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晴朗無雲的夜晚,月亮都會明亮壯觀的出現在天空之上。如果沒有這個發光的星體,我們的夜晚將會是個暗淡無光的世界。它與地球上海洋的潮汐,季節,溫度等等諸多現象有著密切的關係。
地球與人類的千古同伴:月亮
在科學家們在關於行星天體起源的理論中,人類與動物的生存都受到月球的影響,但這些都只是推測,還有一些研究人員不同意這個假設,並提出了另一個有趣的觀念。
他們認為,月球是由比人類更加先進的外星人送入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
雖然月球是人造天體的概念很難令人信服,但這個觀點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在地球上,彼此沒有聯繫的古老文明都有關於「擁有月球之前的時期」的匹配記載。
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Aristotle)和普魯塔克(Plutarch)記載過地球曾有一段天空沒有發光球體的時代。
非洲祖魯族人的傳說記載令部落人民相信,這盞空心的燈籠是先進的外星人帶來的。
哥倫比亞土著人的記載中也提到過擁有月球之前的文明。
這些不同的文明共同的記載中描述了一個驚人的事實:當發光的球體出現在夜空之時,地球上爆發了可怕的大災難,幾乎徹底消滅了人類,地球人口減少到只剩一個種族。那就是現代科學已經確定的人類共同的祖先一族。也許古老的記載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只是可能人類已經遺忘了遠古時期的可怕經歷。
世界各地的古代文化都有「月球之前」的時期記載。
在人類進行宇宙冒險探索歷史上,承載著第四次載人飛行任務的阿波羅10號,第一次帶著登月艙駛向月球,在航行至月球的陰暗面時,阿波羅10號與地球的聯繫中斷了大約60分鐘,在NASA曾經公布的錄音文件中,原本應該處於靜默狀態的無線電通訊系統卻傳來了太空人們當時在錄音中談論的「怪異的外太空音樂」,一種類似於在土星環內探測記錄的奇怪電磁頻率聲。這種未知又可怕的聲音環繞在每一位太空人的耳邊。
隨後,NASA附屬機構迅速清除了這個怪異的錄音文件,並指責月球的磁場對無線電通信系統產生了幹擾。但他們的解釋並不被人們接受,因為月球是不具有磁場的星體。
阿波羅10號在航行至月球背面的途中
1969年11月,阿波羅12號再次執行載人登月任務,當太空人們成功登月,完成探測任務之後,乘登月艙返回指令艙的過程中,登月艙的上升段撞擊了月球表面,導致月球發生了月震,並被部署在72公裡之外的地震裝置探測到,整個月震過程就像鐘聲一樣經久不絕,整整持續了15分鐘。而地震裝置記錄的撞擊影響範圍達到60多公裡的驚人距離。
阿波羅12號太空人在月表進行勘探工作
這個現象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高度興趣,他們決定發送一枚更大重量的火箭登月,用來記錄和研究撞擊產生的結果。
這次登月的阿波羅13號,用於撞擊的月球的重量相當於11噸TNT爆炸的當量,撞擊發生之後,3個小時的時間裡,整顆月球迴蕩著類似於撞鐘的巨大震鳴聲。此次撞擊試驗反饋的月震信息表明,月球實際上是一個空心的球體。因為在物理上,實心的物體被撞擊之後不可能產生類似規模的震幅與震鳴。
通過衛星圖像,我們都知道月球表面布滿了數百萬個直徑不同的隕石坑。
隕石坑的大小由撞擊物體的體積和重量所決定。隕石坑密布的程度,會令人第一時間覺得這些坑洞的深度一定各不相同。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所有隕石坑都保持著驚人的相似深度。金屬防護層正在遮擋地球的內部一樣。
而且登月的太空人曾試圖向下挖掘,在測試多個隕石坑之後才發現根本無法穿透地殼。冶金學家對從月球帶回的樣本進行了充分的測試,結果得出了驚人的結論:
月球地殼的元素並非自然形成,而是由黃銅、鈦 、雲母這些單一的物質組合而成,是典型的人工合成材料。這個結果讓人們不禁疑惑:月球是被製造而成的嗎?
儘管大小差異很大。但所有隕石坑的深度相同
根據計算,月球的重量之輕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儘管它的體積是地球的四分之一,但是它的重量僅僅只有地球重量的1.2%。如果換算一下,意味著81顆月球的重量才相當於一個地球。對於自然形成的星體,這個重量顯然太過詭異。
另外,月球、太陽和地球在幾何和數學的數據方面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巧合現象。
因為這些過於精確的數據,導致人們開始思考:難道所有的巧合真的是人為設計的嗎?
例如,太陽比月球直徑大400倍,比地球大400倍。這導致太陽與月亮在天空中看起來大小完全相同。
當繞太陽運行時,我們的行星旋轉366次,而太陽佔月球極地圓周的366%。
在10,000天之內,月球繞地球公轉366次。
月球的周長總計10,920公裡,太陽上的地球直徑為109.2。
當行星離太陽最遠時,我們的世界與火星之間的直徑為109.2。
月球的極地周長是地球極地周長的27.3%。
月球每27.3天繞地球運行一次,每27.3天在赤道行進1,092公裡。
沒有精確的測量,日食和月食將是不存在的現象
月球還有更多的未解之謎,但所有的發現無不指向——「月球可能是人工製造並安置於地球軌道之中」這一可能。誰製造了它?為什麼要製造它並安放在地球軌道之內?這無疑將是又一個困擾人類的巨大謎題之一。
(歡迎關注訂閱,閱讀更多有趣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