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俗稱月亮,又名太陰,距地球38.4萬千米,1969年7月21日美國宇宙飛船「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儘管現在距離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已經40多年了,但是,由於月亮始終只將一面對著地球,它的神秘面紗依舊沒有摘下。
首先,月亮為何在古籍中少有記載?據大鵬所知我國有關月亮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帝俊的神話中,《山海經·大荒西經》說:「帝俊之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除此以外,任何古籍再無記載。至少在「天地分離」、「大洪水」之前,中國史書沒有關於月亮的記載,地球上很多民族流傳的神話裡同樣沒有月亮的記載,那麼是月亮一直不存在嗎?非也!
那個時候,月亮離地球很近,並且固定在在崑崙山一帶的上空掛著不動(即月亮公轉速度與地球自轉速度同步),人們稱之為「天」。後來由於某種原因,月亮公轉速度加快,離心力加大,從而逐漸離開了地球,最終到達現在的位置上,人們才給它起了一個新名字——月亮(時至今日,月球每年仍遠離地球約3.8釐米)。所以,宋朝蘇軾才會在《水調歌頭》中感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其次,月亮是如何成為地球小夥伴的?目前,學術界對月球的起源共有四種學說。「分裂說」認為月球是從地球分裂出去的一塊;「俘獲說」認為月球本是一個獨立的行星,在靠近地球時被地球引力俘獲;「同源說」認為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團物質雲同時聚集形成;「撞擊說」認為在地球尚處於熔融狀態時,一個大的星子與地球撞擊,拋射出來的物質被送入地球軌道,逐漸聚集形成月球。但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些假說都存在缺陷。其實還有第五種假說,大鵬比較贊同,那就是「人造說」!
諸位看官,切莫扔磚,大鵬我是有證據的,證據一:唐朝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天呎》寫到,大和中,鄭仁本表弟,不記姓名,償與一王秀才遊嵩山,捫蘿越澗,境極幽後,遂迷歸路。將暮,不知所之。徙倚間,忽覺叢中鼾睡聲,披榛窺之,見一人布衣,甚潔白,枕一幞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徑,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舉首略視,不應,復寢。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顧曰:「來此。」二人因就之,且問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彰,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因開幞,有斤鑿數事,玉屑飯兩裹,授與二人曰:「分食此。雖不足長生,可一生無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徑:「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見。
對於語文不好的親來說,上面那段話無疑就是天書。大鵬將之翻譯過來通俗點講,就是倆個唐朝人在問路時,碰見了一個月球修理工。我們都知道,人類最初用現代天文儀器觀測月球是17世紀初的事,但是那神秘的月球修理工不僅知道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並且,還肯定地指出:月亮的明亮處,是太陽照在其凸顯部分的結果。假使這位月球修理工手裡沒點高科技,能知道這個?
證據二:月球的運行軌道是可以被人為操縱。姑且不說,在遙遠的古代,月亮圍繞地球旋轉的軌道比現在低得多。即使是現在,月亮的軌道還在每年不斷地升高,完全不顧自己作為地球衛星要受向心力約束這一物理規律,並且《金史·天文志》中記載的一條十分驚人的資料:「太宗天會十一年十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頃之復故。」通俗點講,金太宗天會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曆6月)乙丑日(15日),月亮忽然偏離了運行軌道,向南而去,不一會,又回到原來的軌道上。你說這是咋回事?
證據三:月球是中空的球體。戰國時期的大詩人屈原在《楚辭·天問》曾對此發出感慨「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月球研究權威人士威爾金斯博士,在其所著《我們的月亮》一書中,也直截了當地提出:月球是個中空的球體。美國宇航局通過在月球安裝在月球表面安放了「無源地震儀一月震偵察測量器」測量月球震動的手段,確認了月球確實中空這一事實。而「自然形成的衛星,不應該存在內部空洞」,也是科學家們普遍一致的看法,所以說,月球是「人」造的。
綜上,月亮是超級宇宙飛船這一說法呼之欲出,在遠古的一天,高級智慧生命駕駛著月亮拜訪了地球,並做了長時間的友好訪問,後來由於某種原因,最終月亮成為了地球的衛星,默默地用背面為地球遮風擋雨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