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仔全/財商格柵
任何商業利潤產生是收入多於支出。不管開小店或是辦大廠,開源節流,合法合規創造合理利潤,是企業生存法則。利潤是持續經營的血液,成本意識在實業經濟中被認為是企業生存之道。優秀企業具有超越競爭對手的成本優勢,為客戶提供性價比高的產品與服務。獲得長遠發展動力。
企業盈利模式從財務角度看,是用什麼樣的成本結構實現收入的問題。比如辦個教培機構,需要場地、人工、課件、教具成本,還要市場、活動、招生費用和水電、辦公費用,每一項都要精打細算,而且成本構成比例要合理,確保不發生入不敷出,不然投資就沒有回報。
股市是虛擬市場,簡單多頭策略實現資本利得的方式,和任何商業活動一樣是收入高於支出。除股利分紅外,利潤等於「低買、高賣」扣除交易成本。一個有意思的場景,同樣一個人在公司一毛錢都省,到了股市「豪橫」去了,一擲萬金,根本不需要「過腦」。
實體的錢是錢,股市的錢是紙嗎?甚是不解。
還有一種特殊的支出模式,比如養兒育女。古時候沒有社會保障,養兒育女是跨期的「金融安排」,起到了防老的作用。孝順是社會標準,老有所養靠兒女孝順。「孝道」是社會的穩定器和繁衍的動力源。現代社會有退休金,多數老人有積蓄有社會福利保障,養兒育女防老的作用不是那麼明顯了。所以這方面的支出基本上是不圖經濟回報的。
同樣是花錢,動機不同,決策方式相去甚遠。實體經營的決策最為理性,經營家庭的決策是帶有情感的理性,股市決策明顯帶有投機色彩,更趨向於非理性決策。
1980年,芝加哥大學著名心理學家薩勒針對消費者行為首次提出「心理帳戶」理論:所謂心理帳戶就是人們在心裡無意識地把財富劃歸不同的帳戶進行管理,不同的心理帳戶有不同的記帳方式和心理運算規則。在決策過程中,決策者的心理與行為,如情感情緒、成就動機、價值權衡、才智品德、心理偏好等都是影響做出決策的重要因素,因而使得決策過程呈現出種種非理性特徵。
支付寶、微信支付在某種程度上是消費衝動的催化劑。貨幣被虛擬化後,人們在付錢、結帳的時候沒有紙幣結算「掏錢」的壓力,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心理帳戶。「轉轉轉」,「買買買」,像玩似的。電商各種促銷噱頭催發消費衝動心理,馬雲成了「消費新生代」的「寵男」。
股市也是被虛擬化的心理帳戶。交易僅僅是股數與資金之間的數字變動,雖然市值變動壓力並不輕,賺錢了自然沒事,要是虧錢了,只要沒有達到威脅生計的程度,投資人對股票帳戶的忍耐力通常要遠高於其他心理帳戶。菜市場「討價還價」,股市隨便玩,市值來回跑根本不是事兒,正是非理性動機形成的特殊心理特徵,典型的「風險麻痺症」。
股市投資人受「貪慾」驅動,明顯帶有不同於其他心理帳戶的交易動機,因此在決策上屢屢出現非理性癥結。在某種程度上投資成敗並不取決於市場,而是投資人的心理活動和決策方式。如果投機性心理運算規則起主導作用,「翻倍」、「漲停」、「大牛股」、「一夜暴富」,這些詞彙和場景像大樹一樣盤踞你的心間,念念不忘。這種非理性心智模式遲早會讓你遭受市場打擊和懲罰。
試圖改變一個人的想法估計比登天還難。因為個體之間存在各種差異,情況不同做法不同。但如果我們能夠用做實業的嚴謹和流程來審視股市,凡事多一點考慮,像企業控制成本一樣來控制入場的成本價,交易不要著急和衝動,謹慎一點,大概也沒有什麼壞處吧。
成為卓越投資人不是想著如何賺快錢、賺大錢,而是如何避免重大錯誤,導致無力「重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