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村地處韓江三角洲衝積平原,這裡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四季如春,竹苞松茂,農田果園,華實蔽野。遠遠望去,整個古村落有如幅古樸典雅的水墨畫。韓江支流分出的一汪碧水,環繞著古村落的田園屋舍,滋潤著古村落的名樹古木。村裡的古老民居大多臨水而建,有著粉牆黛瓦趁溪斜,春入農家處處花的韻味。水迢迢而迂迴,兩旁水岸長滿植物花卉,幾座爬滿苔蘚的老石橋,小橋流水,如詩如畫。「背枕青山,蓮峰聳峙。澳山為屏,風濤萬頃。雙溪環繞,沃野平疇,一望無際……」這是先賢陳慈雲對家鄉的寫照。前美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一直是潮汕地區的名鄉望邑。純樸的民風,勤勞善良的村民,數百年的潮汕農耕文化,糅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僑鄉文化,使得前美村繼承和保存了一批獨特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這些優秀文化之花,使今日的前美更好看!
前美村是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的一個行政村,有1500戶,約6500多人,總面積約2.8平方公裡。這裡世代以農耕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蔬菜和水果。古村有農田、耕牛、果園、稻香……商貿雖不是主要的生計方式,卻在古村的歷史歌吟中時時發出鏗鏘之音!走進這裡,你會獲得種置身世外桃源的驚喜,心靈之門也會輕輕打開…
前美村始建於元朝末期,至今已有600年歷史,創基人陳氏世序公,約於元朝至正年間攜帶家眷至此定居。據《陳氏族譜》所載:「世序公世居福建省泉州府,因避亂攜四子而遷於潮之饒隆,卜溪尾鄉而居。」①而民間所傳更富有色彩:先祖世序公跟隨陳友諒打天下,兵敗之後,攜家眷南遷。逢山開山,遇水搭橋。不一日,走進了潮之濱水之湄。蘆葦環繞,淺灘茫茫,在水草掩映之中,各種各樣數不清的鳥,在覓食,在戲耍,在高唱…晨曦裡,整個溪塢好像都動了起來!於是,在這麼一個美麗明媚的清晨,世序公決定停下腳步,就在泥灘上撈起淤泥,堆起五個泥堆,栽下了五棵榕樹,搭寮居住。
隆都原稱龍眼城都,因這裡自古盛產龍眼,果樹茂密而得名。在宋元《三陽志》《續三陽志》等潮州地圖上,已經標誌著「龍眼城」的地名,隸屬於潮州府海陽縣(今潮州市潮安縣)。乾隆《潮州府志》記載,明代中葉,隆眼城都北邊的鳳凰山區,接連發生山民叛亂。為了便於管治,明成化十四年(1478),兩廣總督朱英上奏,請求把鳳凰山區及其周邊原來統屬於海陽縣的八個都,割置饒平縣。這段時間裡,潮州動亂不斷,地方行政區劃分割頻繁,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隸屬饒平縣的只剩下四個都。其中包括黃岡河流域的三個都和隆眼城都。在1949年之前,隆眼城都直隸屬於饒平縣,因為這一塊平原肥腴豐饒,農副業發達,向為饒平縣賦稅收入所依賴,於是,民間也有了「無隆(隆眼城都)不成饒(饒平縣)」的俗諺。
明清時期的隆眼城都行政上分隆眼城、長岐和南溪三個堡。民國時期實行區域自治,隆眼城都改稱饒平縣第三區。1949年以後,饒平縣第三區割隸澄海縣。原來的隆眼城堡拆入澄海縣蘇北區,長岐和南溪兩個堡另立一個區,稱隆都區,1986年以後,又改稱隆都鎮。隆都地處海陽、饒平和澄海三縣之間,是清初潮州府城進出本地最重要的外貿港口樟林港的必經之路。交通的便利推動了經濟發展,在很長的時間裡,隆都以富庶名聞遐邇。尤其是古老的集市—店市,更成為方圓數十裡,煌煌數十鄉的貿易重鎮。每逢圩日,人流如織,貨如輪轉。年年歲歲,潮水潮魚,舉數百年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