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指數震蕩,A股市場投資情緒有點瘋狂,身邊大多數群聊和公眾號,似乎都繞不開這個話題。
就在前不久,螞蟻財富資產頻道悄悄上線了「人生三筆錢」的功能,這是一個基於用戶持倉和資產配置的財務規劃方案。
別激動,錢當然是沒有變多。
▁
概念
這個概念的原始版叫做「四筆錢」,來源於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理論,核心是把家庭資產帳戶按照1234的配比,劃分成4個象限。
活錢管理 - 佔比10%:是指隨時要用的錢,主要是用於 3~6 個月內的日常開支。因此該帳戶存的錢主要是流動性好,風險低,相應的收益也不會太高。
保險保障 - 佔比20%:是指在不確定的未來中,給你的生活託底。讓你不至於在風險發生的時候承受過多的資產損失。
穩健理財 - 佔比30%:是指6個月~3年以內,有具體用途但無需隨時動用的錢。比如房款/車款首付、結婚/蜜月/旅行等等。
長期投資 - 佔比40%:是指留給未來規劃的錢,最好是在 3~5 年內,甚至更長遠都不需要用到的。
誠然,對於每一筆錢,我們在財務規劃中的預期收益和風險承受能力都是不同的。錢越活,預期收益越低;相反,則越高。
▁
拆解
這個概念之前一個叫做且慢的APP已經在做了,而螞蟻這次最大的差異化就在於,砍掉了其中一筆錢,成了「三筆錢」。
不可否認,這樣做更便於用戶理解和記憶。因為在大部分人看來,確實很難界定穩健理財和長期投資的差異,或者說即便釐清了兩者的界限,但依然希望這兩筆錢都保持一個不錯的收益率。
相比之下,且慢APP由於主打「四筆錢」服務,可以看到相關入口的配置是全平臺覆蓋:主頁首焦圖、產品導航、長圖文介紹、投顧頻道。
而螞蟻「三筆錢」是一個非常輕量化的設計,只是在資產頻道加了一個不起眼的入口。首啟後有一個開屏動畫做loading,渲染科技氛圍,強化用戶的記憶點。
大致體驗了一把,顯然,我的理財分(669)並不高。根據對身邊人得分的觀察,初步判斷這個分數算法跟三筆錢的配比有強相關。因我個人習慣把錢放餘額寶,方便隨時在螞蟻買基金,基金贖回以後返還餘額寶,所以它提示我活錢太多,我猜這大概是我分數不高的主要原因。
比如我同事不太用螞蟻,餘額寶持倉也很少,但配比比我優秀(接近上述標普理論),所以理財得分將近800。
產品目標是做好投資者教育,引導用戶合理地進行帳戶資產配置,尋找適合自己風險偏好範圍且可以實現收益最大化的配比組合。
螞蟻做這產品有個明顯的優勢,在於它基於螞蟻全平臺的持倉數據,用戶在支付寶餘額、餘額寶、螞蟻財富基金/黃金/理財產品帳戶的每一分錢,都是可以用來進行「三筆錢」規劃的存量。
而其他很多平臺,包括且慢這樣的,想要做好這個產品,還需要漫長的存量積累過程。
回到這個頁面來,這裡主要說說第一筆錢。它提示我短期開銷持倉過多,意在引導我把錢轉移到保險保障或投資增值的帳戶裡,我點開button查看了一下優化建議,推送的產品分了四類。
1-穩健理財主打養老保險基金、債券/貨幣基金等低風險低收益的保本產品;2-追求收益按照不同的年化目標、不同投資期限給我推送不同收益率的基金;3-尊享理財對應螞蟻財富中的高淨值客群,普遍屬於高門檻起投的封閉式資管計劃。
這些,是將用戶現有持倉引向更高收益產品的存量轉化。
而4-零錢理財,配了餘額寶持倉頁面的接口,意思是讓你更多地把餘額或者銀行卡裡的錢轉進來。妥妥的增量引導。
沒有第一筆錢就存入第一筆錢;有了第一筆錢就投資穩健理財;第一筆錢多了就買保險、買黃金、買基金、買買買……這個邏輯。
第二筆錢主推標的是螞蟻相互寶和封閉式基金,不細說了,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第三筆錢會根據用戶以往的投資行為,分析其風險偏好和當初的風險等級測評結果是否匹配,如果差異較大,會給出具體的調整優化建議。
比如我自己就是個典型的口嫌體正直,我的風測結果是成長型,但買過很多風險等級偏高的股基,這就被教育了。勸我多搭配一點穩健的債基。
好嘞,考慮下~
▁
最後
整體來看,這算得上是全平臺的一個集大成入口,用一個新的架構把貨架上的產品和服務又串了一遍。
它誕生的一個基本面是,公募基金業內一直有個怪圈:基金賺錢,而基民不賺錢——近15年股票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14.1%,債券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6.9%,而自投資基金以來有盈利的投資者僅佔36.5%。意思就是,只有三分之一的基民在賺錢。(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
不賺錢的主要原因是,基民的產品配置和配比失調,買賣行為不合理,容易跟風投資、追漲殺跌。
「三筆錢」可以逐步讓基民回歸理性投資,減少反覆盯盤、頻繁交易的心理博弈,獲得身心和時間上的釋放。投資形式那麼多,做好多元化財富管理才是真。
截至收稿,看了一眼昨日基金收益浮虧,肉痛,該去調配置了。
往期精選
Vol 01丨設計師應對「一句話需求」的3個技巧?
Vol 02丨真假?微信深色模式設計不合規範?
Vol 03丨搞這麼多年設計,會計算開發色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