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經歷過逃避性社交嗎?

2021-01-09 喜歡叨叨的志哥

ghosting是一個口語,原意為鬼影、幽靈,2016年「ghosting」一詞被添加到牛津字典中,意為:「突然結束與某人的關係,並沒有任何解釋地停止聯繫」,即為玩失蹤,人間蒸發。這個ghosting還有三種級別:社交軟體上的已讀不回屬於輕量級;你和一個人見了幾次面,卻極力迴避屬於中等程度;而第三波則是重量級的,當你進入一段深度關係,卻突然離開——這會讓對方遭受沉痛打擊。以上這段就是豆瓣話題裡的原意。之所以被這個話題吸引,肯定不僅僅是因為一個不太懂的英文單詞,而是被這三種級別的分類徹底震撼了,不由得拿起自己的手機,對照了一下究竟自己到了那個level了,不禁被嚇出一身冷汗。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社交軟體的已讀不回似乎是我們選擇社交逃避裡,最被我們忽視的,我們通常給出解釋是覺得,不回復其實也是一種回復,表明了對對方觀點的不認同但又不想捅破那層窗戶紙,這種情況更加司空見慣。

面對中等程度的迴避,也可以給出合理的解釋,既然能夠見過幾次面,說明至少在某些事情上有所關聯,這些關聯人可能是親戚、朋友還有同事,都可能因為某類事件需要彼此碰面、溝通、協作。但也僅僅限於此。當沒有這些束縛的時候,你可能也真的想不起來他,或者根本就熟視無睹,不願想起他。這個時候你可以想像每年春節回家後,親朋好友的「熱心」關切,是不是頓時就有了「迴避」的衝動。

要說前兩級的迴避,大家可能都覺得根本沒什麼不適應的,或者說都能夠比較妥當地處理好的時候。你再看看第三波重量級的迴避,好好想想你自己可能沒有經歷,但是把自己投射到這個關係裡,你再看看,自己究竟能不能承受。這就好比之前大家可能在網上曾經看過的一段話,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爽快的答應,就是拒絕。那麼,再引申一點,沒有爽快的拒絕,就是不負責任。試想一下,前一秒還你儂我儂,情話綿綿,下一秒突然刪除拉黑,人間蒸發,這樣的人,真的也只能希望下一次他是被拉黑的那個了。

相關焦點

  • 社交恐懼症‖說的是你嗎?
    你有過這些經歷嗎? 社會原因 社恐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家庭教育、成長經歷也會給孩子帶來社交恐懼症。例如家長的過度保護,孩子一出來社會就感到害怕。 心理原因 社恐患者會有個人認知偏差,無法客觀的認識自己。
  • 是沒經歷過青春期嗎?
    美你媽了個逼的美!我懷疑現在的社交網絡,就是在不斷強姦我,強姦完之後還要再扇幾下我的臉,告訴你「你要尊重多樣化!」來來來,我給你講什麼叫多樣化!其實不是社交網絡在強姦我,是政治正確在強姦我,你可以用N種方式評價一個人,但是就是不能說一個人醜。怎麼了?皇帝的新衣明明不存在,但是都要圍觀讚嘆,好像誰說一句這衣服不存在就要被打入地獄永世不得翻身一樣。CK的這個模特就是醜啊!怎麼了?
  • 你經歷過鬼壓床嗎?原來鬼壓床是這樣發生的……
    首先,你有沒有想過,鬼壓床這個概念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第一個定義他的人經歷了什麼,他的經歷能代表大多數人的經歷嗎?具體是什麼時間,具體是誰,具體又發生了什麼,我認為事實是無法考證了,不過但是現在推敲,應該是在一個很久遠的年代,那個時候人人敬鬼神,還延續著原始崇拜等。
  • 福州國德醫院:你是一個社交逃犯嗎?不想社交?還是不敢社交?
    你是否害怕當眾發言,當眾表演,擔心在別人面前出醜?你是否在與異性或者自己領導上級接觸時,感到極大的壓迫感,不知所措,甚至連話也說不出來?與自己熟識的同性及一般同事交往則不存在多大問題。你是否有社交恐懼症?
  • 「你經歷過類似平行空間的事件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戀愛日常事,ID:lairc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好想你蘇打綠 - 秋:故事大概就是發生一件事的時候偶爾會想起好像做夢夢到過 一模一樣的場景總是感覺經歷過的事情
  • 考駕照的辛酸,你經歷過嗎?
    滿18的人都有這段經歷吧?駕照分為四科,理論到實路行駛。都會有夏天曬,春秋淋雨,冬天受凍的經歷。今天就來嘮嘮駕照的那些事。從報名開始,就是體檢和準備科一考試。(現在是刷課時,考駕照)可以理論1333道題,隨機挑選一百道題考試,也就說1333道題你要全部看完。90分合格(這對於學渣的我來說,無非是致命的,沒辦法,硬著頭皮看完了)這就是駕照的第一項,也是科目一。
  • 你有社交恐懼嗎?社恐就是內向嗎?
    當你在面對很多人時會莫名緊張、想要退縮嗎?你會過度自責嗎?或是總認為別人會不喜歡自己嘛?也許你應該了解一下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就是社恐,也就是社交焦慮。
  • 你經歷過「鬼壓床」嗎?鬼壓床是真的有鬼嗎?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睡到半夜或是一覺醒來的時候,感覺自己的意識非常清醒,可是身體卻不由自己的使喚,四肢無法活動,渾身像被什麼重物壓著似的,想大聲喊又喊不出來,眼睛無論怎麼樣都睜不開,有的時候可能還會胸悶。不論自己怎麼掙扎,怎麼用力想讓自己身體動起來都無濟於事。有的人甚至還會產生幻覺,包括看到黑色的幻影。
  • 自卑、敏感、不敢說話……社交恐懼症的絕望你了解多少?
    我們真的每個人都有社交恐懼症嗎?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好好聊聊這下話題。 1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 社交恐懼症,又叫社交焦慮障礙,是精神心理疾病的一種。
  • 搞笑Gif趣圖,有趣的捕鼠器,小老鼠你經歷過絕望嗎?
    這是我見過最有趣的捕鼠器,就問你經歷過絕望嗎?1.神奇的捕鼠器。剛看到的時候小編以為這個捕鼠器很無趣,但是自己看過動態圖之後感覺,這個捕鼠器真的是蠻有趣的,小編不由得特別佩服這個捕鼠器的製作者啊。小老鼠你經歷過絕望嗎?2.行為藝術。這種新型的行為藝術真的是很有特點而且如果不是人物在動的話我感覺真的是看不出來是真人吧,這種行為藝術顯現出來了一直另外一種不一樣的風味,你別說這個男主還蠻搞怪的。3.平衡車。
  • 人類記憶被人動過手腳?為何曼德拉效應越來越明顯?你經歷過嗎?
    在近段時間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新的名詞叫做曼德拉效應。在網絡的傳播下人云亦云,很多人稱自己曾經經歷過曼德拉效應,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曼德拉效應呢?它又是因何而來呢?為什麼在近幾年的時間內曼德拉效應會如此的常見呢?
  • 活在社交媒體中的你,還有思考的能力嗎?
    《娛樂至死》,相信不少人都曾經讀過這本書,簡而言之,作者尼爾波茲曼用一本篇幅並不顯冗餘的書描寫了美國從電報這種新技術的發明之後信息的瞬間擴張,將舊有的閱讀式的話語模式與思維方式完全打破,並且在電視發明之後成功的將一種電視娛樂的文化帶入整個美國社會,使得美國在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上半葉曾經有過的閱讀文化幾乎消亡殆盡。
  • 星洛美學網紅社交新零售,玩轉流量、綻放你的新可能
    與淘寶這樣的傳統電商不同,沒有大資金、沒有大品牌、沒有大名氣,依託於朋友圈、微博這樣私域流量池的社交新零售反而走出了一條特殊的發展之路。但成也私域流量、敗也私域流量,在經歷發展的鼎盛期後,每一個正在做社交新零售,或是打算進入社交新零售的人都感受到同一件事——生意正變得越來越難做,客戶變得越來越少。很多人往往在開發完自身人脈後就陷入「0增長」的困境。
  • 不,你的大腦渴望社交,如同你渴望食物
    原創 Insulindian 果殼宅文化越來越盛行,休息日的你是不是只想癱在床上,而不是出門和朋友聚會。不過,你的大腦或許並不那麼熱愛孤獨——最新研究表明,人被迫隔離一小段時間後,大腦便會產生對社交活動的強烈欲望,類似於飢餓之後對美食的渴望。
  • 難以用科學解釋的3個現象,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你經歷過嗎?
    科學家無法解釋的3個事件,其中一個大部分人都經歷過,你呢?對此科學家列舉出了3種無法解釋的現象,有一部分人甚至親身經歷過。難道真的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嗎?截止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難以解釋事情的發生,有人猜測是不是在另一個平行宇宙,「我」所經歷的事情,因為時空錯亂,導致我們對未知事物有一種熟悉感,如果平行宇宙真的存在的話,那麼它的通道又在哪裡呢?由於難以解釋這件事情隨後也不了了之。
  • 社交恐懼的你,如何跨出改變的第一步?
    犯錯誤是沒關係的——這只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你沒有必要因此貶低自己。 社交之「痛」是真實存在的 心理學家李伯曼(Lieberman)在一次演講中向觀眾提問:你最痛的一次經歷是什麼? 有人回答親人離世,有人說朋友背叛,有人想起學生時代被同學孤立的經歷。
  • 你有價值,你的社交才有價值
    本以為熊熊這樣的社交達人找工作不是難事,但整個宿舍偏偏就她一個人,總是找不到工作。 那些經常和她一起吃飯聊天的朋友們,並沒有在關鍵時刻幫上忙。 我也曾羨慕過熊熊的朋友遍天下,那時的我們,天真地以為社交能力與個人能力是對等的。
  • 你有沒有經歷過夢中夢?醒不過來會在夢中猝死,這是真的嗎?
    你有沒有經歷過夢中夢?醒不過來會在夢中猝死,這是真的嗎?睡覺是每個人每天都必須要做的事情,對於人類來說,只要睡覺就會有夢境出現。當然夢境的類型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美夢也有噩夢,這些夢境大部分形成的原因,都與白天的經歷都很大的關係,有很多人都表示做過這樣一種夢境。
  • 你知道恐龍滅絕前都經歷了什麼嗎?
    1980年,科學家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有可能在隕石中存在的高濃度的鈾,加上美洲發現的巨大隕石坑也印證了,曾經有超大的隕石造訪過地球,可能是一顆直徑為10公裡的小行星,小行星撞擊地球,一直以來都是被用於解釋恐龍滅絕的原因,那麼你知道恐龍在滅絕之前都經歷過什麼嗎?
  • 搞笑:實力坑娃的父母,這種被坑經歷曾經的你有過嗎?
    屏幕對面的你關於現在或將來,有沒有一種要「坑娃」的衝動?屏幕對面的你曾經有沒有被坑過?不管有沒有,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實力坑娃的例子吧!【1】多肉,一般指多肉植物幼兒園老師讓小朋友們帶多肉去學校然後其中有位小朋友帶來一塊真肉……大膽猜測一下家長在家對小朋友說的話:家長:小明,告訴你多肉有兩個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