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北京大學藥學院,卻沒有選擇走進實驗室和藥房。2009年開始科學寫作,擅長挖掘日常生活所見中的科學與選題。善於與謠言作鬥爭,目前執掌科學人「謠言粉碎機」,是果殼網第三代「謠言粉碎娘」。擁有個人公眾號"酷炫科學"。
花青素類物質是自然形成的酸鹼指示劑,在不同的pH條件下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這一點大家在學校裡都會學到。原理雖然不算複雜,不過實際動手做一下,其實還是挺有樂趣噠~
一個常見的花青素來源是紫甘藍(紫洋白菜),把紫甘藍稍微切一切,加水稍煮幾分鐘,然後倒出深紫色的汁液,你就得到了彩虹色的酸鹼指示劑。在pH1到14之間,紫甘藍指示劑有著豐富的變色效果,下面是Compound interest的信息圖示:
圖片來源:Compound interest
在這裡可以下載到彩色花青素圖的高清完整版:
http://www.compoundchem.com/wp-content/uploads/2017/05/Making-a-Red-Cabbage-pH-Indicator.pdf
顏色的變化,與花青素在不同pH條件下的結構變化有關,在圖中也標出了不同pH範圍的結構變化。花青素在水中很容易溶出,紫米在淘洗的時候掉色,也是因為花青素類物質溶解到了水中。
許多食品的顏色來源都是花青素
圖片來源:pixabay
當然,純粹的居家小實驗不容易達到這麼全的pH,一般來說,做出來也就是紅色-紫色-藍綠色這幾個色號。
下面是松鼠窗敲雨所做的花青素小實驗。酸性和鹼性物質一般可以用白醋和食用鹼,不過這次只找到泡打粉(含碳酸氫鈉,所以呈鹼性),所以就用泡打粉代替了。
白醋的效果:
然後是泡打粉(這個泡打粉含有碳酸鈣,所以並不是完全溶解的):
最後是另外一種神秘物質:
你猜到這是啥了嗎~答案是——84消毒液!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鈉具有強氧化性,它破壞了花青素原有的化學結構,改變了顏色。
花青素變色的原因是化學結構隨著pH,發生了一些改變,螃蟹中的蝦青素也是這樣,這種隨著酸鹼性的改變是可逆的,不過,被氧化破壞的就回不來了。
順便說一句,很多有顏色的有機化合物都含有共軛的結構,也就是下面這樣單雙鍵交替的樣子,這樣的結構會使得一些電子(π電子)變得更加「自由」,它們躍遷需要吸收的能量變小了,於是就有更大機會吸收可見光。
這個是花青素中的共軛結構:
在化學實驗使用的物品中,還有很多種不同的酸鹼指示劑,比如酚酞、甲基橙。它們改變顏色的條件和範圍都有些不同,可以適應更多實驗的需要。
順便說,除了醋之外,碳酸其實也可以讓紫甘藍水變色。
左邊是萌萌的粉色紫甘藍蘇打水~不過真是一點都不好喝呢╮(╯_╰)╭
PS:基於同樣的原理,在做菜時加紫甘藍經常會產生藍綠色暗黑料理……
味道雖然不影響,但看起來還是挺沒胃口的(加點醋會不會美觀一些呢)_(:з」∠)_
另一種暗黑料理,加了藍莓的糕餅,有時也會呈現奇怪的青綠色,這是藍莓裡的花青素,碰到發麵所使用的小蘇打(碳酸氫鈉)的結果。
變成青色的藍莓松糕
圖片來源:blog.kingarthurflour.com
作者:窗敲雨
排版:紅色皇后
首發:果殼網(guokr.com)
題圖:pixabay
松鼠會ID : squirrelclub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公眾號 酷炫科學
微信號 :SciencePorn
新浪微博:@酷炫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