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老IP」,《星際迷航》為何數十年經久不衰?

2020-12-05 澎湃新聞

9月,一部曾經風行一時的好萊塢大片《星際迷航》系列的續集《星際迷航:超越星辰》在中國上映,成為當月的票房冠軍。從2009年該系列在內地上映的首部影片的85萬票房到如今的4億票房,《星際迷航》系列可謂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隨著這部影片被中國觀眾所熟悉,大家的關注點也逐漸從影片的明星陣容與華麗特效轉向了影片背後的人物、價值觀與故事內涵。

2016年恰好是該系列影視劇上映50周年。作為一個「老IP」,它為何會有如此持久的魅力?我們如何從美國史和電影史的角度去認知它呢?

新近上映的《星際迷航:超越星辰》

《星際迷航》是怎麼誕生的?

作為流行文化的標誌性產物,《星際迷航》似乎帶有天然的悖論屬性。最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它擁有如此長的壽命——當美國編劇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腦中萌生出人類在星際間旅行的創意時,世界仍處於冷戰的緊張局勢,但這個關於星際旅行的故事卻流傳至今,讓人們津津樂道其中的經典場景、人物和劇情。只能說,《星際迷航》雖然有快餐式流行文化的外衣,但卻內嵌了一顆偉大故事之核。

一個偉大故事的誕生往往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反映出當時人們心中的渴望和恐懼,二是具有超越性的追求——這種宗教般的超越精神和時代關懷可以給予人們靈魂極大的撫慰。學術界的新近研究表明,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往往需要構建一個共同的神話來塑造自己的國族認同,而美國人因為其歷史短暫和共同經歷的不足,就更加需要一個「國民神話」來完成國民共同心理的形塑和國家凝聚力的強化。在這樣的文化演變過程中,虛構故事會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星際迷航》恰恰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虛構故事,所以它雖以流行文化的面貌出現,卻映射出美國人積澱於歷史之中的自由精神、性格、氣度和追求。

《星際迷航》劇集概覽

20世紀60年代是冷戰的轉折年代,冷戰整體態勢經歷了由「美攻蘇守」到「蘇攻美守」的轉變。1962年爆發了古巴飛彈危機,1963年備受美國人喜愛的甘迺迪總統被刺殺,此外,讓美國人泥足深陷的越南戰爭也愈發升級。反共主義在美國的漫延帶來了兩種極端的情緒,一是恐懼,一是太空競賽的熱情。對外太空的好奇、嚮往與熱情又激發了一部分影視創作者對於科幻作品的興趣。《星際迷航》之父羅登貝瑞便是其中一員。

和《小王子》的創作者聖埃克蘇佩裡一樣,羅登貝瑞也是一個「飛行員作家」。生於1921年的羅登貝瑞先後擔任過轟炸機駕駛員(二戰中)和民航客機駕駛員。1956年,他辭去洛杉磯交警的職務,全身心投入到編劇工作中。當時統治熒幕是言情劇和西部片,而羅登貝瑞一心想要改寫這個局面,為當時的影視文化注入科幻元素。1965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簡稱NBC)同意花費巨資為羅登貝瑞的故事製作試播集。1966年,《星際迷航:原初系列》的第一集上映了,這五十年來,雖然歷經無數風波與困難,這個故事還是延續到了現在,成為與《星球大戰》齊名的美國國民神話。

羅登貝瑞

《星際迷航》為何在全球擁有萬千擁躉?

《星際迷航》不僅僅是美國的流行文化產品,它還是縱跨古今中外、在全球擁有大量粉絲的「偶像式故事」。在全球不同地區,它伴隨了很多人的成長,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與生活慰藉。而這些粉絲中的佼佼者在長大以後,又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到這一故事中來。如重啟系列的現任導演艾布拉姆斯和林詣彬都曾對《星際迷航》極為痴迷,因扮演現代福爾摩斯而走紅的著名演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自幼便熱愛這部美劇,因而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在《星際迷航:暗黑無界》中出演反派男一號。

除此之外,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以及美國總統歐巴馬都是公開的《星際迷航》粉絲。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克羅斯甚至專門寫了一本名為《星球旅行的奧秘》的書,來講述《星際迷航》背後的科學依據。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星際迷航》也成為中美文化交流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它與《星球大戰》一道,讓國人認識到美國科技的先進與想像力的豐富。在令人迷幻的感官刺激之餘,國人也或多或少將經濟制度的變革與美國精神的某些側面結合了起來,「企業號」(The Enterprise,《星際迷航》中的星艦主角,現譯為進取號)的翻譯或許是一個最佳的例子。

也就是說,《星際迷航》成了連接全球各界人士的共同故事紐帶和情感記憶。好萊塢著名導演,曾擔任《星際迷航》重啟系列導演工作的J•J艾布拉姆斯曾如此評價這個羅登貝瑞所創造的故事:

「羅登貝瑞創造了《星際迷航》 ,他將人類聯合成一個整體,不再局限於國家與國家間的關係,而是著眼星球與星球間的關係。我們可以克服各自的差異和矛盾,把力量結合起來對抗那些對我們都有威脅的事物,這是深刻的思考。」

而貫穿整個影視劇,被無數粉絲所熟知的那段柯克艦長的獨白,或許寄託著羅登貝瑞在60年代的「美國夢」:

「太空,人類最後的邊疆。這是星艦進取號的航程。它的五年任務,就是去探索新世界,尋找新生命和發現新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之地。」

自19世紀末美國完成西進運動後,美國人一度為「邊疆的丟失」感到困擾。當時的美國人已經意識到,美國之所以能夠在19世紀快速地實現工業化和高速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持續了近一個世紀之久的西進運動所帶來的大量自由土地、自由勞工、自由資本和自由市場。

1893年,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特納在芝加哥召開的美國歷史學會年會上,宣讀了他撰寫的《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一文,提出了一個在當時引發巨大思想震動的觀點:他認為是西進運動重塑了美國人和美國的國家特性。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層面,是因為廣大「邊疆」的出現和被徵服,才使美國人擺脫了原有的歐洲特徵,轉而被塑造成一個個「新美國人」。用特納的話說,就是「他脫下了文明的外衣,穿上打獵的襯衫和鹿皮靴」。

至20世紀初,美國在經濟實力上已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伴隨著殖民主義的發展和兩次世界大戰的打響,美國全面地捲入了國際事務並最終成為了一個「躊躇的霸權」和「不情願的帝國」,美國的邊疆變成了全世界。而到了冷戰時代,區區地球已經不夠用了,美蘇都將目光投向外太空,太空成了美國乃至人類最後的邊疆。對此,特納在半個多世紀前的總結,仿佛一語成讖:

「向邊疆遷移曾經是這種擴張的最有力的事實,除非這種訓練對一個民族沒有影響,否則,美國人勢必繼續要求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以便發洩他們旺盛的精力。」

於是,美國人這次脫下了文明的外衣,也脫下了打獵的襯衫和鹿皮靴,穿上了太空服。在美蘇冷戰的背景下,美國人的太空探索帶有很強的軍備競賽和國家利益色彩。而羅登貝瑞則嘗試將自己對於未來社會的烏託邦構想融入《星際迷航》的故事中。與充斥著利益計算和種種陽謀陰謀的官方政策不同,羅登貝瑞所構想的故事洋溢著理想主義的色彩和開朗樂觀的精神——如艾布拉姆斯所說,在羅登貝瑞眼中,未來社會應該是一個「星際社會」,地球上的各個國家不再互相對抗和徵伐,而是統一為一個「星際聯邦」,一個於2161年10月11日在舊金山成立的星際間聯邦制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秉持著自由、共和、權利和平等的原則來對人民進行治理、對太空資源進行探索和開發。其中頗引人注意的是這個星際聯邦的最高指導原則:嚴格禁止聯邦人員對前曲速文明的發展做出幹預。

這一原則的用意在於避免發達文明對落後文明的「文化汙染」。熟悉《星際迷航》的影迷可能會想起,在《暗黑無界》中,影片劇情矛盾的緣起就在於主角柯克艦長為了拯救大副史波克,將「進取號」星艦展現在了土著人面前,土著人紛紛放棄原有的圖騰崇拜物,轉而向這個從海底躍升而起的龐然大物跪倒膜拜。

影片中的土著人

這是羅登貝瑞對風行於19世紀和20世紀的文化帝國主義理論的反思。根據文化帝國主義的理論,其帝國主義的屬性主要表現在某一先進文明試圖摧毀落後文明的文化,並以自己的文化體系取而代之。這一理論範式在八十年代之後遭到了很多批判,如美國學者艾米麗•羅森伯格和德國學者傑西卡•赫克特就倡導使用「文化互動」和「文化遷移」來取代文化帝國主義理論。而羅登貝瑞在美國混亂的六十年代就已經徹底否定了這一理論。

六十年代是美國「內憂外困」的非常時期。一方面,國內有日益高漲的民權運動、女權運動和反戰運動;另一方面,國際上要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外交攻勢。白宮裡的高級官員焦頭爛額地處理著種種難題,而羅登貝瑞則在電視屏幕上為美國大眾展現他的解決方案:在「進取號」這個小小的星艦中,不同種族乃至不同星球的人,可以為了共同的理念和目標而傾力合作,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最為經典的故事,莫過於羅登貝瑞大膽啟用了三位不同種族的演員作為「進取號」團隊中的核心成員:非洲裔女性通訊官烏乎拉、俄國裔領航員契訶夫和亞洲裔舵手蘇魯。在此以前,這三個種族的大眾形象一直被醜化和標籤化。特別是在民權運動沸反盈天的當時,黑人和白人的種族關係空前緊張,烏乎拉的扮演者尼切爾•尼科爾斯曾有一度意圖退出劇組,是馬丁•路德•金親自通信給尼科爾斯,稱「她所做的一切已經永久改變了美國電視上的膚色」。重新振作之後的尼科爾斯,與柯克艦長扮演者威廉•夏特納奉獻了美國電視史上第一個「跨種族之吻」。契訶夫和蘇魯也是俄國人和亞洲人首次以正面形象出現在美國電視上。

美國電視史上第一個「跨種族之吻」

《星際迷航》的餘緒悠遠綿長

《星際迷航》的誕生和傳播猶如蝴蝶效應,在很多重要領域都發生了意料之外的化學反應:比如1976年NASA的第一艘航天飛船就在廣大粉絲的要求下被命名為「進取號」;比如摩託羅拉總設計師馬丁•庫珀因得到《星際迷航》中無線電話的啟發,從而在1973年設計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手機……

無疑,《星際迷航》是一部真正矗立在科技與人文交叉路口的優秀科幻作品。它是羅登貝瑞針對當時美國與國際局勢的批判和暢想,其更重要的意義是故事中所蘊藏的人文價值:如史波克理性與感性的不斷衝突映射著人類的性格困境、正派與反派的對抗反映出不同理念的爭鬥與妥協以及倡導多元文化共生的思想等。羅登貝瑞是一位不輸於任何優秀政治改革家的偉大故事作者。

1991年,冷戰因蘇聯的突然解體戛然而止,而《星際迷航》的故事則流傳至今。它映射著我們的喜怒哀樂,帶領我們在宇宙蒼穹中悠遊深思。

參考文獻:

1. 王立新:《美國國家認同的形成及其對美國外交的影響》,《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2. 李道新:《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獨特處境及歷史命運》,《當代電影》,2001年第6期。

3.[美]克裡斯琴•湯普森、戴維•波德維爾:《歷史、歷史書寫和電影史》,《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4.[美]羅伯特•艾倫、道格拉斯•戈梅裡:《作為歷史的電影史》,《世界電影》,1988年第2期。

5.李道新:《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發展趨勢及前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6.汪朝光:《光影中的沉思——關於民國時期電影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歷史研究》,2003年第1期。

7.[美]羅伯特•艾倫、道格拉斯•戈梅裡:《電影史:理論與實踐》,李迅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年。

8.Emily Rosenberg,「Cultural Interactions」, From Stanley Kutler,ed., Encyclopedia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VolumeⅡ,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ons, 1996,pp.695,698-708,710-715.

9.Jessica C.E.Gienow-Hecht, 」Shame on US? Academics, Cultural Transfer, and the Cold war-A Critical Review」, Diplomatic History, Vol.24,No.3(Summer 2000),pp.465-494.

10.錢好:《<星際迷航>:夢想「駛進」現實》,《文匯報》,2013年6月22日。

11.李邑蘭:《<星際迷航:暗黑無界>:星球關係比國家關係更重要》,《南方周末》,2012年12月20日。

12.弗雷德裡克•特納:《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性》,《歷史譯叢》,1963年第5期,第30-52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個系列經久不衰50年的秘密 從《星際旅行2:可汗之怒》看"星際...
    時光網訊不久前《星際迷航》慶祝了它的50周年紀念日。1966年這部電視劇首播的時候,很少有人能想像到這個系列能如此經久不衰,其中一大原因可能就是它充滿著青春樂觀的正能量。《星際迷航》的創作者吉恩·羅登貝瑞被從寫劇本的過程中剔除出去,僅給了他一個象徵性的,但並沒有任何參與感的"執行顧問"名號,派拉蒙引入了電視製片人Harve Bennett,他讓這個續集向著1979年的《星際旅行:無線太空》的方向航行,而這部電影直接被製片經理形容為"無聊"。
  • 《星際迷航》主演:將老史波克的榮譽傳承下去
    三個人談了對各自角色的想法,並深切表達了對在拍攝前過世的老史波克扮演者李奧納多-尼莫依的懷念。扎克瑞-昆圖說,希望自己能夠繼承尼莫依創造的經典人物的傳奇和榮譽,讓史波克這一角色繼續流傳下去。  不過在這次搜狐娛樂對三人的採訪中,卻「揪」出了非粉,扎克瑞-昆圖承認,自己並不是這個系列的粉絲,沒有看很多《星際迷航》系列電影。而克裡斯-派恩和佐伊-索爾達娜也是出於工作的需要才看了原初系列。
  • 老版"柯克船長"有望回歸《星際迷航3》
    作為「星際迷航粉」心目中認可度最高的「柯克船長」,此前威廉·夏特納曾在推特上公開否認過自己會客串新一集《星際迷航》電影的傳言。當時關於夏特納與倫納德·尼莫伊(老版史波克的扮演者,與夏特納的搭檔堪稱經典)同時回歸客串《星際迷航3》的流言一度甚囂塵上,那時候夏特納告訴粉絲們「這只是種炒作的說辭而已」。不過,在近日舉辦的納什維爾漫展上,夏特納突然改口,承認《星際迷航》的製片人J·J·艾布拉姆斯已經開始與他接洽,並表示自己非常樂意回歸。
  • 比《星際迷航》更精彩的10部星際迷航電影
    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星際迷航電影,是JJ·艾布拉姆斯2009年重啟版《星際迷航》的續集《星際迷航:暗黑無界》,其預算高達1.85 億美元,全球票房4.67億美元。儘管JJ·艾布拉姆斯的兩部《星際迷航》電影在重啟系列中票房均高於《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但卻沒能受到星艦迷的廣泛認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新《星際迷航》系列與吉恩·羅登貝瑞編劇的老版並沒有太多相似之處。
  • 請查收這份《星際迷航》觀看指南
    這句《星際迷航》中最知名的臺詞,恰巧是對這一經久不衰系列的最佳代名詞。  《星際迷航》作為一個擁有數十季不同系列劇集,十多部電影的「大塊頭」,想要入坑都不太容易。 不過別慌,小咕這就給大家帶來《星際迷航》觀影指南,讓大家精準入坑。
  • 《星際迷航3》主創探討科幻與現實
    時光網洛杉磯訊 《星際迷航》一直是美國最經久不衰的系列作品之一,而且不僅僅局限於科幻領域。《星際迷航》系列由吉恩·羅登貝瑞創作,早在1966年便推出了首部電視劇(遠早於《星球大戰》系列),經過50年的不斷發展,它已衍生出六部電視系列作品(最新的一部《星際迷航:探索號》預計將於明年播出),以及兩倍於此的電影作品,當然更不用提難以計數的官方小說以及在其宇宙世界之下的種種周邊作品。這一系列的主題是對未知星際的探索和冒險,人類和不同的外星物種之間實現和平共處。
  • 又見「星際迷航」(2)
    星迷文化不可否認,對於一個全國性的電視節目而言,《星際迷航》劇集最初的播出收視率並不理想,但重要的是一經播出,便吸引了一批堅定而忠誠的觀眾。《星際迷航》首先滿足了人類喜愛和追求新奇未知的天性。至今英語中有「Trekkie」這樣一個專屬名詞,由科幻小說編輯亞瑟·薩哈(ArthurW.Saha)於1967年提出,便是因為在當年的第25屆世界科幻大會上,那些帶著尖尖耳朵的星際迷航影迷,已成為後來他接受《電視指南》採訪中,描繪此次科幻盛會時不得不提及的現象。
  • "星際迷航"系列科普&趣事大起底
    作為今年暑期檔最令人期待的大片之一,《星際迷航3》在爛番茄上收穫了83%的好評,這一成績要優於同一檔期的絕大多數超級大片。  作為一代人的科幻啟蒙,誕生於1966年的《星際迷航》系列已經50歲了。宇宙飛船企業號在茫茫無垠的太空中體驗了一次又一次的冒險與發現,催生了無數科學家、科幻作家和科幻片導演。
  • 《星際迷航4》或將主要著墨於史波克傳奇
    作為成功的重啟作品,長壽故事《星際迷航》系列在21世紀的今天重新突破了電影和電視劇的歷史記錄。在此前的《星際迷航》3部電影作品中,很好地展現了年輕一代船員在未知宇宙中發揮團結、自律和大膽的嘗試,而電視劇版的《星際迷航:發現號》雖然只是電視劇,但是卻被觀眾和媒體評為「史詩級」的震撼作品。
  • 那些年,有一個經典系列叫《星際迷航》
    這個終極問題,然而本片最後找的「上帝」也只是一個騙子,電影依然對於「上帝」這個命題存疑,但是即使換做我們,也一樣如此,沒有被證明的事情,永遠伴隨著兩種情緒,一個是「期待」,一個是「恐懼」。不管是哪一個主題,讓《星際迷航5:終極先鋒》和第四部一樣,溫馨而神秘。
  • CBS再拍《星際迷航》新劇,三主角回歸
    《星際迷航》又要出新劇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旗下流媒體CBS All Access宣布,即將拍攝《星際迷航》第三部真人劇《星際迷航奇異新世界》,伊森·派克、安松·蒙特和麗貝卡·羅梅恩悉數回歸,分別飾演史波克、派克船長和大副(老版魔形女),幾位主創還通過視頻傳達了:「你們問了
  • 《星際迷航3》企業號艦隊首度空降中國
    好萊塢科幻巨製《星際迷航3:越越星辰》將於9月2日登陸中國內地   柯克攜 「進取號」主力隊員首次空降北京 「宇宙級」陣容星力超群   《星際迷航3》中國首映禮將於8月18日在北京舉行,導演林詣彬將與「進取號」艦長「柯克」克裡斯·派恩、大副「史波克」扎克瑞·昆圖、工程師「斯科特」西蒙·佩吉、通訊官「烏胡拉」佐伊·索爾達娜空降中國,與中國觀眾進行深度互動。
  • 最具收藏價值的《星際迷航》系列解析
    《生活大爆炸》中還有許多這樣的《星際迷航》梗,出現了總共超過80次!不僅謝耳朵,雷納德、霍華德和拉傑都是《星際迷航》的鐵粉兒。作為與《星球大戰》齊名的科幻片系列,《星際迷航》所涉及的世界觀、概念等均令人震撼。
  • 《星際迷航:發現號》第三季 【B度雲】
    :發現號》(英語:Star Trek: Discovery)是一部在CBS電視、CBS通路全開播出的美國電視劇,由艾瑞克斯·寇茲曼作為創作者。該系列是以全新角色為主,且並與2016年電影《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不會有直接關聯。葛雷琴·柏格與亞倫·海爾貝爾特斯為該劇的節目統籌。故事設定於《原初系列》的十年前,並與2009年電影《星際迷航》的世界觀無關聯。
  • 一個非星際迷航迷該怎麼看《星際迷航3》?
    如果要想偽裝成一個星際迷航死忠粉,等待我的將有十幾部電影以及數百集電視劇,還有大量的背景文章要看。這基本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我最終還是決定放棄這個想法,乖乖的承認自己並非一個星際迷航死忠或是粉絲。我甚至不知道星際的粉絲應該叫星際粉,還是迷航粉還是星航粉。好吧,並不重要。電影既然是拿來公開放的,面對的也將是各種各樣的觀眾。
  • 靠IP圈錢的美國遊戲《星際迷航:時間線》
    【17173玩家投稿,作者:Tribble】說到《星際迷航(Star Trek)》可能在國內並不會有太多人知道,不過畢竟在國內上映的《星際迷航11》、《星際迷航12暗黑無界》還是讓一些觀眾有所耳聞,但如果換做美國本土,那就好比「四大名著」對國人心中的影響,就好比神秘博士
  • 看了那麼多年的《星際迷航》,那你知道《星際迷航》之父是誰嗎?
    然而,當威廉·夏特納飾演的船長詹姆斯·T·柯克一出現,這部劇就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成為了一個熱門劇集。當然,這並不是《星際迷航》的結局。由於《星際迷航》在銀團合作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由於《星球大戰》的上映,公眾對科幻小說重新產生了興趣,《星際迷航》在1979年重新搬上大銀幕。
  • 細數星際迷航:暗黑無界裡的高科技產品
    在經歷47年之後,星際迷航推出了最新電影代表作:星際迷航:暗黑無界,這是2013年度科幻大片之一,於2013年5月28日正式在中國上映。星際迷航:暗黑無界的年代設定在2588年(大概是這個年代,具體時間記不清楚了),也就是在五百多年後的年代。那麼,在這樣一部科幻大片裡,到底會出現一些怎麼樣的高科技產品呢?
  • 《星球大戰》PK《星際迷航》
    對於很多生於70、80年代的朋友來說,《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可以說是科幻題材的啟蒙。《星球大戰》主要以電影為主,自1977年以來推出了三部曲及前傳三部曲,最新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則將於今年末上映;《星際迷航》則要更早一些,在1966年在NBC上以劇集形式播放,期間還擁有電視版動畫片,想必很多朋友小時候都有看過。
  • 《星際迷航:發現號》SDCC新動向 老版X戰警「魔形女」加盟_遊俠網...
    當地時間7月20日CBS的《星際迷航:發現號》出席了2018聖地牙哥動漫展,第一季的執行製片人、電影版《星艦迷航》製片人艾裡克斯·庫茲曼接手擔任新的製作人。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