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osting是一個口語,原意為鬼影、幽靈,2016年「ghosting」一詞被添加到牛津字典中,意為:「突然結束與某人的關係,並沒有任何解釋地停止聯繫」,即為玩失蹤,人間蒸發。這個ghosting還有三種級別:社交軟體上的已讀不回屬於輕量級;你和一個人見了幾次面,卻極力迴避屬於中等程度;而第三波則是重量級的,當你進入一段深度關係,卻突然離開——這會讓對方遭受沉痛打擊。以上這段就是豆瓣話題裡的原意。之所以被這個話題吸引,肯定不僅僅是因為一個不太懂的英文單詞,而是被這三種級別的分類徹底震撼了,不由得拿起自己的手機,對照了一下究竟自己到了那個level了,不禁被嚇出一身冷汗。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社交軟體的已讀不回似乎是我們選擇社交逃避裡,最被我們忽視的,我們通常給出解釋是覺得,不回復其實也是一種回復,表明了對對方觀點的不認同但又不想捅破那層窗戶紙,這種情況更加司空見慣。
面對中等程度的迴避,也可以給出合理的解釋,既然能夠見過幾次面,說明至少在某些事情上有所關聯,這些關聯人可能是親戚、朋友還有同事,都可能因為某類事件需要彼此碰面、溝通、協作。但也僅僅限於此。當沒有這些束縛的時候,你可能也真的想不起來他,或者根本就熟視無睹,不願想起他。這個時候你可以想像每年春節回家後,親朋好友的「熱心」關切,是不是頓時就有了「迴避」的衝動。
要說前兩級的迴避,大家可能都覺得根本沒什麼不適應的,或者說都能夠比較妥當地處理好的時候。你再看看第三波重量級的迴避,好好想想你自己可能沒有經歷,但是把自己投射到這個關係裡,你再看看,自己究竟能不能承受。這就好比之前大家可能在網上曾經看過的一段話,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爽快的答應,就是拒絕。那麼,再引申一點,沒有爽快的拒絕,就是不負責任。試想一下,前一秒還你儂我儂,情話綿綿,下一秒突然刪除拉黑,人間蒸發,這樣的人,真的也只能希望下一次他是被拉黑的那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