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因疫情反覆,部分地區的學生又被迫回家開啟「網課模式」。如何更好地利用此類授課模式,為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助力?本文中,外灘君從學生、老師和家長三個角度,分享了相關真實案例,或許大家能從中有所借鑑。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張楠 編丨Mia
孩子崩潰、家長煎熬、老師懵圈。
很少能看到教育的鏈環中,有這麼一個存在,幾乎處於一個「全民公敵」的位置了。
說的正是「網課」,學名「線上學習」,官方定義:
「通過計算機網際網路,或是通過手機無線網絡,在一個網絡虛擬教室與教室進行網絡授課、學習的方式。」
沒想到著名的「賈伯斯之問」(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竟然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得到了回應,只不過,這回應中,吐嘈聲幾乎完全蓋過了「科技如何賦能教育」的討論。
然而,隨著國際疫情的持續和國內小範圍的反覆,我們可能不得不接受: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要和「網課」相處下去了。
也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對它的態度,也從「全民吐槽」逐漸轉變為「我們如何更好地適應線上學習?」
因此,外灘君搜羅了一些關於線上學習的「成功案例」,包括這個場景中涉及到的學生、老師和家長三個角度,快來查收這則《線上學習防崩潰指南》吧。
為什麼有些孩子反而蒸蒸日上?
線上教學對自律學生更友好
在經歷了幾個月的線上課程後,一些老師驚喜地發現,他們的一部分學生在線上課堂中表現得比在物理教室要好,像是那些精力充沛的孩子、平時害羞的孩子、富有創造力的孩子等等。
在華盛頓任教的Montenique Woodard的科學老師曾向記者分享過自己對於課堂紀律問題的煩惱,特別是班上有一個很調皮的男孩兒,他像個「班級小丑」一樣總是挑戰課堂紀律,這種行為也影響著他的23個同班同學,其中15個是男孩。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就是這個男孩兒,反而在線上學習中表現出更加積極的學習狀態。
「我認為,這是因為沒有了那些在教室裡讓他分心的事情。像他這樣的孩子能夠更專注於學習,而不必關注周圍同學們的反應。」Woodard說。
另一邊,紐約市即將升入高中的Veronique Mintz亦有同感。
學校教育被迫轉移線上,對她來說反而是一種「幸運」。她描述了一幕疫情之前的學校課堂的典型場景:學生自由散漫地交談,打打鬧鬧,破壞課堂紀律,不尊重老師,老師往往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來維持秩序。
這直接導致了她無法為考試評估做準備。「我參加的考試涵蓋了很多我們還沒學過的主題。可能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學完全部課程,也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保持足夠的注意力。」
Mintz說,「以前,我總是跟不上老師的講課節奏,聽不懂的地方很快就過去了。當我想去找老師問問題時,又有很多學生在等著問老師問題,他無法一一照顧得到我們每一個人。」
進入在線學習後,Mintz的老師會在Google課堂上發布一些錄製課程。當她需要時,她就暫停或者倒帶老師的視頻,直到全部搞清楚上課當天的課程。
如果仍然感到困惑,她就會參加老師每周的在線辦公時間(60-90分鐘),而排隊的其他學生則往往不超過兩三個。
Mintz覺得,這對她來說,是更加輕鬆自如的學習環境,因為她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安排學習。
另外,這個小姑娘還說,線上學習也讓小組合作變得效率更高。
「我去的學校非常重視協作學習。我們大約80%的工作是由老師指定的三到五個學生小組完成的。這就導致想完成作業的同學,往往要付出更多,去訓練、督促那些不作為的同伴。」
線上學習後,大家都需要更強的自我管理意識,把控自己的學習步調。
Mintz可以將更多的時間花在需要更多努力的學習主題上,而不是坐在教室裡等大家回答自己已經弄明白的問題。
「我仍然可以與其他學生合作,但是效率更高。」Mintz說,她真的很喜歡跟朋友在視頻中對話討論,大家為學習主題帶來了不同的觀點和優勢。「我們互相挑戰,這是一種更豐富的學習經驗。」
「我喜歡在線學習的原因是,我有機會試著安排自己高效的一天,」英語老師Katie Burrows的一名十年級學生寫道。「我能夠及時做練習題,放鬆並完成學習任務,而且不會分心。」
怎麼突破物理限制實現教學?
建立有人情味兒的課堂
對於有更強自主管理能力的學生來說,線上學習往往能幫他們擯除更多外界的困擾。但對於大部分的「普通學生」來說,課堂上,老師的引導和輔助仍然十分重要。
而國內對網課的吐槽,也有相當一部分聲量來自於——教師群體對於自己突然變「主播」的不適應。但如果這種「不適應」直接通過屏幕傳達到了學生面前,其實會大大影響到學生的情緒狀態和學習積極性。
根據社會神經科學和創傷實踐領域的專家們的理論,被證實的一則常識是:
當學生的情緒和身體上被調節得更積極時,他們更願意與他人建立聯繫,更願意參與,也更開放地學習。
因此,一位名叫Annie O'Shaughnessy的社區學校老師對線上教學的老師們提出的第一則建議就是:創建一個更溫暖的課堂。
「老師的微表情和身體語言,對學生來說都有可能成為重要的支持。因此請保持跟學生的眼神交流,並記得保持輕鬆友好的語調。對視頻裡露出的空間做一定設計,讓您的臉部能清晰地呈現,並被溫暖地照亮。」Annie說。
北美的Jessica Heckman老師用到了環形照明燈和麥克風擋板,圖源Edutopia
而且,線上學習天然地就比物理教室要個人化,個性化。因此,Annie也建議老師們可以跟學生分享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做輕鬆的互動,比如家人或寵物的照片等等。
不要急著進入線上課堂,花點時間來放鬆一下呼吸,調整一下全班的整體氛圍。「最好為他們設計一些匿名反饋和傾聽他們的方法。也許他們想分享一件對他們有意義的事,或者他們需要更多的思考時間才能開始學術討論。」
此外,Annie也提醒老師們,避免過多地依賴幻燈片和視頻。
「它們可以幫助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材料上,但是學生們太久看不到老師的臉,注意力就會漸漸不集中,而且這也會破壞您正在嘗試建立的聯繫感。而儘可能多的設計課堂討論,則是確認學生狀態很好的方式。」
第二則建議來自一所磁石學校的K-8教學教練Zachary Maher:建立規範。
就像在教室裡一樣,需要明確地教給學生有效的線上課堂是如何運行的。在Maher看來,教師與學生合作制定我們的課堂規範,然後建模、實踐,這能讓大家更好地專注於學習內容的討論。
對Maher和他的學生們非常有用的三個規範是:
第一,聚焦。這意味著我們可以一直專注數學內容的學習和與此有關的討論。
第二,一位發言人。這意味著一次只有一位發言人,大家可以輪流來做發言人,以便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參與機會。
第三,從進入到退出,保持思考。也就是說,當輪到學生講話時,他們必須確保說出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後轉交給下一位演講者。如果學生有想分享的新想法或問題,他們會等到輪到他們了。
家長如何掙脫崩潰困境?
做Home Education而不是Homeschooling
要說到線上學習與傳統物理教室中發生的學習場景最大的不同之處,大概要屬家長的參與感了。
孩子們的學校學習改為在家裡進行,父母們就沒辦法放任孩子在書房裡自己看著辦了。
所以,我們看到了一種奇特的景象:在這場其全球範圍內的「學校教育變革」中,最先崩潰的,不是孩子,不是老師,反而是原本獨立於學校教育之外的家長們。
前段時間,一位以色列媽媽在社交網絡上分享視頻吐槽網課時,語氣激動地嚷著「新冠病毒沒要我的命,網課要了我的命!」這種崩潰的心情幾乎是疫情下絕大部分父母的真實寫照。
可是,這樣的問題真的是無解的嗎?
專欄作家Bethany Mandel不這麼認為。「家長不必懇求老師減輕課堂壓力,而是完全有權利簡單地選擇退出。」
這當然不是意味著勸家長們讓孩子放棄網課,Bethany建議,家長們最緊要的任務是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套在家學習的完整計劃,而不是陪孩子守在屏幕前六個小時,互相折磨。
學校教育因疫情而不得不改為在家進行,這只是homeschooling;而能夠在家進行的教育則遠不止上網課。
「您可以帶著孩子學習烘焙,他們能學到數學、科學和家庭經濟學,您也可以坐在沙發上給孩子讀《夏洛的網》或一起看一部經典電影。」這才是home education。
大多數孩子都將長時間不能回到校園了,Bethany說,但這是家庭希望在接下來幾個月裡持續的生活方式嗎?每天坐在書房盯著電腦屏幕看六個小時嗎?
「大多數成年人在長達一天的在線會議中都很難過,期望一個孩子連續幾個月這樣生活是完全不合理的。」
作為「家庭學校」中的母親,Bethany設定了家庭學校的課程和時間表。
我們可以靈活地安排我們的計劃。孩子的午睡時間、我的個人工作,還有我和孩子們的親子活動都包含其中。教育孩子當然是我的責任,但同時,我也要嘗試照顧到我們家庭中每個人的需求。
美國暢銷書作家Julia Cameron則建議,和孩子一起寫日記也是很好的方式。「日記是記錄夢想、恐懼、挫敗和希望的地方,是反思和記錄正常生活的地方。日記是個人思考的自由天地,在困境中尤其有用。」
需要提醒的是,日記本屬於個人隱私,除非孩子允許,否則父母不應擅自閱讀哦。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3500+篇優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