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野生的夜鷺,如今把動物園當成了家。 /採訪對象供圖
晨報記者 鬱文豔
「鱷龜、夜鷺等動物在上海的數量已偏多,為了生態系統健康、平衡,需控制數量。」記者從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獲悉,近年隨著市民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提高,參與野生動物救護的市民越來越多。但由於部分市民缺乏科學的野生動物救護知識而盲目救護,使得一些野生動物反而受到了傷害,甚至影響了生態系統健康發展。
放生鱷龜破壞生態系統
對鱷龜的救護是令野生動物保護部門頭疼的事情之一。「鱷龜不是保護動物,反而是一種兇猛的外來入侵物種,如果放生到本地河流裡,會吃掉大量魚蝦,破壞本地生態系統。一些市民發現路邊有人售賣鱷龜就會出資購買,然後打電話給我們希望進行救護。」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負責野生動物救護的霍克華表示,多年來,迫於「愛心」的壓力,動物園收容了不少鱷龜,有的重達20多斤。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動物園還出現了收容鱷龜激增的情況,一個月內收容10多隻鱷龜。「這些鱷龜不少是小攤販利用市民的愛心而販賣的,有些只值二三十元,卻被賣到七八百元甚至上千元。」動物園相關負責人表示,收容飼養這些鱷龜無疑佔用了動物園原本要用於動物的資源。「鱷龜其實是可以食用的,部分飯店也有這道菜」。霍克華表示。
夜鷺糞便會腐蝕樹木
「對夜鷺的救護也讓我們頭疼。市民提出要救護,我們會積極行動,但坦白說,夜鷺在上海的數量已經有點多了,甚至到了需要控制數量的程度。」一名野保工作人員表示。
上海動物園裡目前就聚集著大量夜鷺,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充足的食物,讓那些原本野生的夜鷺成了動物園圈養的動物,它們把動物園當成了家。而產生的危害之一是,它們棲息的樹上到處是糞便,而夜鷺的糞便是酸性的,大量的糞便對樹木有腐蝕作用。
「夜鷺和鱷龜都有明顯的特徵,一個嘴巴大大的,一個背上有連綿小山一樣的凸起,對沒有見過它們的市民來說,可能會因為它們長得奇特而誤以為是保護動物。」霍克華稱,缺乏足夠的知識使得市民採取了不恰當的救護措施。
非洲大眼樹蛙是「偷渡客」
上周五晚,任先生下班回家,突然在樓道牆壁上發現一隻蛙,覺得很奇怪,於是拍了一張照發了朋友圈。其同事朱先生平時愛好攝影,尤其是野生動物的攝影,看到任先生的朋友圈照片後,第一眼就覺得這蛙非同一般,於是叫任先生把蛙抓了回來。朱先生告訴記者,「那隻蛙很小,只有四五釐米,趾間有蹼,它抓著你的手指時就感覺是小嬰兒。」
朱先生把這隻蛙交給了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市野保站工作人員薄順奇鑑定為非洲大眼樹蛙。該種類是近幾年在國內市場上剛出現的寵物,還不多見,售價比較貴,400元左右一隻,「據我了解,目前上海還沒有正規渠道引進這種蛙,因此它屬於走私貨,而市民或者寵物店老闆購買、引進這種蛙屬於違法行為。」
飼養這種另類寵物還可能帶入疫病、威脅本地生態。專家介紹,這類走私的寵物沒有經過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的檢驗檢疫,或攜帶病毒。在飼養過程中如果逃逸或者放生,在本地環境中又沒有天敵,一旦生存下來,可能會對本地生態系統產生危害。
據悉,目前上海市民有飼養變色龍、蟒蛇等另類寵物的情況,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保護動物,野生動物保護部門表示,沒有飼養許可證,這些都是違法行為。
[如何科學救護]
近日,松江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接到松江大學城派出所來電,稱有市民送來一隻小動物。經現場鑑定,該動物為一隻幼年貉,屬於國家「三有」(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但可惜的是,在野保部門接收時,動物已經死亡,只能做掩埋處理。
「我們看到這隻貉時,它已經死亡,從體表來看,並無明顯受傷痕跡,後來也無從了解其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也許如果第一時間採取措施,可以挽救它。」松江野保站資源科副科長蔡峰表示,救護時間、正確的救護方式很重要。
野保部門介紹了一些科學的救護理念。首先,保護野生動物最重要的是保護它們的棲息地環境,棲息地環境好了,野生動物自然會多起來。其次,對待野生動物最好的方式是,只要它們沒有受傷生病,就不要幹擾它們正常的生活。再次,不是每一隻野生動物都需要救護。在自然界中,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野生動物經過長期的適應和選擇,也形成了一種生態平衡,如果人類過多地幹預,反而會對它們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