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巴黎聖母院大火撲滅後曝光的首張教堂內部照片上,最為醒目的當屬掛在牆壁上的十字架。這個十字架是用黃金製成的,大火毀掉了這座有著670餘年歷史的古老建築,只留下了這個代表著愛與救贖的基督教的標誌。
我還記得當時在網上看到這張照片時,視覺衝擊非常大,一片廢墟之中,只有懸在半空中的十字架依然閃著多燦燦的光芒。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黃金熔點高(1064度左右),遠高於大火的600多度。
《說文解字》中說「金」字:五色金也,黃為之長。久埋不生衣,百鍊不輕,從革從違。
意思就是說:黃金即使長久地埋在地下,表面也不會生鏽;千錘百鍊之後既不會有損耗,分量也不會減輕;想讓它是什麼形狀,它就可以是什麼形狀。
人類自古代起非常長的時間裡,都視黃金(白銀)為錢,即使是當今時代,也有非常多的人喜歡購買黃金存放。孩子出生、孩子過生日、孩子升學、孩子結婚一些有著紀念意義的日子裡,有些家長非常喜歡買一小塊金子存著,既有紀念意義,又能夠保值增值。
黃金之所以受到如此厚愛,和它自身的特性有著很大的關係。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金菁老師在她著作《錢的千年興衰史》中,以蔬菜為基準比較了人民幣與黃金在十幾年間的變動情況。
書中說:1951年至2014年間,以人民幣計價的蔬菜上漲了45倍,而以黃金計價的蔬菜價格下降了42%。
這說明了什麼呢?金菁教授解釋說這個巨大的反差很容易解釋,那就是物以稀為貴!
貨幣經歷了從貝殼、家畜,到銅錢、紙幣的演化,經過了成百上千年的歷史,每一次的變更替換都讓「錢」在行使其作用時愈加地簡便快捷。但是,所有代替錢的作用出現的貨幣形式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憾,唯有黃金等貴金屬始終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
老摩根說:只有黃金才是錢。其他一切我們以為是錢的東西,都只是信用。
事實上,黃金儲備在穩定國民經濟、抑制通貨膨脹、提高國際資信等方面的確有著非常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數據顯示,我國的黃金儲存量在世界榜單中排行不到前三名,但是我國對黃金的開採量卻位居世界第一。這樣的數據讓人不免為地球上的黃金儲量捏了一把汗。
不過,另一組數據說出來,大家估計就會放心地笑了。
根據科學家們的對地球上黃金儲量推斷,目前地殼中的黃金資源大約有60萬億噸,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數字概念?相當於人均1萬多噸黃金儲量。雖然我們人類還無法利用最先進的科學儀器準確探測全球的黃金儲量,但是它確實就在那裡。
金菁老師在「結束語」中說:當黃金這個錨再次回到貨幣系統,無論是對我們已經實行了半個世紀的紙幣系統的矯正,還是為未來電子貨幣時代的交換構建共通的基礎,它的角色都至關重要。同時,在個人的資產中配置一定比例的黃金或白銀等貴金屬(比如5%~10%),必要性顯而異見,不僅避險,還可以保值。
我覺得,讀完這本書,大家可以考慮存點黃金了,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