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5年冬,楚漢局勢尚不明朗,雙方僵持在滎陽這座「天下糧倉」前。項羽和劉邦都明白,這場戰爭是決定勝敗的關鍵一戰,戰爭的結果將直接顛覆未來戰局發展。
項羽坐臥難安,他迫切地想要打贏這場戰鬥。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項羽不斷派楚軍堵漢軍的糧道,竭盡所能斷絕劉邦的補給。糧隊被襲擊的消息不斷傳到漢軍大營裡,劉邦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在這寒冬臘月裡,少糧的軍隊將是死路一條,他必須要拿出對策。
十二月的某個夜晚,一隊人馬悄無聲息地從漢軍大營裡開出,借著夜色的掩護來到楚軍陣前。率領這支人馬的是陳平,雖然,此行並不是為了與楚軍打仗,但陳平的表情仍無比嚴肅,因為,他背後的騾馬車裡,裝著數萬斤黃金!
看著詭異的夜色,陳平不由得想起臨行前劉邦與他商討局勢的情景,主公是那麼的絕望和無奈。為了改變局勢,陳平想到一個絕妙的主意:「沒人能抵抗黃金的誘惑,主公可以用黃金來施展離間計,讓項羽麾下的將帥反目。」
劉邦認為此計可行,當即命人將大營裡的全部黃金——四萬斤全部交給陳平,讓他見機行事。陳平車隊上裝載的,就是這足以改變兩軍命運的四萬斤黃金。這些錢將被平分給項羽麾下的將士,而他們要做的就是散播關於鍾離昧的謠言。
黃金剛剛送入楚軍營地不久,謠言便像瘟疫一樣在楚軍中傳開了。楚軍紛紛稱:「大王給鍾離昧的賞賜太少,鍾離昧想要霸王與自己分土稱王,可霸王根本沒這個打算。所以,鍾離昧決定轉投漢軍,倒戈一擊,與劉邦一起瓜分楚地。」
謠言恰逢其時地鑽進項羽的耳朵裡,他立即對鍾離昧心懷忌憚。不過,鍾離昧勞苦功高,此時正值用人之際,項羽並沒有對其痛下殺手,只是逐漸疏遠了鍾離昧,讓他遠離楚軍的決策圈。然而,這四萬斤黃金的影響力遠不止此。
到了第二年四月,陳平藉助此前送黃金在楚軍中製造的影響力,成功地聯絡到項羽麾下的使者。陳平準備了一場豐盛的宴席,邀請使者赴宴。使者準時抵達,誰知使者前腳進入營帳,陳平便故作吃驚,說道:「您是項王的使者嗎?我還以為您是範增的使者呢。」
隨後,陳平命人將宴席撤掉,換上粗茶淡飯,招待使者。使者憤憤不平,回到軍中立即向項羽揭發亞父範增通敵。範增是個聰明人,聽說這件事後立馬意識到項王中了離間計。為了明哲保身,範增立即上交辭呈,告老還鄉。饒是如此,範增還是莫名其妙地死在歸鄉的路上。
項王親手砍下左膀右臂,戰局對他愈發不利。沒到兩年,楚軍便全線落敗,項羽於垓下一戰一敗塗地。可以說,這四萬斤黃金奠定了漢統。
似乎是冥冥中的預兆,西漢自建國之初就是一個「多金」的王朝。
史學界普遍認為,西漢的「多金」是其它王朝根本無法媲美的。且不說在劉邦爭奪天下時拿出的四萬斤黃金,西漢在建國後府庫內的黃金儲備量,讓西漢成為史上「最多金王朝」。《魏晉南北朝史》中有這樣的記載,西漢建國後,府庫中的黃金總量約在百萬斤左右。
按照現在的度量衡來計算,當時的「斤」只約等於現在的「半斤」,僅有248克。百萬斤黃金,可粗略算作248噸。這是個怎樣的概念呢?二十一世紀初我國的黃金儲備量剛剛突破六百噸大關,遠在兩千年前的西漢竟已達到我國本世紀初的四成。
除此之外,在《漢書》中,西漢皇帝隨手打賞出巨量黃金的例子比比皆是,隨隨便便幾千斤上萬斤地賞出去,就像在賞蘿蔔白菜一樣。打個比方來說,劉邦的大兒子劉盈,在劉邦駕崩時為老爹舉辦大喪,葬禮結束後為了犒賞那些挖墓穴、辦葬儀的文武百官,每個將軍賞賜40斤黃金,每個文官賞賜20斤黃金。就算年俸600石以下的芝麻官,也能領到2斤黃金。
所謂「百官」只是個虛數,當時長安城中大大小小的官員起碼有幾千個,每人幾十斤黃金的打賞,至少要用掉數萬斤黃金。並且,在漢文帝登基後,又犒賞了扳倒呂雉的眾大臣,周勃等立下大功者賞賜黃金五千斤,陳平、灌嬰等賞賜黃金兩千斤。相比於漢文帝,漢武帝則更大方,公元前124年,漢武帝一次性打賞給大將軍衛青20萬斤黃金,令人瞠目結舌。
可以說,與後世動輒幾百兩幾千兩紋銀的賞賜相比,漢朝皇帝還真是「大手筆」。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漢朝的「黃金」絕非是「黃銅」。
首先,西漢時,黃金和銅同時流通,形成金銅並用複本位制。《漢書》中記載:「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為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漢襲秦制。陳直先生也寫過:「至於黃金問題,漢人稱金為黃金,銅直稱為銅」,「銅與黃金名稱,絕不相混雜」。
其次,黃金和銅幣的重量單位和名稱不同。戰國時,黃金以「溢」或「鎰」為單位。到漢時,改「鎰」為「斤」,而銅錢的單位和名稱與黃金不同,「錢圓函方,輕重以銖」。所以,銅錢的單位以「銖」稱。且黃金和銅錢具有同等的法償資格,可通過一定的比例的互相兌換,所以,是不可能把黃銅當作「金」的。
其實,漢朝的「多金」已經成為史學界的一個共識,而疑問點在於東漢之後的黃金的大量減少,這從海昏侯之墓可以看出來,減少的黃金很可能是作為陪葬品掩埋於地下了。
參考資料:
【《史記》、《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