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否為暴君?看看歷史上批判過他的這些人,你就明白真相了

2021-01-09 飛魚勸學

《大秦賦》中張魯一飾演「秦始皇」

隨著一部《大秦賦》的熱播,「秦始皇是否為暴君」也成為了人們討論的焦點。

2021年元旦當天,著名歷史學家、武漢大學資深教授馮天瑜發表了一篇《「史劇」與「史觀」》的文章,對《大秦賦》美化秦始皇的形象進行了批判。

這篇文章認為,秦始皇作為「暴君」,這是歷史評價,是「既定事實」,我們不能「開歷史倒車」,不能「扭曲歷史」,不能「歌頌暴君」。

武漢大學馮天瑜教授批判《大秦賦》

但是也有一些反對者,他們認為,秦始皇被罵為「暴君」,是後世文人的「栽贓」,真實的秦始皇並非如此。

縱觀歷史,橫看網絡,人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論確實非常激烈,針鋒相對。不過我認為,要真正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回到歷史中去」,「從歷史中尋找答案」。

那麼,歷史上,究竟是哪些人在「批判」秦始皇,將他罵為「暴君」呢?我們梳理一下歷史,就知道這些言論背後的原因了。

所有評價秦始皇的人,我們基本上可以分為六類:秦始皇「身邊的人」、古代「帝王」、古代「文人」、古代「權臣」、古代「學者」、現代人。

秦始皇畫像

第一類:秦始皇「身邊的人」

秦始皇身邊的人包括三類,一類是以尉繚、盧生為代表的「批評者」,一類是以王綰、李斯為代表的「支持者」,一類是以陳勝、吳廣為代表的「造反者」。

1.尉繚眼中的「秦王」:

尉繚眼中的秦王是這樣的: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雖然尉繚認為秦始皇「少恩而虎狼心」,但他的這段話看似在批評秦始皇,其實相當於是在稱讚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秦始皇長相粗獷,野心勃勃,尉繚作為一介平民,他竟謙卑相待,常常甘居尉繚之下,可見這個人志向遠大,如果他要是統一了天下,那麼天下人還有誰能於其抗爭呢?都只能成為他的俘虜了。

尉繚本是魏國人,到秦國來追求事業,謀求發展,當時還是秦王的嬴政非常尊敬他,把尉繚看得很高,每次接待尉繚時在服飾、飲食等方面都一模一樣,刻意地和尉繚保持「平等地位」。

但尉繚心知肚明,自己無法和秦王真正「平等」,他從中看到了秦王的野心和魄力,感到了秦王是一個從未見過的「可怕之人」,最後決定離開秦王。

秦王知道尉繚逃走後,特意把他找回來,誠摯地挽留他,還讓他做了秦國的「國尉」一職。「國尉」是戰國時秦國的一種官職,秦統一以後改稱太尉,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

被醜化的秦始皇畫像

2.盧生眼中的「秦始皇」:

盧生眼中的「秦始皇」是這樣的:

「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

盧生,燕地術士,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算命先生」。盧生認為秦始皇為人「剛愎自用」,因害怕被處罰,就和另外一個人商量逃走。

盧生為什麼「害怕被處罰」?好端端地,秦始皇為何會處罰他呢?

原來,盧生在秦始皇面前撒過各種謊言,例如他說滅秦國的敵人是「胡」,於是秦始皇派了蒙恬帶著30萬大軍北上「抗胡」。

盧生還騙秦始皇說可以找到「長生不老之藥」,於是秦始皇給他人力、物力、財力,讓他去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盧生出去之後就沒有回來,逃走不說,還在民間宣傳秦始皇的「殘暴」,鼓動民間「造反」。

秦始皇知道後當然非常生氣,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了當時的情況: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鹹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鹹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秦始皇這段話說得很明白,他本來就很尊敬盧生,並厚待盧生,是盧生「背叛」了他。盧生不但逃走了,而且還在民間散布秦始皇的壞話,傳播秦國滅亡的謠言。

秦始皇就算能夠原諒盧生背叛於他,但是也無法原諒盧生在民間散布秦國滅亡的謠言。所以,才引發了秦始皇「焚書坑術」。盧生,就是這樣作為「術士典型」被坑殺了的。

《南越王》中唐國強飾演「秦始皇」

3.王綰、李斯眼中的「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初,王綰、李斯等人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昔者五帝地方千裡,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盧生曾批評秦始皇「以為自古莫及己(認為自古以來沒有人能趕上自己)」,但實際上,這種「五帝所不及」的說法並不是秦始皇自己的,而是王綰、李斯等人最先提出來的。

當然,王綰、李斯等人的評論我們可以「不足為信」,因為王綰、李斯等人當時正在秦始皇手下做官,而且是「丞相」這個級別的大官,我們完全可以說「他們的言論可能有阿諛奉承之嫌」。

但是,2000多年過去了,用我們今天的眼光再來審視王綰、李斯的這段話,難道真的一點道理都沒有嗎?難道全是「阿諛奉承之言」嗎?

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共83個王朝,歷經494位皇帝,試問,有幾個皇帝建立了像秦始皇一樣的功勳?

秦始皇統一天下

4.陳勝、吳廣眼中的「秦始皇」:

陳勝、吳廣都是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他們沒有直接評價秦始皇,但是他們用「造反行動」評價了秦始皇。

留給後世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陳勝的那一句名言「天下苦秦久矣」,意思是「天下百姓受秦朝統治、逼迫已經很久了」。

由此可見,陳勝、吳廣眼中的秦始皇,基本上是屬於「暴君」形象。必須是「暴君」形象,如果不是,那麼他們造反就沒有理由了。

事實上,陳勝本來就是一個「不安分」的人,其證據有三:

一是小時候就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說明想尋求「發達」;

二是服役時裝神弄鬼,在魚肚子裡面放「帛書」,半夜三更安排人學狐狸叫「陳勝王」,

三是假冒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篡奪軍隊指揮權。

陳勝、吳廣造反,是後世文人批判秦始皇的主要證據之一。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漫畫

第二類:古代「帝王」

在所有評價秦始皇的人當中,有幾位「帝王」的評論尤其值得關注。

後世「帝王」當中,有歷史記載、評價過秦始皇的主要有兩位:一位是漢高祖劉邦,一位唐太宗李世民。

1.劉邦眼中的「秦始皇」:

劉邦,大漢王朝的建立者。可以說,這個曾經的秦朝子民,遊手好閒的泗水亭長,基本上是「竊取」了秦始皇的帝國。

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大部分延續和保留了秦王朝的帝制。此所謂「漢承秦制」,雖略有所改,但在漢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體制,基本上沒有突破秦代模式。

按理說,從「大秦帝國」的根基上,建立起了「大漢帝國」,劉邦應該全力批判秦始皇的「暴政」,因為只有批判「暴秦」,「仁漢」的地位才能夠得到鞏固。

但是,劉邦雖然竊取了秦始皇的帝國成果,但他從來沒有「批判」和「抹黑」秦始皇。

《史記》記載,秦始皇出遊時允許百姓圍觀,當時的劉邦正擠在圍觀隊伍中,他親眼目睹過秦始皇出遊的儀仗陣勢和帝王風採,然後慨嘆道「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由此可見,劉邦眼中的秦始皇可以稱得上「大丈夫」,這是「稱讚」「羨慕」之語,而非「批判」「抹黑」之言。

有人說,秦始皇是劉邦的「超級偶像」,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形象生動,頗為在理。

漢高祖劉邦畫像

2.李世民眼中的「秦始皇」:

歷史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曾經這樣評價過秦始皇: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

這段話說得很明白,「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李世民指責秦始皇「暴虐」,所以導致到「秦二世」兒子這一代就滅亡了。

但是,研讀歷史我們不能「斷章取義」,聯繫文章的上下文,才能更準確、更深刻地理解歷史。

細心的讀者也會發現,李世民在批判秦始皇的同時,連漢武帝也一起批判。這就顯得「非同尋常」了,原因何在?

李世民的這段評價出自《貞觀政要》,我們來看看原文語境:

「貞觀十二年,疏勒、朱俱波、甘棠遣使貢方物,太宗謂群臣曰:「向使中國不安,日南、西域朝貢使亦何緣而至?朕何德以堪之?睹此翻懷危懼。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朕提三尺劍以定四海,遠夷率服,億兆乂安,自謂不減二主也。然二主末途,皆不能自保,由是每自懼危亡,必不敢懈怠。惟藉公等直言正諫,以相匡弼。若惟揚美隱惡,共進諛言,則國之危亡,可立而待也。」

這段話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貞觀12年,疏勒、朱俱波、甘棠等幾個西域小國上貢,李世民突然聯想到了漢武帝這樣平定西域的君王。用秦始皇、漢武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示自己不要犯前人的錯誤。

結合當時滅東突厥,滅土谷渾,徵高昌國、高句麗的大背景,李世民其實是在不停地告誡自己秦始皇漢武帝時期的秦漢雖然強大,但是窮兵黷武的話都可能亡國,更別說此時的唐朝,所以收拾西域尤其是高昌要再等兩年。

由此可見,李世民抨擊秦始皇「暴虐」,實際上是為了借用前人亡國的歷史教訓來警示告誡自己,不要重蹈覆轍。

秦始皇只是臨時作為「暴虐」形象,被李世民利用而已;李世民並沒有真正系統地、全面地評價過秦始皇。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第三類:古代「文人」

後世文人對秦始皇進行評價的人其實也不多,比較典型的是賈誼、李白和柳宗元。一個是政論家,一個是詩人,一個是文學家。

1.賈誼眼中的「秦始皇」:

賈誼在《過秦論》中如此評價秦始皇: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這一段是從「統治」的角度,說明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對老百姓進行「嚴酷統治」。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這一段是從「為人」的角度,說明秦始皇「廢王道」「立私愛」,使用酷刑,是「暴虐」統治的始祖。

很顯然,賈誼是從「仁義」和「王道」的角度來評價秦始皇的,為什麼賈誼要用「仁義」和「王道」的評價標尺呢?

實際上,賈誼的《過秦論》是寫給漢文帝看的。西漢之初,劉邦雖然「漢承秦制」,但是他並沒有採取「郡縣制」,而是採取了「分封制」,結果導致漢文帝時期各種矛盾的日益激化。

這些矛盾包括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也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國內封建割據與中央集權的矛盾、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間的矛盾,等等。

為了調和各種矛盾,使西漢王朝長治久安,賈誼寫《過秦論》用秦王朝滅亡的故事來告誡漢文帝,建議施行「仁政」,以避免老百姓起義造反。

說到底,賈誼的《過秦論》,名為「論秦之過」,是為「昭漢之過」。所以,秦始皇被賈誼稱為「暴虐」,是出於自己的政治目的。

賈誼畫像

2.李白眼中的「秦始皇」:

李白曾經寫過組詩《古風五十九首》,很有名氣。其中第三首就是《秦王掃六合》: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氏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的《秦王掃六合》,全面的評價了秦始皇的功與過。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

第一,寫出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勃勃雄姿與赫赫聲威;

第二,記錄了秦始皇勞民傷財、揮霍恣肆、妄想長生的荒唐行為;

第三,抒發了詩人對秦始皇悲慘命運的嘲諷和哀傷。

在封建時代,李白能夠如此全面、客觀的評價秦始皇的功與過,純屬不易。

李白是純粹的文人,和賈誼還是有些區別,賈誼雖也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家,但是他也有政論家的身份。

作為文人代表,兩人的身份背景不同,其觀點、態度也不盡相同。

大詩人李白

3.柳宗元眼中的「秦始皇」:

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人」。

柳宗元評價秦始皇最為著名的文章,莫過於《封建論》。

柳宗元說: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遊,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於下而吏畏於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並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在《封建論》這篇文章中,柳宗元系統而深刻地分析了「分封制」的缺點,肯定了「郡縣制」的優勢。主要觀點包括:

①封建制的產生,不是聖人的本意,而是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

②秦王朝滅亡原因在於「政治」,在於「人禍」,而非「郡縣制」制度的缺點導致;

③漢朝時期諸侯國叛變,再一次證明了秦國「郡縣制」的正確;

④「郡縣制」不讓地方官員專權,中央有治理百姓和財務管理的統一制度,這是正確的;

⑤漢朝諸侯王權力過大,是導致戰亂、禍害百姓的根本原因;

⑥廢除「分封制」,以天下為公,是從秦朝開始的。

通過仔細研究柳宗元的《封建論》,我們從制度上對「郡縣制」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柳宗元用對比手法,將漢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縣制」做了詳細的對比,結果是「郡縣制」取勝。

後世歷朝歷代,都效仿秦始皇的「郡縣制」對國家進行中央集權管理,只是不同時代,有不同程度的矯正、補充和發展而已。

柳宗元的《封建論》,沒有迴避秦始皇的「暴政」問題,但更多是客觀地評價和肯定了秦始皇對後世「國家政治制度」的貢獻。

柳宗元畫像

第四類:古代「權臣」

這裡所謂的「權臣」,就是在政壇上非常有影響力的人,也包括一些「權力極大」的人。

在這裡,我們列舉「主父偃」和「張居正」為例,看他們是如何評價秦始皇的。

為什麼我們要選「主父偃」和「張居正」?

因為他們在後世的朝廷中為官,一方面可以直接管理國家,另一方面還可以親自向皇帝建言獻策。

因此,他們的言論很有代表性。

1.主父偃眼中的「秦始皇」:

主父偃,漢武帝的寵臣之一。早年出身臨淄,但並未受重用,到長安後被漢武帝親自接見。後來連升四次,得到漢武帝的破格任用。

主父偃在朝廷充當漢武帝的顧問,對當時的政治頗有影響。

主父偃曾經這樣評價秦始皇:

①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②務勝不休,欲攻匈奴,……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饟,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

第一句話,肯定了秦始皇的功勞,叫做「功齊三代」。

第二句話,指出了秦始皇的過錯,讓老百姓疲憊不堪,社會生產凋敝。

從主父偃的評價來看,秦始皇有功有過,他分析了秦王朝滅亡的原因;從語言文字和篇幅來看,對秦始皇的 「批評」比「肯定」要多。

但實際上,主父偃還非常崇拜秦始皇,這從主父偃的政治觀念就可以看出。

一方面,他建議漢武帝效仿秦始皇那樣統一天下,歸化蠻夷;

另一方面,他提倡「推恩令」,這也是在劉邦施行「分封制」弊端下進行了一次改良和補充,也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

《大漢天子》中王剛飾演「主父偃」

2.張居正眼中的「秦始皇」:

張居正是明朝萬曆皇帝的「內閣首輔」,從這個身份來看,他是一個真正的「權臣」。

張居正曾經這樣評價秦始皇:

「三代至秦,混沌之再闢者也,其創製立法,至今守之以為利,史稱其『得聖人之威』周王道窮也,其勢必變而為秦,舉前代之文制,一切剷除之,而獨持之以法。西漢之治,簡嚴近古,實賴秦之驅除也。惜乎扶蘇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內發,六國餘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為招,再傳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張居正這段話也有三個意思:

①認為從秦朝開始,「獨持之以法」,也就是今天所說的「依法治國」;

②西漢初年之所以能夠實行「黃老之治」(簡嚴近古),原因在於秦朝做好了鋪墊;

③很惋惜秦始皇的基業未能延續,昏庸無能的「秦二世」又碰上了「六國餘孽」。

張居正作為「內閣首輔」,實際上就是在幫助萬曆皇帝執政。換句話說,張居正對秦始皇的評價基本上是站在「執政者」的立場,不吹不黑,客觀評價。

張居正畫像

第五類:古代「學者」

秦始皇之後,有很多後世學者對秦王朝和秦始皇進行了評價。這些學者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歷史學家」,包括司馬遷、班固等歷史學家;一類是「文化學者」,包括嚴安、李贄等的文學侍臣。

1.司馬遷、班固眼中的「秦始皇」:

司馬遷著《史記》,班固著《漢書》,兩人都是鼎鼎有名的歷史學家。

司馬遷如此評價秦始皇: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始皇既立,併兼六國,銷鋒鑄鐻,維偃幹革,尊號稱帝,矜武任力。」

由此可見,司馬遷評價秦始皇的語言非常「委婉」,沒有明顯的「強烈批判」之語,感情上傾向於秦始皇功績的記錄。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班固是如何評價秦始皇的:

「至於秦始皇,兼吞戰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縣石之一。而奸邪並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

從班固的評價中,你也完全看不到「暴君」秦始皇的形象。相反,他還提到了秦始皇親自審理批閱文書,往往夜以繼日,加班加點。這說明,秦始皇的一個非常「勤政」的皇帝。

總體而言,作為歷史學家的司馬遷和班固,言辭用語肯定是非常謹慎,非常講究的,他們對秦始皇的評價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司馬遷畫像

2.嚴安眼中的「秦始皇」:

嚴安,是漢武帝的「文學侍臣」。漢武帝對嚴安的印象是「相見恨晚」,足見得嚴安的才華。

嚴安曾經這樣評價秦始皇:

「秦王蠶食天下,併吞戰國,稱號皇帝。一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銷其兵,鑄以為鍾虡,示不復用。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鄉使秦緩刑罰,薄賦斂,省徭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佞巧;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矣。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南掛于越,宿兵於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

嚴安的觀點很獨特:

一方面,他認為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薄賦斂,省徭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佞巧;變風易俗,化於海內」,這是在稱讚秦始皇統一天下,結束戰亂的功勞;

另一方面,他也指出了秦始皇的「過失」,在於「南北同時用兵」,北方蒙恬領軍30萬,南方趙佗領軍50萬,這加大了老百姓徭役的負擔。

嚴安對秦始皇的總體評價是「窮兵黷武」,嚴安也是用「仁政」來勸諫漢武帝不要光顧著「開疆拓土」,要重視「休養生息」。

秦始皇塑像

3.李贄眼中的「秦始皇」:

李贄,明朝嘉靖年間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

李贄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孔子對人們的思想禁錮,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

從他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觀察和評價來看,他的這些觀點直到今天來說,仍不失為「遠見」。

李贄曾經這樣評價秦始皇: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

對於秦始皇,李贄亮出了兩個觀點:第一,稱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第二,對於秦始皇,後世人們「不可輕議」。

明代思想家李贄

第六類:現代人

上面羅列了頗具代表性的古人對秦始皇的評價,那麼現代人是如何評價秦始皇的呢?我們也找了四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夏曾佑、魯迅、梁啓超、毛澤東。

1.夏曾佑評價秦始皇:

夏曾佑,近代詩人、歷史學家、學者。他對今文經學、佛學有精深的研究,對乾嘉考據學和詩文有相當的素養。

夏曾佑如此評價秦始皇:

「有為漢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漢武是也。」

這句話是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是皇帝當中的皇帝。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吧?

2.魯迅評價秦始皇:

魯迅,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巨大。

魯迅評價秦始皇:

「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但是結果往往和英雄們的預算不同。始皇想皇帝傳至萬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農書和醫書,而秦以前的這一類書,現卻偏偏一部也不剩。」

魯迅的這段話,其實可以作為反駁秦始皇是「暴君」觀點的證據。

大文豪魯迅

3.梁啓超評價秦始皇:

梁啓超,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學者。他在學術界具有極高地位。

梁啓超評價秦始皇:

「秦始皇寧為中國之雄,求諸世界,見亦罕矣。其武功焜耀眾所共知不必論,其政治所設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

這段話也是肯定秦始皇的「百代之概」的歷史功績。

4.毛主席評價秦始皇:

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

他老人家評價秦始皇的那首詩《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非常聞名,但這裡我想引用他評價秦始皇的另外一段話來作為論據:

「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

在這段話中,毛主席將秦始皇和孔子對比起來評價。他認為孔子「只說空話」,秦始皇才是「做實事」的人。

同時,毛主席還揭露了中國2000多年封建歷史的有一個真相: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

不愧是領袖!他的這種眼光是多麼的深刻和犀利!大家雖然在口頭上批判秦始皇,但是做起事來,還必須得用秦始皇那種思維和方法。

偉大領袖毛主席

值得注意的「幾個細節」:

上文我梳理了十多個人物對秦始皇的議論,還原了歷史人物對秦始皇的真實評價。通過梳理、對比,我們也發現了「幾個細節」:

1.歷史人物中大部分人對秦始皇持「肯定」「稱讚」態度;對秦始皇持「否定」「批判」態度的,主要集中在「秦末」和「西漢」。包括尉繚、盧生、陳勝、吳廣、賈誼、主父偃、嚴安等人。唐太宗李世民是批判秦始皇的少數皇帝之一。

2.時間離秦朝越久的朝代,對秦始皇的「肯定」「稱讚」程度越高;同時,在古代文人中,也並不全是批判秦始皇的。像李贄、夏曾佑對秦始皇的評價就「極高」,而柳宗元、魯迅、毛主席等人,對秦始皇的評價則是既深刻,又客觀。

3.大部分批評者並沒有專門針對「焚書坑儒」進行批判。後世人們批判秦始皇的內容,主要是「大搞修建」,包括修建萬裡長城和阿房宮。大部分評價者能夠區分「坑術」和「坑儒」。

4.其他「鮮為人知」的幾個細節:

①秦始皇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政治、軍事人才,包括來自六國的「客卿」;

②六國國王多次與秦約盟,又多次背叛秦國,證據「請為藩臣,已而倍約」;

①秦始皇曾經對老百姓發放糧食,證據「賜黔首裡六石米,二羊」;

② 秦始皇親自查看批閱文書,經常熬夜加班處理政務,證據「晝斷獄,夜理書」。

秦始皇銅像

結束語:

人們通常說「是非功過後人評說」,不錯,秦始皇究竟是不是「暴君」,是要留給後人評說。但後人評說也要客觀、公正,符合歷史。從歷史記錄來看,後世對秦始皇的評價大部分都是較為客觀的、公正的。秦始皇的確有「過」,但是因此而說他就是「暴君」,這與歷史不符!

秦始皇被譽為「千古一帝」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秦始皇是不是暴君?也得辯證地看,網上很多有關他的黑料並非事實
    談秦說漢(365)秦始皇是不是暴君?也得辯證地看,網上很多有關他的黑料並非事實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秦始皇嬴政成為千古一帝,殺伐果斷,以武力蕩平六國、統一中原。說秦始皇心懷天下蒼生似乎是不太恰當,但相比其他的開國皇帝也似乎不算是最殘暴的。古往今來,哪一代開國之君不是腳踏森森白骨?
  • 有傳聞說秦始皇沒死?秦始皇陵有什麼秘密?為什麼沒人去盜墓?
    不過非常遺憾的就是很多帝王的墳墓早就已經被盜墓賊光顧,因此也破壞了太多的東西,甚至他們將這些文物倒賣至還在,導致文物的大量流失。  基本上越古老,留下來的就越少,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歷史上地秦始皇可以說是排頭最大的皇帝了,就光一個陪葬,就能申請世界八大奇蹟,可墳墓卻至今無人光臨,這究竟是為何?
  • 他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航海家,比鄭和整整早了幾千年!
    我們歷史上第一位開航海家是誰?可不是你想的鄭和去西洋的事,第一位開始航海的這位前輩比鄭和整整早了幾千年,他去航海還是奉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命令,去為他尋丹問藥去了,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秦始皇經過長期的徵戰,滅掉了其他六個諸侯國,然後感覺到自己已經把國家統一了,就不能再稱為秦王了,自己應該叫皇帝,秦始皇在做了皇帝以後,就天天想著自己如何能夠長命百歲,發動了秦國無數的練道士為他煉製丹藥,尋找可以長生的法子,弄的整個秦朝烏煙瘴氣的,到了最後有個叫徐福的道士實在看不下去秦始皇的所作所為,就對秦始皇說我知道有一個地方哪裡有位得道的仙家,已經煉成了長生不老之術
  • 秦始皇是否見過外星人?看完後明白了!
    秦始皇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大門的開啟者,在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中央集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這些功績對中國歷史都極具影響力。可以說中國人「大一統」的思想跟秦始皇有著緊密聯繫,雖然秦朝的歷史並不長,但秦始皇陵作為「天下第一皇陵」至今還有著太多的神秘與疑問有待解答。
  •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少水銀?專家:看山上石榴樹多高,你就全明白了
    說起秦始皇,必然會想到暴君二字,「焚書坑儒」就是其中之一,《史記·卷121·儒林列傳》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從公元前213年好212年坑殺犯禁者460餘人。
  • 焚書坑儒:被誤解了2000多年的事件,秦始皇的真實用意是啥?
    我們在課本上都了解到的就是秦始皇以暴力的手段,將對他有意見的儒生坑殺。為了堵住民眾的悠悠之口,讓民眾將無用的百家思想的書全部銷毀。 這件事被後人載入了史冊中,秦始皇因而被很多人批判。公元前221年,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成功的徵服了六國,重新恢復了大統一。
  • 秦始皇為何要自稱為「朕」?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懂了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無數璀璨的成就,古代的各種精彩歷史故事也一直吸引著對其感興趣的人去追尋和探究。我國曾經經歷過一段很長時間的封建王朝時代,自從秦始皇統一中華大地,建立起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之後,中央集權就成為了帝王把控國家的最主要制度。
  • 秦始皇還活著?多人稱霍金在世前爆出真相,是真是假?
    提到霍金,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世界上最勵志、最有名的科學家之一。雖然霍金已經離開多年,不過,世界上關於霍金生前的預言和他說的一些話一直在很多地方流傳著。比方說,此前有人聲稱,霍金表示200年後人類就會滅亡,但如今已經被證明不過是陰謀論者的謠傳罷了。
  • 為什麼秦始皇在世時四海昇平一片祥和,而他一死大秦便崩潰瓦解?
    對於很多人來說,秦朝的滅亡似乎是很玄幻的事情,秦始皇活著的時候,統一後的秦帝國處於四海昇平的狀態,但是,秦始皇死了以後,各地的叛亂卻出現勢如破竹的趨勢,這其中的原因何在?圖片:秦始皇去世劇照一、秦朝真相其實,之所以人們會有這樣的認知,是因為對秦朝有一種誤會,反而古人將真相看的要明白一些,否則,古人也不會說出「暴秦」這個詞。
  • 孟姜女哭長城:秦始皇被栽贓的典型案例,人已死千年,有冤無處訴
    「古代反抗暴政的代表」,因為她所面對的大BOSS是「暴君」秦始皇!其詩節選為: 築人築土一萬裡,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
  • 為何無人敢挖秦始皇陵,看過衛星雲圖你就明白,什麼叫千古一帝
    關於秦始皇到底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一直以來便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秦始皇作為我國大一統的皇帝,統一了文字,平定了六國,統一了度量衡,單看這些功勞,就已經十分多了;但是秦始皇過錯也是非常明顯的,實行暴政,焚書坑儒,不僅損害了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導致民不聊生,這些過錯也是非常大的。
  • 他是歷史上年紀最小的暴君,把殺人當作樂趣,年僅15歲便身首異處
    說到歷史上殘暴的君主,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必定是 夏桀商紂 等人,但還有一位被埋藏在歷史角落的暴君被大家所遺忘,他比起其他暴君其酷虐手段有過之而無不及,更重要的一點是他的年紀尚小,以年幼之姿而如此暴虐更是歷朝歷代以來第一人,因此他也獲得了「
  • 秦始皇為何要以「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看,就明白了
    陳子在給秦始皇寫信的時候,必須在文章的意開頭就點明自己的身份和姓名,這些都寫完了之後還要再加上一句套話,那就是「臣昧死上言」。「唯君」的思想就是秦始皇君主專制制度設計中的第二大內涵。毫不誇張的說,秦始皇絕對是一個非常具有自己想法並且可以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付出一切代價的人。
  • 隋煬帝真的是暴君嗎?算得上一代明主,只是太急於求成
    從秦始皇嬴政開始稱帝的2000多年時間裡,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了494位皇帝,這些皇帝有好有壞,要問誰最好誰最壞,好的君主當然羅列不過來,但是提到壞的君主,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隋煬帝楊廣。弒父、殺兄、殘害忠良、禍害百姓、各種見不得人的宮闈秘事,楊廣全都做了,前幾年挖出楊廣之墓的新聞,更是讓他被千夫所指、遭萬人唾罵。然而胡適說過:「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很多有關於隋煬帝的細節,如果仔細去研究,就會發現史書沒有告訴我們的真相。
  • 司馬遷為什麼知道秦始皇陵內部結構?因為他是專業的
    司馬遷撰寫的《史記》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歷史評價,這與司馬遷著史的態度是分不開的。有人說司馬遷怎麼知道秦始皇陵內部結構呢,我認為有以下四方面原因。原因一:司馬遷的閱歷志向幫助其了解秦始皇陵內部結構司馬遷是西漢武帝時期人,乍看起來,司馬遷與秦始皇陵時間相距肯定很遠,其實中間不足100年。
  • 秦始皇在位期間,為什麼沒人敢造反?看看他五次東巡都做了什麼
    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上一段大亂世,同時也是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在這時候由於周天子名存實亡,各個諸侯王都互相徵戰,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沒有人統一戰國。到了之後秦國經過了幾代君王的努力,在秦始皇的時候一統六國。就這樣建立了秦朝,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開創了很多先例,同時給後世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礎。
  • 秦始皇時期UFO是否造訪過古代中國?外星人為秦始皇留下了什麼
    在東晉年間有一個叫王嘉著的人,寫了一本書叫做《拾遺錄》,裡面清楚的記載了秦始皇的一段事情,裡面寫道:"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論波舟'。其國人長十丈,編鳥獸之毛以蔽形。始皇與之語及天地衫開之時,了如親睹"。而且此宛渠民能「日遊萬裡」。
  • 秦始皇是第一個稱帝的人,為什麼他才能實現統一
    秦始皇這個人的命運非常的好,因為在他剛剛出生沒多長時間,就因為秦國和趙國的戰亂差點就被殺掉了。而因為他的母親是一個富貴人家的女兒,所以他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後來過了很長時間,趙國才把他們母子送回了秦國。在這件事情過去了十一年的時間,嬴政終於順利的坐上了皇帝,可是因為那個時候的他年紀太小,所以朝政大權全部都由呂不韋掌控著。
  • 秦始皇臨死前曾發生三件怪事,專家至今都不搞不明白
    秦始皇臨死前曾發生三件怪事,專家至今都不搞不明白看歷史是為了鑑古通今,我們通過歷史上發生的各種事情,出現的各種各樣的人物,從中學到一些現世的道理,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度過這一生。得到教訓,學到知識,最終能夠選擇一種積極健康的姿態活下去,這應該就是我們去了解歷史的一個原因吧。我們都知道古代人信奉神鬼,他們追求長生不老,在我們如今看來是一種笑話,可是在當時很多人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誰最想活得久一點呢?
  • 假如有人把地球儀進獻給秦始皇,他有可能會改寫歷史!
    如果我們把地球儀拿給秦始皇看的話,結果會怎麼樣,然後再指出秦國的範圍,那肯定會把秦始皇打擊的一無是處,秦始皇也會很驚訝,給他一些時間的沉澱,也許會生出一個偉大的目標。地球儀並不簡單是一個地圖,它涉及到製圖比例和規則、經緯度、面積概念、度量衡、地球物理、自然科學、社會學、甚至是宇宙認知等各種交叉學科,並且這些知識又會成為哲學、思想、宗教等思想領域的基礎。在秦始皇時代,這將會是一個劃時代的成果,完全超出人們的想像。其秦始皇肯定是不相信的,為避免造謠惑眾,他可能會當場下令斬了進獻地球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