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今天,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經過全國400多家單位、30餘萬科研人員26年的艱苦奮鬥,我國終於將時間位置信息這一重要戰略資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運行在地球靜止軌道、傾斜地球同步軌道、中圓地球軌道上,各司其職的30顆北鬥三號衛星中,有10顆出自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自2009年參與北鬥三號衛星的研製,這支年輕的百人團隊在任務最密集的一年,曾創下「9個月接連發射8顆星」的紀錄,一系列突破常規的創新讓北鬥星座閃耀著「上海之光」。
赴京參加開通儀式的微小衛星創新院副院長、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現場創作了一首藏頭詩:「自主鑄就北鬥星,創新擘畫玉汝成。開放彰顯乾宇志,融合時空謀共贏。萬眾抗疫同舟濟,一心相異退群聲;追求普惠華夏願,卓越湛盧獻和平。」藏在每句開頭的是新時代北鬥精神——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他把自己和團隊比作「鑄劍人」,而北鬥就是為國而鑄的一柄「湛盧劍」。
「長板理論」賦予北鬥「持續先進性」
「攻關十年、驗證十年」,為了確保天上任務萬無一失,這是一條航天領域不成文的規定。但這是否意味著一顆成熟的衛星只能使用20年前的技術?
「大家都習慣於『短板理論』,通過提升技術短板來實現性能提升。但我們為何不能採用『長板理論』,最大限度拓展未來的成長性需求?」林寶軍說,這一研發思路的確立,給北鬥三號的設計帶來了顛覆性改變——新技術只要靠譜,不用等十年!
2015年3月,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發射。這顆衛星上,新技術的佔比超過70%,而一般衛星上使用新技術的比例不到30%。星間鏈路實現了一星通、星星通之後,衛星觀測值提高了10-30倍,測控覆蓋從30%提高到100%,;採用全新衛星導航平臺,使衛星減重一半,壽命提升20%;首次採用了基於氮化鎵的固態功率放大器,可有效提高信號質量……這顆星令世界對中國的衛星研製技術刮目相看。
自主研發的星載氫原子鐘,是北鬥三號衛星中的制高點技術,它使衛星的授時精度世界領先。但很少有人知道,北鬥星上配備了「雙氫雙銣」星載時頻系統。
「氫鍾是新技術,並未經過航天驗證,但有成熟的銣鍾保底,通過時頻無縫切換技術,萬一氫鍾出了故障,我們仍能確保衛星正常使用十年。」在林寶軍看來,哪怕氫鍾只工作到七年,也是提早為用戶帶來了更好的體驗。
目前,北鬥導航衛星的全球組網雖已完成,但其衛星數量僅達到組網需求的下限。未來,我國還將擇機發射備份星,繼續提升整個導航系統的性能。如何讓在軌衛星的性能也能與時俱進?林寶軍為它設計了可重構的系統,「衛星上天之後,我們可以通過軟體實現在軌賦能,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
30出頭「戰神團隊」在夾縫中闖出一條路
今天,作為北鬥研發的主要力量,只有百餘人的微小衛星創新院北鬥研發團隊,已有了「戰神團隊」之稱。因為他們曾經在9個月裡接連發射了8顆衛星——這個紀錄連美國GPS和歐洲伽利略團隊都做不到。
回想2009年開始組建團隊時的艱辛,林寶軍不無感慨:由於此前已有多個國外導航系統,北鬥所能使用的頻率資源並不是最好的,發展技術的過程中時常碰到智慧財產權壁壘。「我們是在夾縫中闖出了一片天地,實現也鍛造出了這支有激情、有夢想,自信而又忘我工作的團隊。」
平均年齡只有30歲出頭,90%以上擁有博士、碩士學歷,他們中的許多人或許跳個槽,就能輕鬆拿到現在兩三倍的收入,可他們卻有著非常一致的價值觀。
2012年剛畢業,李紹前就加入了微小衛星的北鬥團隊。儘管這裡的工作忙到沒有雙休日,可他卻感覺每一天都充滿意義:「當看到自己的設計思路隨衛星上了天,這種成就感難以用言語表達。」
北鬥三號上的很多創新,都是靠這群年輕人大膽試出來的:團隊獨創性地提出了「功能鏈」的設計理念,使系統大為優化,節省下了大量重量和空間,用以攜帶更多設備;他們突破了自主診斷恢復技術,讓衛星具有了「自診斷、自恢復」能力。
「我們的成功離不開上海的創新土壤,同時我們也把上海製造融入到國之重器的研製過程中。」在北京參加開通儀式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院長龔建村說,北鬥三號中,既有中科院數十年技術積累的強大創新基因,更有上海市給予的各種強有力的支持。
短短十年,微小衛星創新院已發展到正式職工600多人,擁有五個研發團隊,承擔不同的國家任務,在研衛星超過30個型號。目前,創新院在張江園區具備一年研製10顆噸級衛星的能力,而在臨港的新基地已完成一期建設,將具備同時研發30-50顆噸級衛星的能力。
讓老百姓相信北鬥、願意用北鬥、喜歡北鬥
「從無到有,從區域到全球,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實現了真正的跨越式發展,沒有辜負全國人民的期望。」在林寶軍看來,作為我國第一個複雜網絡、高性能、又離老百姓最近的航天系統工程,「造得好,更要用得好」,一定要讓老百姓相信北鬥、願意用北鬥、喜歡北鬥。
今年新冠疫情期間,北鬥為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提供了高精度定位服務;長江中下遊地區遭受洪澇災害,北鬥綜合減災示範項目發揮北鬥終端移動4G+短報文多網絡融合的通信保障優勢,開展災區災害信息報送。
實際上,北鬥系統提供服務以來,已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融入國家核心基礎設施,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統計,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北鬥與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正在構建以北鬥時空信息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產業生態鏈,推動著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
就在北鬥三號衛星全球導航系統建成開通之日,科研人員沒顧得上多休一天假。他們在會議室看完央視直播的視頻後,又一頭扎進實驗室。
「這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龔建村透露,目前團隊已在研製北鬥三號備份星,並已開始為我國下一代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定位導航授時(PNT)體系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林寶軍設想,北鬥三號實現了技術跨越式發展之後,「我們還要創造、引領需求,不斷通過高科技手段,推動中國製造跨越到中國創造」。
作者:許琦敏圖片: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提供責任編輯:任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