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月13日凌晨4時30分,兩架美軍F-117隱身戰機直奔阿里米亞防空洞而去。十幾分鐘後,其所攜帶的兩枚「掩體粉碎機」被投了下去,整個阿里米亞防空洞頓時如同煉獄,除一小部分人留下了完整的屍體外,大部分人都被直接氣化了,這是美軍針對平民的戰爭罪行,同時也讓人看到了現代武器恐怖的威力。
阿里米亞防空洞位於巴格達,是戰前薩達姆耗資千萬美元,請瑞典等國的設計師設計建造。防空洞可容納上千人,洞內各種設施齊全,而在當時,這個防空洞裡就躲藏了千餘人,不少都是婦孺和兒童。
當F-117到達目標上空時,投下了一枚重達2270公斤的「掩體粉碎機」炸彈,炸彈輕鬆地穿過了厚達6米的防空洞頂進入洞內,爆炸產生的巨大的氣浪、衝擊波和碎片在洞內來回肆虐,反覆蹂躪著洞內人的軀體。幾分鐘後,第二枚「掩體粉絲機」炸彈又從先前炸彈的彈洞裡準確地飛了進來……。
後人在被炸開的大洞前參觀
爆炸產生的溫度高達4500度,將附近的人瞬間氣化,他們的身形被烙印在牆上,形象一個個黑色的影子。大火又激發了自動滅火裝置,噴淋出的高壓水霧和高溫混合,將僥倖沒被炸死人的活活燙死,原來用來躲避空襲的防空洞,變成了一座活生生的人間煉獄。
這次的空襲,阿里米亞防空洞裡上千人,只有14人倖存,找到的屍體只有324具,其中130具是兒童,其餘人的都被氣化後烙印在牆上,那一個個形態各異的黑影,就是他們死前掙扎的模樣。這一針對平民的暴行,立即引來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但美國僅僅用一句「以為是軍事目標」就敷衍了過去。
氣化在地上的人形至今仍清晰可見
而造成這次慘劇的「掩體粉碎機」也被人們牢牢記住,其恐怖的威力讓人們在事後仍心有餘悸。「掩體粉碎機」其實是「早產兒」,它在這次行動之時,甚至沒有正式命名,「掩體粉碎機」只是它的外號。有人認為,美軍的這次行動,根本就不是什麼誤炸,很可能就是一次針對武器性能的試驗。
海灣戰爭初期,美軍對巴格達以北堅固的伊軍事目標進行了反覆轟炸,但收效甚微。直到開戰後一周,美國才提出研製鑽地彈的設想,於是各科研單位和軍工企業緊急動員,開始研製一種全新的特殊炸彈。在研發團隊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美軍炸彈專家威莫茨。
威莫茨和他研製的掩體粉碎機
威莫茨畢業於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機械工程專業,1962年就進入美軍,後成為波音公司「幻影實驗室」首席工程師。他是個不折不扣的炸彈狂人,越戰中讓人聞之色變的T12真空炸彈就出自他的手。而現在,他在接手鑽地彈的任務後,僅用了28天,就拼湊出一款威力驚人的炸彈。
儘管由於時間緊迫,炸彈還略顯粗糙,但威莫茨對它的威力卻充滿信心。他對自己的兒子說:「戰爭就是要用牛刀殺雞,炸彈的威力當然是越大越好。」這款炸彈能穿透6米深的堅固混凝土,或30米深的土層。當炸彈問世後,軍方沒有急著命名,而是要先試試它的效果。
美軍最近鑽地彈已接近14噸
很快,美軍就用阿米裡亞防空洞驗證了它的威力。整個海灣戰爭期間,美軍一共生產了30枚「掩體粉碎機」,戰後,美軍又一直對它進行升級改進,直到1995年才正式定型,命名為GBU-28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
當年投向阿里米亞防空洞的「掩體粉碎機」總重2.27噸,而如今最大的「掩體粉碎機」總重已達到13.6噸,僅戰鬥部裝藥就達到2.37噸,鑽地距離更是翻了一倍,達到60.39米。不知美國這個戰爭販子下一次又會將炸彈扔向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