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曾經雄霸地球的物種,其存在於地球之上一億多年,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人類可以創造出自己的文明,而存在得更久的恐龍卻沒有做到呢。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恐龍僅僅是一個統稱,它們是爬行動物下的一個大類,是成千上萬個品種的一個統稱,恐龍並非是一個單一的物種。
各種恐龍之間,在生存年代,體型大小,食物屬性,生活習性上都存在巨大的區別。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自然界的一個發展規律,恐龍也不例外。
在地球的生物史上,曾經發生過數次大範圍的生物滅絕,而每一次生物大滅絕,其實都是因為環境大規模變化,造成了大量的生物不適應環境,從而滅絕。而每一次滅絕之後,必然會伴隨著新的霸主生物的崛起。
恐龍本來也是大滅絕之後崛起的生物,同樣也滅絕於上一次的生物大滅絕。
恐龍能在侏羅紀、白堊紀站在地球生物的頂端,在於他們極為適應當時的地球環境。
誰能更適應環境,誰就可以生存下來,這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含義,強大恐龍也不例外。
就好比當初達爾文寫出《進化論》的時候,觀察的不同海島的鳥嘴的不同,也比如如今的研究馬達加斯加島上源於同一個祖先,分化出來的不同種類的狐猴。
為了更好的生存,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而變化成了不同的種類。
強大的恐龍也是如此,在恐龍的統稱之下,它們為了適應環境,變化出了各種各樣不同的樣子以及大小和食性。這已經不是在分化民族了,是在分化種類,當它們達到了最適應當前環境成為了頂端物種的時候,也說明了最適應目前環境的他們,也就是最無法適應環境改變的存在,一旦環境改變到來,他們的命運已經註定了。
不斷的適應環境從而不斷的改變自身,使得恐龍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物種,而無法形成延續的傳承這就不具備創造文明的條件。
在自然的進化史中,人類是一個例外的存在。
而和其他所有的物種不同的是,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適應走上的是另外一條道路,那就是改造自然,適應自己。
在一片缺少水源的戈壁,動物為了生存,可能進化出來水在身體裡更多的循環運用,減少喝水,減少蒸發的皮膚等等。
而對於人類來說,他會從遠處有水的地方挖一條溝渠,到這裡來,使得這裡的環境變得有水,適合人類生存。
當環境變冷,動物會長出毛髮禦寒,人類的做法不同,他們會穿上衣服,點燃火堆,蓋上房子。
為了獲得大海中的食物,海豹鯨魚把四肢進化成了鰭,而人類製造了船。
人類更多的是在改變環境使得其適合人類的生存,而非改變自身,使得自身能夠適應環境。這使得如今的人類幾乎可以到達世界的各個角落,甚至是太空之中,人類也在研究如何改變環境使得自己可以在月球、火星之上得以生存。
改變自己適應環境,這條路很長,用時很久,恐龍用了一億多年才成為星球的霸主,然而當整體環境大變化,恐龍來不及改變自己適應環境的時候,它們也就到了消失和滅亡的時候,而且各地的環境不同,會催生出不同的新品種,不同的品種出現,就加大了隔閡,這也不利於文明的建造。
相比來說,改變環境適應自己,在時間上就要短很多,最為關鍵的是,改變環境的經驗可以傳承下來,可以積累。而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積累,這些積累就是文明的起步。再加上是對於環境而非自己的改變,使得人類沒有分化出眾多的種類(目前地球上所有的人類只是一種沒有生殖隔離,只是亞種的區別而非種間區別),最終得以合力將文明創造了出來。
所以人類站在整個星球頂端所有的時間,是所有物種之中最少的,但也正因為如此,人類對整個星球的改變和破壞也是所有物種之中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