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三號「星成員」1/3出自上海,這支「戰神團隊」曾創下「9個月接連發射8顆星」的業內紀錄

2020-08-01 文匯網
北鬥三號「星成員」1/3出自上海,這支「戰神團隊」曾創下「9個月接連發射8顆星」的業內紀錄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今天,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經過全國400多家單位、30餘萬科研人員26年的艱苦奮鬥,我國終於將時間位置信息這一重要戰略資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運行在地球靜止軌道、傾斜地球同步軌道、中圓地球軌道上,各司其職的30顆北鬥三號衛星中,有10顆出自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自2009年參與北鬥三號衛星的研製,這支年輕的百人團隊在任務最密集的一年,曾創下「9個月接連發射8顆星」的紀錄,一系列突破常規的創新讓北鬥星座閃耀著「上海之光」。

赴京參加開通儀式的微小衛星創新院副院長、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現場創作了一首藏頭詩:「自主鑄就北鬥星,創新擘畫玉汝成。開放彰顯乾宇志,融合時空謀共贏。萬眾抗疫同舟濟,一心相異退群聲;追求普惠華夏願,卓越湛盧獻和平。」藏在每句開頭的是新時代北鬥精神——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他把自己和團隊比作「鑄劍人」,而北鬥就是為國而鑄的一柄「湛盧劍」。

「長板理論」賦予北鬥「持續先進性」

「攻關十年、驗證十年」,為了確保天上任務萬無一失,這是一條航天領域不成文的規定。但這是否意味著一顆成熟的衛星只能使用20年前的技術?

「大家都習慣於『短板理論』,通過提升技術短板來實現性能提升。但我們為何不能採用『長板理論』,最大限度拓展未來的成長性需求?」林寶軍說,這一研發思路的確立,給北鬥三號的設計帶來了顛覆性改變——新技術只要靠譜,不用等十年!

2015年3月,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發射。這顆衛星上,新技術的佔比超過70%,而一般衛星上使用新技術的比例不到30%。星間鏈路實現了一星通、星星通之後,衛星觀測值提高了10-30倍,測控覆蓋從30%提高到100%,;採用全新衛星導航平臺,使衛星減重一半,壽命提升20%;首次採用了基於氮化鎵的固態功率放大器,可有效提高信號質量……這顆星令世界對中國的衛星研製技術刮目相看。

北鬥三號「星成員」1/3出自上海,這支「戰神團隊」曾創下「9個月接連發射8顆星」的業內紀錄

自主研發的星載氫原子鐘,是北鬥三號衛星中的制高點技術,它使衛星的授時精度世界領先。但很少有人知道,北鬥星上配備了「雙氫雙銣」星載時頻系統。

「氫鍾是新技術,並未經過航天驗證,但有成熟的銣鍾保底,通過時頻無縫切換技術,萬一氫鍾出了故障,我們仍能確保衛星正常使用十年。」在林寶軍看來,哪怕氫鍾只工作到七年,也是提早為用戶帶來了更好的體驗。

目前,北鬥導航衛星的全球組網雖已完成,但其衛星數量僅達到組網需求的下限。未來,我國還將擇機發射備份星,繼續提升整個導航系統的性能。如何讓在軌衛星的性能也能與時俱進?林寶軍為它設計了可重構的系統,「衛星上天之後,我們可以通過軟體實現在軌賦能,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

30出頭「戰神團隊」在夾縫中闖出一條路

今天,作為北鬥研發的主要力量,只有百餘人的微小衛星創新院北鬥研發團隊,已有了「戰神團隊」之稱。因為他們曾經在9個月裡接連發射了8顆衛星——這個紀錄連美國GPS和歐洲伽利略團隊都做不到。

回想2009年開始組建團隊時的艱辛,林寶軍不無感慨:由於此前已有多個國外導航系統,北鬥所能使用的頻率資源並不是最好的,發展技術的過程中時常碰到智慧財產權壁壘。「我們是在夾縫中闖出了一片天地,實現也鍛造出了這支有激情、有夢想,自信而又忘我工作的團隊。」

平均年齡只有30歲出頭,90%以上擁有博士、碩士學歷,他們中的許多人或許跳個槽,就能輕鬆拿到現在兩三倍的收入,可他們卻有著非常一致的價值觀。

2012年剛畢業,李紹前就加入了微小衛星的北鬥團隊。儘管這裡的工作忙到沒有雙休日,可他卻感覺每一天都充滿意義:「當看到自己的設計思路隨衛星上了天,這種成就感難以用言語表達。」

北鬥三號「星成員」1/3出自上海,這支「戰神團隊」曾創下「9個月接連發射8顆星」的業內紀錄

北鬥三號上的很多創新,都是靠這群年輕人大膽試出來的:團隊獨創性地提出了「功能鏈」的設計理念,使系統大為優化,節省下了大量重量和空間,用以攜帶更多設備;他們突破了自主診斷恢復技術,讓衛星具有了「自診斷、自恢復」能力。

「我們的成功離不開上海的創新土壤,同時我們也把上海製造融入到國之重器的研製過程中。」在北京參加開通儀式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院長龔建村說,北鬥三號中,既有中科院數十年技術積累的強大創新基因,更有上海市給予的各種強有力的支持。

短短十年,微小衛星創新院已發展到正式職工600多人,擁有五個研發團隊,承擔不同的國家任務,在研衛星超過30個型號。目前,創新院在張江園區具備一年研製10顆噸級衛星的能力,而在臨港的新基地已完成一期建設,將具備同時研發30-50顆噸級衛星的能力。

讓老百姓相信北鬥、願意用北鬥、喜歡北鬥

「從無到有,從區域到全球,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實現了真正的跨越式發展,沒有辜負全國人民的期望。」在林寶軍看來,作為我國第一個複雜網絡、高性能、又離老百姓最近的航天系統工程,「造得好,更要用得好」,一定要讓老百姓相信北鬥、願意用北鬥、喜歡北鬥。

今年新冠疫情期間,北鬥為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提供了高精度定位服務;長江中下遊地區遭受洪澇災害,北鬥綜合減災示範項目發揮北鬥終端移動4G+短報文多網絡融合的通信保障優勢,開展災區災害信息報送。

實際上,北鬥系統提供服務以來,已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融入國家核心基礎設施,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統計,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北鬥與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正在構建以北鬥時空信息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產業生態鏈,推動著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

北鬥三號「星成員」1/3出自上海,這支「戰神團隊」曾創下「9個月接連發射8顆星」的業內紀錄

就在北鬥三號衛星全球導航系統建成開通之日,科研人員沒顧得上多休一天假。他們在會議室看完央視直播的視頻後,又一頭扎進實驗室。

「這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龔建村透露,目前團隊已在研製北鬥三號備份星,並已開始為我國下一代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定位導航授時(PNT)體系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林寶軍設想,北鬥三號實現了技術跨越式發展之後,「我們還要創造、引領需求,不斷通過高科技手段,推動中國製造跨越到中國創造」。

作者:許琦敏圖片: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提供責任編輯:任荃

相關焦點

  • 我們應該叫「北鬥戰神隊」
    我們應該叫『北鬥戰神隊』!」9月18日,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衛星創新院)院長、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龔建村在該院舉辦的「弘揚新時代北鬥精神,助推創新院跨越發展」專題報告會上說道。2009年9月18日,林寶軍從北京「轉場」來到上海,擔任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雖然他曾任神舟飛船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但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的設計又是一個全新開始。2011年10月,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試驗衛星工程啟動。「首發星是最大考驗,那時的壓力非常大。」
  • 「我們應該叫『北鬥戰神隊』!」
    今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誌著我國建成的獨立自主、開放兼容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以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歷時11年,這支「北鬥戰神隊」攻克5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推進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實現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先後完成12顆北鬥導航衛星的研製和發射。
  • 北鬥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答疑:中國的北鬥,牛在哪兒?
    2 「一星通,星星通;一星準,星星準」 北鬥三號星座共計30顆衛星,其中24顆地球中圓軌道(MEO)衛星在距離地球2萬公裡的中圓軌道上,以7天13圈的速度飛行,3顆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固定在靜止軌道上,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IGSO)衛星跳著「8」字舞步
  • 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林寶軍:用靈魂創新,讓北鬥比肩世界一流
    再次採訪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他引用同事所做的報告題目,來表達自己日前獲得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時的心情,「能在宏偉事業中,有自信、有追求,這個過程就是一種美」。一紙調令,來滬組建「戰神團隊」林寶軍的名字總是與北鬥三號聯繫在一起的。其實,在2009年來到上海組建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首發星研發團隊之前,他已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
  • 代號「運輸者1號」 SpaceX獵鷹9號成功發射一箭143星
    美國東部時間1月24日10時,SpaceX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首次開啟拼車「專列」,用獵鷹9號火箭專門執行小衛星拼單發射任務「運輸者1號」(
  • 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陳忠貴——北鬥「鑄星」璀璨背後是平凡
    北鬥三號的收官之星原計劃6月16日發射,此時很多中外媒體已經應邀來到西昌。就在發射前夜9點左右,火箭測試時發現一個閥門壓力數據異常,經過細緻檢查發現閥門新出現了一個細小裂紋,凌晨3點多決定推遲發射。2015年一顆北鬥三號試驗星,發射上天后,一個通信天線在展開中沒有到位,「天線展開後是個拋物面,像口『大鍋』,從傳回的天線展開圖像發現天線某個部位皺了起來。」陳忠貴一看就明白,天線展開有異常,這會導致通信性能下降。
  • 北鬥三號收官之星發射成功
    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之前,因2次航天發射任務失利,工程全線舉一反三 ,進行質量複查,發射時間由5月調整至6月;6月16日,因臨射前發現產品技術問題,為確保百分百成功、不帶任何隱患上天,發射再次推遲。此次任務的圓滿成功,充分體現了航天戰線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再次印證了「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科研試驗十六字方針是我國航天事業不斷戰勝困難、持續奪取勝利的重要法寶。
  • 北鬥三號發射背後的故事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摸準天氣「脾性」 離不開日積月累——北鬥三號發射背後的故事6月23日9時43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攜帶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著最後一顆北鬥導航衛星的收官發射,歷時多年建設的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 而這次衛星的成功發射背後,是來自航天氣象保障小組的重要支撐。
  • 「北鬥三號」設計師團隊裡有崇州人
    百姓生活網訊(李卓婕 賈元東)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北鬥三號」是我國第一個面向全球的重大公共服務空間基礎設施。、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工作,現任上海天文臺星載氫原子鐘總設計師。
  • 北鬥三號30顆組網衛星太空「集結」完畢 陝西科技助力北鬥三號全球...
    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北鬥三號「收官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這顆衛星的發射,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建設最後最重要的一步,也代表著工程建設的結束。衛星發射上去以後,還要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在軌測試才能正式入網,入網後才能提供服務。」 張立新介紹,北鬥三號有三類衛星,一類是MEO衛星(中軌道衛星),有24顆,叫做核心星座,基本上是面向全球服務的。
  • 「一箭雙星」成功發射兩顆北鬥導航衛星
    本報北京9月23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5時1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47、48顆北鬥導航衛星。這是繼去年11月北鬥三號全球組網「基本系統」部署任務完成後,今年北鬥中圓軌道衛星的首次發射,正式開啟北鬥三號從「基本系統」向「完整系統」大步邁進、向全球組網的「全面衝刺」。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三號衛星副總師王金剛介紹,此次是北鬥中圓軌道衛星第一次配置輕量化氫鍾,具備更高的精度和穩定度,能夠有效提升衛星的性能指標和服務質量。
  • 北鬥三號收官之星今日發射
    原標題:北鬥三號收官之星今日發射   中國衛星
  • 北鬥三號導航系統成功組網!兩年半發射30顆衛星,美國卻用了8年
    編者按:我國科研人員用2年多的時間完成北鬥三號的組網,堪稱是一個奇蹟,同樣的導航系統美國GPS花了8年。歐洲伽利略系統從2011年開始建設,預計在2020年全面組網,也花費了9年的時間,而中國則僅花費2年多時間。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325期北鬥三號導航系統已經進入收官之戰!
  • 北鬥三號全球組網收官之星即將發射
    萬眾矚目的北鬥三號全球組網的收官之星在推遲發射後,已確定於6月23日9時40分發射。今天上午這最後一顆衛星一旦發射成功,標誌著北鬥全球定位系統組網完成,這是繼美國GPS全球定位系統之後有一個真正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從此我們有了自己的能與美國GPS抗衡甚至某些方面優於GPS的全球定位系統
  • 愛星 吉星 萌星 北鬥三號衛星家族新特點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6月23日上午,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直衝九霄,我國提前半年完成北鬥三號全球星座部署。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共30顆,其中有24顆是中圓地球軌道,3顆地球靜止軌道,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被親暱地稱之為「萌星」「吉星」「愛星」。
  • 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北鬥三號」收官 正式服務...
    6月23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將最後一顆北鬥三號組網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這意味著,中國北鬥正式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將可以為全球用戶提供基本導航(定位、測速、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等服務。
  • 北鬥問蒼穹: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任務重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供圖)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報導 北鬥組網,靜待此星。  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消息,6月16日推遲執行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任務相關技術問題已排除,任務重新啟動,6月23日擇機發射。
  • 北鬥三號:30顆衛星3種軌道的混合星座
    北鬥三號的星座設計包括以下三種軌道衛星?  在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30顆組網衛星中,有24顆在中圓地球軌道,軌道高度21528公裡,這24顆衛星在2019年已經完成發射。  除了這24顆衛星,北鬥還有不同於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6顆星。其中,3顆在地球靜止軌道,3顆在傾斜地球同步軌道。
  • 「嫦娥四號」領銜2019中國、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19年,中國航天成功實施了以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成功月背軟著陸、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等為代表的航天任務,全年共計實施34次宇航發射任務,這是繼2018年後,中國宇航發射次數再次獨居世界第一。
  • 2020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時間:幾月幾號幾點
    6月23日消息  新華社西昌6月23日電(李國利、楊欣)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任務推遲後,重新發射的窗口確定為6月23日9時43分。6月22日消息我國重新啟動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任務  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消息,6月16日推遲執行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任務相關技術問題已排除,任務重新啟動,將於6月23日擇機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