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食品安全辦再次發出提醒:「(黃)草烏、附子是毒性中藥材,不是食品,嚴禁作為食品、藥膳食用。」每年進入冬季,我省一些地方有吃(黃)草烏、附子等毒性中藥材進補的現象。吃草烏、附子到底有什麼效果?有沒有其他更安全的進補食物或藥材呢?就此,本報記者採訪了中醫藥專家。
利用烏頭歷史較悠久
4日上午,記者來到雲南省中醫醫院滇池院區採訪。在「雲南吳佩衡扶陽流派辦公室」裡,該院風溼病科主任、教授湯小虎向記者講述了草烏、附子的「故事」。
烏頭,又稱草烏、鹽烏頭、五毒、鵝兒花、鐵花。據《中國植物志》記載:烏頭是我國烏頭屬中分布最廣的種,自川藏高原東緣起向東遍歷長江中、下遊以及珠江流域上遊各省區的丘陵地區,從江蘇向北經過山東到達遼寧南部都有分布。
人們利用烏頭的歷史較悠久,《神農本草經》中將烏頭列為下品。野生的烏頭植株有兩個塊根,經過栽培種植後塊根數目增多,對這些塊根過去都給予不同名稱,並且各有不同的醫療用途。
宋朝人楊天惠在他所寫的《彰明附子記》一文中指出:「蓋附子之品有七,實本同而末異,其初種之小者為烏頭,附烏頭而旁生者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為鬲子,又附而長者為天雄,又附而尖者為天錐,又附而上者為側子,又附而散者為漏籃子。」
我省常見的有黃草烏滇西烏頭等
現在烏頭、附子的主產區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帶。通常藥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後稱「川烏」,側根(子根)則稱「附子」,所含的化學成分有次烏頭鹼、烏頭鹼、新烏頭鹼、塔拉地薩敏、川烏鹼甲、川烏鹼乙等化合物。
看到這裡,可能會讓人以為草烏就是附子。對這點,雲南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馬曉霞說:雲南老百姓常說的草烏,其實是毛茛科烏頭屬的一大類藥材的統稱。目前統計的烏頭屬植物在全國有211種,在雲南就有68種,常見的有黃草烏、紫草烏、滇西烏頭、雪上一枝蒿等。而附子,一般來說源於川烏。「68種都可以稱為草烏,它們的毒性成分和毒性大小是不一樣的,普通民眾很難分辨清楚。」
問專家
中醫院裡都用草烏附子
為何不能在家煮著吃?
那麼,煮吃草烏、附子到底有沒有效果呢?對此,湯小虎說:「確實是有效果的,如果沒效果也不會有人去吃了。」
在醫療上,附子治大汗亡陽,四肢厥逆,霍亂轉筋,脈微欲絕,腎陽衰弱的腰膝冷痛,陽痿,水腫,脾陽衰弱的洩瀉久痢,脘腹冷痛,形寒畏冷,精神不振,以及風寒溼痺,腳氣等症(《中藥志》);川烏治中風,拘攣疼痛,半身不遂,風痰積聚,癲癇等症(《中藥材手冊》)。
民間的說法,吃草烏、附子可以讓人冬天不怕冷,特別對於手腳冰涼的人效果更好,但這只是民間的說法。由於附子、草烏毒性大,政府部門禁止食用草烏、附子。可能有些市民會想,連中醫院裡都用這味藥,為什麼就不能在家煮著吃呢?湯小虎解釋說:「醫院、藥店裡的附子,都是經過炮製的,毒性減弱了很多。而且醫生開處方時,還會根據個人的體質、病情,對症配伍其他藥物進行調整。」
在採訪中,他提到了一個例子。多年以前,在昆明的老院子裡住著一家三口,老人和兒子、兒媳婦。一天晚上他們煮吃附子,第二天早上兒子和兒媳婦都因中毒而身亡,但老人卻一點事沒有。所以說,草烏、附子不是想吃就能吃的,要講究「對症下藥」,中醫說的「有是證用是藥」「是藥三分毒」,沒有病的人去吃附子、烏頭,那就是以身試毒。
馬曉霞說,草烏的藥效劑量和中毒劑量之間相差很小,民間自己煮吃的話一是有可能煮得不透,毒性沒去夠;另一方面是容易吃多了。草烏和附子都是大毒的藥材,建議市民不要自己煮吃。
冬季究竟該如何進補?
根據體質選擇進補方式
「適合進補的藥材、食材很多。」湯小虎說,食材裡很多都具有滋補和溫補作用,如山藥、黑芝麻、銀耳、黑木耳、生薑、花椒、大棗、草果、肉桂、辣椒等。「當歸生薑羊肉湯」,就是一種很好的溫補食療方。
對於冬季該如何進補,馬曉霞建議,最好還是去找醫生諮詢,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採取不同的進補方式。中醫講究望聞問切,雖然症狀看著一樣,但根子可能完全不一樣,市民不要照著書上寫的症狀來揣摩自己的「病因」,然後胡亂補一通。
進補,主要有食補和藥補兩種。若體質太虛或患病較重時才應考慮進行藥補。有的人重藥輕食,甚至用進補代替一日三餐,這樣不但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用之不當,還容易引發各種不良反應。
進補忌劑量過大。劑量過小,杯水車薪,療效不明顯,達不到進補之目的;進補劑量過大,則容易產生各種不良反應。進補的方法有緩補、清補、平補、溫補等,在選用補品時,應請醫生指導,根據自身年齡、體質,以及季節等不同,選擇不同的進補方法,不但要合理規定進補之食量、藥量,還應選擇合適的烹調方法或適宜的藥物劑型(丸、散、膏、丹等不同)。
健康提醒
不重視養生保健
很難有強健體魄
俗語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食能養人,也能傷人。」湯小虎、馬曉霞都說到,盲目蠻補、食用補品多多益善、「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認識,是十分錯誤的。
他們提醒,忌用進補代替養生保健。有人認為常吃補品是養生保健的關鍵,只要經常吃些補品,就可獲得健康的身體。其實,只有年老體弱、或大病初癒、或身體缺乏某種物質時才需要進補。一般身體健康和無病無痛的人是不需要吃滋補品的。這就好比衣服破了需要縫補,不破不殘的衣服是不需要縫補的。但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任何時候都需要重視養生保健,需要一個平和樂觀的心態;需要保持飲食均衡;重視運動鍛鍊,保持動靜平衡、勞逸結合等。這些是任何補品都不能代替的。否則,不重視養生保健,即使服用再多的補品,也很難有一個強健的體魄。
本報記者 楊質高 實習生 劉圓莉 文 馬曉霞 供圖
【來源:春城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