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電影裡那樣去拆一顆真炸彈,會發生什麼?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1847年被義大利化學家發現的硝酸甘油,既可以治療心臟病,也是極危險的烈性炸藥。

硝酸甘油它對震動極敏感,撞擊和摩擦都有可能引發爆炸。諾貝爾一生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就是利用硅藻土吸收硝酸甘油的方法製造出了較安全的硅藻土炸藥。

硅藻土炸藥可以扛得住撞擊甚至是火燒,卻需要極高的起爆能量才能爆炸,於是諾貝爾又發明了用雷酸汞(Hg(ONC)2)製成的雷管以引爆炸藥。

美劇絕命毒師S1E6中,老白把一塊手指大小的雷酸汞摔在地上,引發了大爆炸

現代炸彈的模樣從此被奠定,除了炸藥不同外,各種炸彈的結構基本相似,離不開炸藥、保護層、雷管和引信這個4個部分。

炸藥的發明使得開山修路等工程變得容易,極大地促進了全球的工業化進程,但也給後人帶來了戰爭的痛苦,留下了諸多隱患。

在許多社會矛盾激化的地區,即使資源匱乏,恐怖分子也能製造出各種殺傷力極強的改制雷彈、土製炸彈(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IED)等。爆炸恐怖活動易施難防、後果嚴重,已成為恐怖活動的主要形式,一項04年的調查稱,爆炸恐襲佔恐襲總量的70%以上。

伊拉克2007年被土製炸彈摧毀的史崔克裝甲車

為了能在更精準的時間引爆炸彈、製造更大的破壞,恐怖分子還發明了電話炸彈。將手機中振動馬達的電路連接到雷管,炸彈就會在來電時被引爆。

在這個老人都在學用智能機的時代,諾基亞估計怎麼也沒想到恐怖分子是自己的大客戶。英國武器監控組織(CAR)的報告顯示:ISIS的恐怖分子一致選擇使用諾基亞功能機作為遙控引爆裝置。

原因也很簡單:諾基亞價格低(30美元)、待機久(35天)、質量好(說不定可以循環使用)。據說恐怖分子已經用諾基亞實現了遙控炸彈的流水線作業…

就算是在諾基亞的加持下,電話炸彈也有它的阿喀琉斯之踵。2011年的新年前夜,俄羅斯一名攜帶電話炸彈的「黑寡婦」在計劃襲擊莫斯科市中心一廣場時,一條運營商發來的祝她新年快樂的簡訊立刻引爆了她身上的炸彈,「黑寡婦」當場身亡。計劃落空,兩名同夥逃跑,沒有其他人員傷亡。

垃圾簡訊立功,史無前例。

通過炸藥、外殼、引爆方式的排列組合,土製炸彈的組成有著無限的可能性。看似普通的汽車、包裹都有可能被恐怖分子加工成土製炸彈。

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尺半,現代爆炸物檢測技術能讓這些土製炸彈無處遁形。

地鐵等公共區域常配備電磁感應設備和X射線成像設備,可以檢測出爆炸物起爆組件中金屬和電子元件等。進入機場時,安檢人員會用一張小試紙在旅客的衣服和行李擦拭,然後把試紙放入儀器中與資料庫進行比對檢測。檢爆儀器常採用離子遷移譜技術,可以檢測出空氣中的微量爆炸物分子,精度可達皮克級(10­-12g)。

於是土製炸彈往往只能在影視作品裡尋找自己最後的歸宿,卻常常並沒有露臉的機會,只給我們留下一朵美麗的蘑菇雲。唯有定時炸彈,在電影中總能保全自己,和拆彈的男主角一起成為劇情的高潮。

人們對定時炸彈的外觀總是有一種刻板印象:隨意裸露的電線、粗大的炸藥管和一塊閃爍著倒計時的液晶屏…

電影:鼠膽龍威

這個刻板印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雙線困境」橋段的流行,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紅線藍線二選一」。在上世紀70年代,這個劇情已經出現在了許多好萊塢大片中。紅藍本是火線和零線的顏色,在電影中卻成了生和死的代表。在倒計時的緊張氛圍下,拆彈者需要利用有限的信息,完成和炸彈製造者的心理博弈,做出正確的選擇。

「雙線困境」的橋段,既清晰地展現了拆彈者內心面臨的掙扎,又很好地釋放了觀眾的腎上腺素,這或許是它得以流行的最大原因。

其實上這個橋段存在著很多BUG,比如製造者完全可以使用斷路觸發電路,使得任意一根線被剪斷都會觸發爆炸;再比如紅藍兩根線只是擺設,都是和引信無關的電路,剪哪根都沒用…

所以炸彈設計成什麼樣,全取決於歹徒的腦洞有多大。在1980年,美國內華達州一賭場就曾驚現過一個8重引信28個開關的「完美炸彈」:破壞外殼、拆螺絲、傾斜、填充水或泡沫等都會引爆炸彈。

FBI最終也沒能搞定它,當這個1000磅炸彈爆炸的時候,賭場被炸穿了幾層。

想要像電影主角一樣短時間內親手拆除炸彈、拯救世界,其實最應該做的不是思考該剪哪根線,而是找到雷管並使之與炸藥分離,或者通過超高溫火焰點射/液氮低溫處理使電子引信失效。如同早期的硅藻土炸藥一樣,離開雷管或引信的大多數炸藥是非常穩定的,TNT就算受到槍擊也不容易爆炸,而C-4在明火中只會緩慢燃燒,在戰場上甚至被拿來加熱罐頭。

電影歸電影,現實中的排爆工作可不會歌頌個人英雄主義,讓一個人扛下所有。我國特警的排爆流程往往遵循以下4個步驟:一、確定爆炸物周圍環境 二、疏散人群,設立警戒區域 三、確定爆炸物類型,預估威力 四、決定處理方式

在第二步中,排爆組往往需要設置信號屏蔽裝置,以防炸彈被遙控引爆。最終處理方式主要有3種:轉移、就地銷毀和就地拆除。

機器人在排爆工作中發揮的作用不可磨滅。早在1972年,英國陸軍就已經做出了使用電動車來將爆炸物轉移現場的嘗試;在確定人群撤離,爆炸物威力不會破壞附近建築物的情況下,機器人還可以通過射擊爆炸物或在其附近引爆其他爆炸物的方法,使其失效或就地引爆;配備雷射或高壓水槍的機器人,可以破壞起爆組件的電路;配備機械臂和攝像頭的拆彈機器人,則可以在遙控下進行更複雜精密的拆彈操作。

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刻,排爆手才會親自上陣。

但是他們心裡都清楚,如果眼前面對的是千克以上的烈性炸藥,穿或不穿重達40公斤的防爆服,並沒有什麼區別。很多炸彈故意使用多重觸發裝置、設置二次爆炸炸彈,極大地威脅了拆彈者的生命安全。

在伊拉克、阿富汗地區,武裝分子更是把拆彈專家視為眼中釘。很多拆彈專家並非因為拆彈失敗而犧牲,而是在護送途中被路邊的炸彈炸死的。

當所有人驚惶逃離危險的時候,他們是唯一的逆行者。

但願炸彈只出現在電影中,永遠不給他們當烈士的機會。

方向,高振儒,周守強,郭濤.反爆炸恐怖襲擊防排爆技術綜述

http://www.81.cn/jmtt/2014-11/27/content_6245507_4.htm

https://tvtropes.org/pmwiki/pmwiki.php/VideoExamples/WireDilemma

https://breakingbad.fandom.com/wiki/Fulminated_mercury

原標題:《學電影裡那樣去拆一顆真炸彈,會發生什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影視劇裡拆炸彈都是紅線藍線選一根,真的合理?
    目前最早出現拆炸彈時紅藍線二選一的電影就是1974年的《雷公彈》。但有國外網友提到,在1915年格裡菲斯的巨作《一個國家的誕生》刪節片段中,就有紅藍線拆彈困境的內容,但因為影片是單色的(非黑白),無法呈現所以被刪掉了。
  • 破7億的《拆彈專家2》拆掉的不僅是看得見的炸彈,還有看不見的
    電影《拆彈專家2》大家都看了嗎?目前票房已經破7億了,在雙旦上映的電影中算是很亮眼的成績了。我也去電影院看了這部影片,看完久久無法回神,場面震撼到我在等公交車的時候都有些後怕。電影《拆彈專家2》的核心就是拆看得見的炸彈,所以場面震撼,這是一部分視覺上的感受。但這部電影帶給我更深刻的感覺,卻是拆掉那看不見的炸彈,更在心理上給我帶來了另一種震撼。
  • 恐龍的叫聲真像電影裡那樣嗎?
    來源 | 《萬物》等編輯 | Mirror恐龍的叫聲真像電影裡那樣嗎?霸王龍(右)想像圖 | 圖源:owlcation影視作品裡的恐龍叫聲多是「以貌取龍」,一副惡霸形象的霸王龍配上虎嘯獅吼般的咆哮聲,毫無違和感。恐龍的真實叫聲究竟是怎樣?恐怕沒人能知道。這些巨獸已經滅絕了 6000多萬年,只留下了一堆骨骼化石,連外貌重建都容易出差錯,「以貌取龍」自然也不會靠譜到哪兒去。
  • 電影中拆炸彈要是剪錯線就會爆炸,現實中拆彈兵也是如此嗎?
    CS玩多了吧真正的拆彈專家不是一上來就找哪裡有線可以剪,而是通過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來判斷炸彈的質量、殺傷範圍與觸發條件。比如這個炸彈由多少克TNT組成、一旦爆炸會波及的區域有多大、是定時炸彈還是遙控炸彈亦或壓力炸彈,只有確認信息後才能選擇應對的方式。
  • 豆瓣7.9分的《拆彈專家2》拆的是炸彈,還是人性的善惡
    豆瓣評分不管是劇情的反轉還是,人性善惡的瞬間抉擇,都有讓你意想不到的故事產生。這次劇中的主角劉德華飾演的潘乘風,不再是一個正派的警察,他始終在天使和魔鬼的邊緣徘徊,但是最終回歸了天使,拆除了炸彈。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有那麼一瞬間,好人與壞人的界限是那麼的模糊。他一直遊走在亦正亦邪的邊緣,像一個孤獨的行者,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就像拆炸彈,為了救一隻小貓,而失去了一隻腿,他的內心是善良的。
  • 電影中拆炸彈,剪紅線還是藍線?現實中根本沒有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在電影院,看軍事刑偵片,除了間諜的戲碼以外,最令人激動的鏡頭就是炸彈的爆破。尤其是看著炸彈上面的紅色螢光字從10開始倒數時,那忐忑的心情猶如自己就在現場。
  • 等了三年,刷了兩遍,票房10億,拆的不是炸彈,是人性
    《拆彈專家2》 終於刷完了,當時就想說點什麼,突然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了,沒想到第二部電影竟然還可以這樣拍:知道這是劉德華的電影,知道劉德華是第一部的主演,難不成第二部要復活?
  • 90後排爆特警:為練拆爆 自製炸彈模型
    所以,我必須時刻保持謹慎,沒有時間去想別的。」劉炳鑫這樣評價自己的工作。劉炳鑫是濟南鐵路公安局青島公安處特警支隊的一名排爆特警,25歲的他已經在排爆崗位上工作3年了。這位90後特警曾是理科學霸。當上特警後,為了熟練拆爆,他又自學電子知識,自製數十個爆炸裝置模型,為的就是研究引爆原理,增強自身能力。
  • 「反物質」炸彈是什麼?
    電影裡出現了反物質炸彈。「反物質」簡單說,就是與物質的電荷相反的東西。反質子、反中子和反電子如果像質子、中子、電子那樣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構成的物質就是反物質。科學家想像很遠的地方有個和我們的世界很像的世界,它將是一個由反恆星、反房子、反食物等所有的反物質構成的反世界。反物質正是一般物質的對立面,而一般物質就是構成宇宙的主要部分。 反物質炸彈的威力與其質量成正比。
  • 如果一顆隕石以光速撞擊地球,會發生什麼呢?
    如果一顆隕石以光速撞擊地球,你知道會發生什麼?實際上在這個浩瀚的宇宙中,還沒有任何實物粒子可以達到光速,因此,我們只需將這顆隕石逐漸加速到接近光速即可,想像一下,現在有一顆直徑達30米的龐大隕石,正以光速的1%,也就是每秒3000公裡的速度向地球飛去,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 在海洋最深處引爆一顆核彈,會發生什麼?海嘯可能席捲美國
    人類如果將這顆沙皇炸彈投入到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會發生什麼呢?眾所周知,水越深壓強就越大,那很有可能炸彈還沒有到最深點,就被壓扁了,所以我們需要藉助特殊的工具將「沙皇炸彈」運輸到指定的位置,屆時引爆。這個巨大的爆炸的震波甚至可繞地球三圈,蘑菇雲有5.6萬米高。在引爆點的1000平方公裡,生物幾乎會瞬間死亡。產生的火球甚至可以點燃石子,這個量級的炸彈釋放出來的能量可以將一個湖蒸發掉。
  • 看電影 學翻譯技巧
    根本不能像字幕那樣翻譯:「我準備引爆。」3. I am in the book business.(選自電影You've Got Mail)我是做圖書生意的/我是書商。短評:電影字幕是「我在書生意裡」,一是漢語不地道,觀眾不知所云;二是沒有翻譯出原文的功能:原文是介紹自己的職業,相當於「我是醫生/教師」。4.
  • 拆拆拆 | 曾經的蘇州樂園真的拆沒了
    去迪士尼太遠,來蘇州樂園正好在蘇州人的童年記憶裡一定有蘇州樂園的位置在這些時光裡,都有蘇州樂園的存在▲當年vs現在▲當年與你一起玩耍的姑娘也長大了去年的10月31日下午5點陪伴了我們20年的蘇州樂園正式閉園
  • 如果一顆直徑為20米的隕石並以接近光的速度撞擊地球,會發生什麼
    例如,2013年,在車里雅賓斯克發生了隕石墜落事件,根據俄羅斯科學院的估計,該隕石墜落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00千噸TNT的量。相比之下,在廣島投下的原子彈,其能量約為16千噸,並在1秒內殺死了數萬日本人。幸運的是,該隕石落入湖中,但後果仍具有災難性。但是,假如有一顆直徑為20米的普通隕石撞擊了地球,會發生什麼呢?
  • 我以前是做爆炸的,現在是拆炸彈的……
    第二天天剛亮,陳祥東和何洋就趕到了現場,兩人先是把鉤機鏟子上的10多枚手雷放到防爆箱裡,馬上繼續「尋寶」。「怎麼辦?這土太硬,鐵鍬都挖不動。但要是勁太大,不小心碰到手雷怎麼辦?」「得了,別用鐵鍬了,咱倆直接用手摳吧。」挖掘手雷遇到了難題,兩人商量後,決定只用手和簡單的工具一點點摳、扒。
  • 拆彈專家2:真正的炸彈在人心中
    這根本不是一個拆彈專家拆炸彈的故事,炸彈就是一個隱喻。這是一個救贖的故事,片中真正需要拆除的,是人心這個最難拆除的「炸彈」,同時也是最危險的「炸彈」。全片的敘事是順敘夾雜著許多回憶,造成了多次劇情上的反轉,以致第一次觀影有些觀眾可能感到迷惑,主角一開始是英雄,後來變成罪犯,又成了臥底,又成了英雄。本文將完全按照順敘梳理故事線,解讀這個拆除人心「炸彈」的故事。
  • 日本在宇宙行星上引爆一顆炸彈,顛覆了全世界對日本的看法!
    這件事情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也有很多人覺得印度的做法太過暴力,會不會給地球帶來影響?但是這根本不算什麼,在所有人都在為印度的做法擔心時,日本居然在一顆小行星上面引爆了一顆炸彈,這顆炸彈的重量達到了2.5公斤,這一時間,全世界都被嚇住了。
  • 堂堂天神伊戈,為什麼會在《銀河護衛隊2》被炸彈炸死?
    在目前的漫威電影宇宙裡,就出現過不少這樣的角色,像《雷神3》裡毀滅阿拉斯加的火巨人蘇爾特爾,《奇異博士》裡的反派「暗黑次元」統治者多瑪姆,還有《銀河護衛隊2》裡出現的星爵的父親——活行星伊戈,這些都是擁有滅世力量的存在。
  • 宇宙大爆炸是撒出一把沙子那樣,或者是炸彈爆炸那樣嗎?都不是
    不管是在沙堆裡面埋一顆炸彈,引爆炸彈形成的砂礫擴散狀態,以及把一把沙子撒出去,引起的砂粒擴散狀態,都沒有辦法形容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是以通常難以理解的方式進行的。在物理實驗室裡沒有辦法進行三維模擬。現在,讓我們在一個二維的氣球表面來說明宇宙爆炸的形式。
  • 當一顆恆星撞上另一顆恆星時,會發生什麼?
    想像一下,就算銀河系有4000億顆恆星,但是把它們放在一個如此大的空間裡,它們之間的平均距離也會達到好幾光年這是什麼概念呢?這樣說吧,假如把銀河系內的一顆恆星比作一輛龜速行駛的汽車,那麼離它最近的汽車都在數千公裡之外,並且也是在龜速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