼波的振幅,即強度,無疑決定了打出電子的強度,而波的頻率應當決定了打出的電子的數目。然而恰恰相反的現象發生了。


後來某位科學家(印象中是愛因斯坦。具體記不清)看到普朗克的公式,E=hv時,猛然發現,如果把光當做粒子來看待,這個現象就完美的解釋了。當做為粒子的光的頻率高時。其能量也高。從而打出更高能量的電子。當打向金屬的光子數目多。即光的強度高時。能夠打出更多數目的光子。


而證明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從牛頓和胡適。一直延續了幾百年。漸漸地人們把目光轉移到另一種微粒上面----電子


電子


首先介紹一下發現電子的人---JJ湯姆遜。提出了葡萄乾蛋糕模型,即原子核像一個大蛋糕,電子就像葡萄乾鑲嵌在這個蛋糕上。後來盧瑟福提出了行星模型,即很多人認為的,原子核像一個太陽,核外電子像行星一樣。依據自身不同的能量,在不同的軌道上面繞著原子核旋轉。



然而,滿足行星模型的前提條件是--電子,真的是一個像行星一樣的粒子才行。然而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似乎告訴我們電子其實是一個波,因為只有一個波才能產生幹涉條紋。然而α粒子散射實驗似乎又告訴我們其實電子是一個粒子,完了!這個世界混亂了。


再後來,出現了無數的名人。德布羅意,海森堡,馮諾依曼,薛丁格,玻爾,玻恩,等等等等。他們具體做了什麼?我也無法一一記清。我只能說他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電子當你不去觀測他的時候,他是以概率雲的形式,出現在一個原子核的周圍。而當你觀測他的時候。電子迅速坍縮成為一個粒子。乖乖的讓你看著他。沒錯!觀測,就是量子力學一種解釋的主題,另一種所謂的平行世界的我們稍後再提。


測不準原理


這一段跟大家講一下所謂的測不準定理,最有名的是動量和位置方差之間的關係,當然還有很多組,比如能量和時間等等,這個都不提了。動量和方差的測不準定理的公式:△x*△p>=h/2π其中△x表示位置的方差。△p表示動量的方差。方差表示測量一個粒子的誤差。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準確的測量一個東西,比如我想把位置的概率精確到1.那麼此時位置的方差為0,那麼根據公式,此時動量的方差趨近於無窮大。也就是說,此時無論怎樣,你都測不出來他的動量,誤差永遠是無窮大。換一句話說,當你把他的位置精確到一個點,那麼一個電子的動量就不再有意義。也就是說。此時這個電子,不再具有動量這個屬性。


這就是,很多人聽說過的,一個粒子,你永遠要麼知道他的位置,要麼知道他的速度,永遠不可能二者都知道,這句話應該比那個扯淡的公式來的好理解一些吧!


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本來這段想要講薛丁格的貓,但是我想了一想,我還沒有完整的講過觀測和坍縮的關係。那麼我先說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我想在高中大家都做過雙縫幹涉的實驗。不僅僅是光能夠做,其實一個電子,注意了,我說的是單獨的一個電子,他也可以做雙縫幹涉實驗,也會產生幹涉條紋。之所以說電子是一個波,就是因為,如果只有一個電子,他要麼經過左邊的縫,要麼經過右邊的縫,怎麼可能產生幹涉呢?然而事實,一個電子依然會產生幹涉條紋,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物質的波粒二象性。


然而,如果哪位同學鑽牛角尖,非要說這個電子究竟是通過了左邊的縫還是右邊的縫?那麼很簡單,我們可以在縫上裝一個儀器,完全可以檢測這個電子從那邊通過,然而,準備好你們的心裡承受能力。沒錯!就像你們猜測的那樣,讓我在雙縫上面安裝一個儀器可以顯示電子從那邊經過時,幹涉條紋消失了!此時只有螢光屏上面一個亮點的存在,向科學家們訴說著,當你觀測他的時候,他就不再是一個波,而坍縮成一個粒子了。看到這裡對於怎麼定義所謂的觀測,完全理不出頭緒,其實,這個在科學界真的沒有定論!難道觀測不需要人也可以導致粒子的坍縮?用儀器也可以導致粒子的坍縮?那麼,人和機器的區別在哪裡?


哥本哈根解釋中(最主流的量子力學解釋),告訴我們,儀器的確導致了粒子的坍縮。然而,如果儀器記錄了電子通過的位置,此時電子不再是既通過左邊,又通過右邊的疊加態。


電子坍縮成了粒子,開始聽了經典物理的話。然而,這種不確定性,轉移給了這臺儀器。也就是說,在人們觀測這臺儀器之前,這臺儀器處於指向左邊和指向右邊的疊加態。知道有一個人去觀測這臺儀器。他才坍縮為一個具體的指向。這不是神學,如果你頭大了,那麼說明,你真的讀懂一部分了。


好了,大家如果理解了觀測和坍縮的關係,我們可以跳進一個神奇的盒子了---薛丁格的貓。


薛丁格的貓



這個實驗我想大家已經很熟悉了,不過為了一些人還不知道,我再說一遍,我們把一隻貓,放到一個盒子裡面,盒子裡面有一個毒氣瓶,這個毒氣瓶由一個任何時刻都有百分之五十概率衰變的粒子所控制,當原子衰變時,毒氣瓶破裂,放出賭氣,弄死這個貓,(你們這群惡毒的科學家!)跳出這個可憐的貓。此時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在不打開這個盒子之前,誰也不知道這隻貓是死的還是活的,於是這隻就貓處於生死之間,生與死的疊加態,直到有人打開這個蓋子來看這隻貓,(沒錯!這就是一個觀測行為),這隻貓再按概率,坍縮為一隻活貓,或者一隻死貓。


看到這裡,有人會告訴我說這是一個悖論,其實這隻貓要麼是活著,要麼是死了,只不過我們不知道而已,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按照量子力學的規律,這隻貓的確是處於生和死的疊加態,這正是這個實驗的恐怖之處。又有愛鑽牛角尖的同學(怎麼又是我)站出來會說。如果放進去一個人呢?那麼假設打開的時候這個人沒有死,他走出來會很淡定的告訴你,完全是扯淡,老子在裡面活的好好的,根本沒有覺得自己處於生和死的夾縫裡面。


然而,我們說了,觀測導致坍縮,一隻貓的大腦,不足以產生對自我觀測的這種能力,然而做為一個人,我們時時都在觀測著自己的存活狀態,所以一個人放進這個盒子裡,要麼他死了,要麼他永遠都在觀測自己,永遠都保持著坍縮的狀態。所以,沒有薛丁格的人,只有薛丁格的貓,甚至我認為貓的智商比較高,薛丁格的甲蟲也許更加符合實驗。


超距傳輸概念-量子糾纏



下面介紹一下量子中的超距傳輸概念,也就是所謂的,不遵循光速不可超越的一個概念,也就是擊破了貝爾不等式,擊碎了愛因斯坦的堅持的一個實驗。我們假設,一個大的粒子,由兩個小的粒子組成。在某時某刻,這個粒子突然分裂成兩個小的粒子,根據動量守恆定律,這兩個粒子,如果一個向左旋,那麼另一個一定向右旋。然而在我們不去觀測的時候,這兩個粒子都處於向左旋和向右旋的疊加態。


這時,我們讓這兩個粒子慢慢飛,一個飛到宇宙這一頭,一個飛到宇宙的那一頭。於是,這兩個粒子漸漸地相距幾十億光年,上百億光年,此時,如果我們突然觀測其中一個粒子,假設得出的結果是向左旋。那麼另一個粒子也會在同樣的時刻,無需觀測,自動坍縮,並且向右旋轉。對,沒錯,不需要傳播時間,是完全同時發生。正是這個情況證偽了貝爾不等式,從而證明了,量子的行為,是隨機的,並不是存在一個擾動而我們觀測不到導致量子產生了類似隨機的情況。這就是量子中的超距情況。


所謂的哥本哈根解釋。大家要明白的一個重點在於,量子論的中心在於疊加。電子,光子都是波和粒子的疊加態。薛丁格那只可憐的大貓是生和死的疊加態。我們要拋棄的一個觀念是,一個事物一定具有一個固定的狀態,要麼是這個要麼是那個。這樣的想法一定要拋棄,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各態的疊加。只是宏觀坍縮了而已。


最後給看過的人留一句玻爾(以上所有理論的創始人)的名言:如果你對量子力學不感到困惑,說明你根本不理解量子力學


薦:

【中國風動漫】除了《哪吒》,這些良心國產動畫也應該被更多人知道!

聲明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Allan McCay, The Conversation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於網際網路,不代表本訂閱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編輯:Zero


相關焦點

  • 如果你對量子力學不感到困惑,說明你根本不理解量子力學
    我只能說他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電子當你不去觀測他的時候,他是以概率雲的形式,出現在一個原子核的周圍。而當你觀測他的時候。電子迅速坍縮成為一個粒子。乖乖的讓你看著他。沒錯!觀測,就是量子力學一種解釋的主題,另一種所謂的平行世界的我們稍後再提。
  • 沒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學,包括你
    這個方案讓我們對量子測量有了物理上的理解,並有望藉此改進量子理論。修正量子理論將成為物理學家們努力解決物理學中其他問題和尋找量子技術新應用的驅動器。量子力學無處不在到目前為止,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都認為,有缺點的不是量子力學,而是我們對它的理解。
  • 費曼何以確信「無人能懂量子力學」?
    可是對量子力學,費曼有一句名言:我確信沒有人能夠懂量子力學。費曼對量子力學的評價可以說是物理學家的共識,很多物理學家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量子力學哥本哈根派的領軍人物玻爾就曾說過:如果誰在學習量子力學時不覺得困惑,說明他根本不理解量子力學。 我們生活在低速的世界,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和宏觀物理打交道,這時候描述物體的運動用牛頓建立起來的經典力學就足夠了。
  • 如何自學量子力學?學習方法是關鍵!
    文/研途風景雖然,由於量子理論的反常識性,存在著許多爭議。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學習和了解量子力學的數學框架和基本理論。想要自學量子力學,學習方法是關鍵,秘訣在於科學方法。一直以來,學界流傳著一句話:不要自學量子力學,簡稱不自量力。
  • 你不懂 量子力學
    這個方案讓我們對量子測量有了物理上的理解,並有望藉此改進量子理論。修正量子理論將成為物理學家們努力解決物理學中其他問題和尋找量子技術新應用的驅動器。量子力學無處不在到目前為止,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都認為,有缺點的不是量子力學,而是我們對它的理解。
  • 量子世界意味著什麼?時至今日,量子力學仍然讓人們感到困惑
    1925年到1927年,馴服量子的希望被一個新理論破滅了。這個新理論的根基完全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根基,這個理論的頂點是不確定性原理。這個二次革命被稱為量子力學,它解釋了牛頓力學不能解釋的現象,回答了一大批問題,比如太陽是怎麼發光的以及原子的動力學問題。它代替了牛頓力學,成為了微觀粒子世界的理論。
  • 你也可以看懂,量子力學的困惑,測不準原理 薛丁格的貓 !
    量子力學已經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其影響力越來越大!巨大的影響力迫使著人們了解它,可量子世界中的種種奇異現象卻挑戰著常人的邏輯底線。甚至 讓許多物理愛好者也摸不著頭腦, 以至於玻爾(量子物理學家)說到「如果一個人第一次聽到量子物理而不感到困惑,那他一定是沒有聽懂」!薛丁格薛丁格的貓 只是幫助人們理解量子世界 的一種思想實驗!
  • 量子力學誕生100年了,為什麼還得不到普及?
    1900年,普朗克首先敲開了量子的大門,給出了量子的概念。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量子力學比較完善的建立了起來。今天我們能夠享受著資訊時代給我們帶來的各種便利,離不開以量子力學為基礎的半導體物理、凝聚態物理等的發展。可是今天你問別人理解量子力學嗎?
  • 薛丁格的量子力學永遠是不存在的,而且量子力學從來就不是門科學
    薛丁格方程是量子力學的基本物理原理,其產生的原因既無法直接解釋,也很難嚴格證明。但現在已經可以人工合成薛丁格方程中的一個方程,既二維薛丁格方程。量子力學裡面薛丁格方程就是二維的矩陣。對於你提出的薛丁格方程對應的薛丁格方程解,不可能!我能給你兩個思路。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到底什麼是量子力學
    近年來,量子力學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個火爆詞彙,「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成為了科普作品評論區幾乎必備的一句話,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一聊量子力學,它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那宏觀物理和微觀物理的規則怎麼還不一樣呢?經典物理的一些物理定律拿到微觀世界就是不適用的,所以才有了量子力學。也就是說量子力學的提出,相當於開啟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二、量子力學研究什麼我們初中的時候都學過,物理研究的是力、熱、聲、光、電。
  • 一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全面認知量子力學
    量子物理學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礎理論,在許多學科和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量子物理學的基石是量子力學,它相當複雜,許多人對其眾多概念及其聯繫感到頭疼。這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對量子力學有一個全面的認知。首先,看一下這張圖的大概結構:左上部是有關量子力學的基礎,然後往下是關於從量子現象到量子技術,中心部關於量子理論,下部和右邊是有關量子的學科和領域。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解釋不通,穿越時空
    這四大神獸裡,最為人熟知的、也是量子力學中最著名的思想實驗也許就是薛丁格的貓了。假如有一隻貓被關在一個裝有有毒氣體的箱子裡,而決定有毒氣體是否釋放的開關則是一個放射性原子。在這個實驗裡,如果放射性原子發生衰變,那麼毒氣就會釋放,這個貓就會被毒死。但是這個原子是否會衰變是不可知的,我們想要知道這隻貓是否死亡,只能打開箱子來看。
  • 量子力學面臨的困境,該如何詮釋微觀世界詭異的現象?
    「不確定性」原理,這是自然規律設置的,關於測量精度的上限,與測量儀器無關,大體含義是,如果你測量一個系統,就必然會干擾這個系統,從而造成測量結果的「不準確」,」亦即當你觀測它時,它的狀態就被改變從而造成觀測結果的不準確。
  •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對於理解原子長度的尺度和更小尺度下的系統行為至關重要。如果一個原子的物理性質只能用經典力學來描述,那麼電子就不能圍繞原子核做軌道圓周運動,因為軌道上的電子發射輻射(由於圓周運動),並且會因為能量的損失而快速的與原子核碰撞。這個理論框架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相反,電子可以在繞原子核的軌道上保持不確定的、模糊的、機率波的運動,這挑戰了經典力學和電磁學的傳統假設。
  • 十個問題帶你認識量子力學
    如果你對量子力學的概念感到困惑,不要慌,我相信你並不是唯一的一個。正如物理學家費恩曼所說的:「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說,沒有人理解量子力學。」然而,量子理論卻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描述了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例如,我們每天沐浴在太陽光之中,你可曾思考過為什麼太陽會發光?如果你不懂量子力學,就無法理解其中的奧妙。
  • Q&A: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有什麼不同
    我覺的量子力學和經典力學最大的區別就是:在量子力學中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任何事情;而在經典力學中我們能對事物的質量能量、位置動能做出精確的描述和測量。這是怎麼回事呢?在量子力學中我們為什麼無法確切地知道事物的狀態呢?
  • 量子力學中所謂的不確定性是由於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造成的
    甚至可以打這麼一個比方,如果打開盒子發現貓死了,它其實並不是被裝置殺死的,而是被打開盒子的人看死的,因為它是由生死疊加的狀態變成了死的狀態,這樣一來似乎動物保護協會的愛貓人是要譴責那個把盒子打開的人了。如果你以前啊從來沒有了解過「量子力學」,會覺得「量子力學」似乎跟開玩笑似的,它只是一隻普通的貓咪嘛,它只能死或者活,從來沒有人見過什麼是一種叫做非生非死的生死疊加狀態。
  • 物理學標準模型奠基者稱對量子力學不滿意
    其實說這些都是為了博取你們的同情(眾笑),因為我今天所要講的,正是量子力學中詭異、甚至反直覺的要素,它們因何而產生,以及為了解釋這些性質而誕生的兩種思想流派,同時也將解釋為什麼我和其他一些理論物理學家(當然不是全部)對這些理論感到不滿意,以及接下來科學家應該怎麼做——或許我們能發明一種新的理論,將量子力學外推到更廣的範圍內。
  • 網友問:愛因斯坦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最後為何又反對量子力學?
    愛因斯坦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他解釋光電效應的論文還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量子力學本是一個泛概念,在量子力學誕生之初,波爾等人建立起來的量子力學系統稱為根本哈根詮釋。就好比你扔一個骰子,量子力學告訴你有6種結果,每種結果出現的概率是1/6,但是你卻不能了解扔出骰子到骰子選擇一個結果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用高速攝像機記錄,你就能知道骰子在空中翻了多少圈,移動了多少距離,整個過程遵循牛頓力學,本質上你知道骰子扔出時的一切數據,就能預言骰子最終的點數。
  • 本質上量子力學是一種什麼樣的工具
    量子科學對多數人來講,是個非常遙遠的名詞。但在量子力學研究和教育領域,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幾乎相當於納粹對德國及德國人的影響。對我來說,量子力學研究對我來說意義頗多。本質上,量子力學是一個工具,用來對未知力量進行假設推論,並為解決一些問題提供新思路。量子力學還揭示出物質與物質之間一些看似無形,實則有形的聯繫,這種量子力學的理論,對我一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