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早出現拆炸彈時紅藍線二選一的電影就是1974年的《雷公彈》。但有國外網友提到,在1915年格裡菲斯的巨作《一個國家的誕生》刪節片段中,就有紅藍線拆彈困境的內容,但因為影片是單色的(非黑白),無法呈現所以被刪掉了。
炸彈的製作者,為了保證自己在製作過程中能夠清楚地區分火線和零線,並確保炸彈已經組裝完畢,採用的是不同顏色的電線。當然,紅藍兩色是電工通常採用的火線和零線的代表。假如說不依靠顏色區分的話,那麼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製造者太懶了,沒有去買不同顏色的導線;二是製造者藝高人膽大。
電影裡:拆彈專家面對紅藍線,難以抉擇。實際上:拆彈專家小心地把雷管抽出來,然後用小刀割斷寬膠帶,拿起來雷管就跑。補充:取出雷管是最常見的方式。
電影裡:拆彈專家每天等著各種發現爆炸物的消息,無所事事。實際上:拆彈專家最多的工作是製造爆炸物。補充:最好的製造者=最好的拆解者。
炸彈製作的水平,一個體現在外形的隱蔽,另外一個就體現在引爆裝置的設計了,大致有遙控的、壓發的、拉發的、傾斜的和複合的等等,但無論是哪一種,最終都是形成高溫、火花,引燃炸藥。
現在的引爆裝置一般都是最終形成電打火,那麼我們只要破壞形成電打火的迴路,讓火打不著,炸彈自然也就失效了。所以關於藍線紅線的問題,其實是非常非常不專業的問題,你買的線是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色,你只要高中物理認真學了,電路只要別短路嘍,你想弄幾根線就弄幾根線。
所以說,炸彈基本上是拆不掉的,不叫拆彈叫排彈。那麼,怎麼做?
一,疏散群眾。發現炸彈,立即疏散群眾,轉移重要物資,中國不缺錢,別死一群人就好。二,信號屏蔽。排爆車標配,防止遙控炸彈和犯罪分子躲在暗處偷偷引爆造成排爆人員傷亡。
三,拆彈機器人。過去翻開隱蔽物,通過攝像頭仔細觀察炸彈結構。確定起爆方式,爆炸威力。四,簡單爆炸物。如果是簡單炸彈,很輕鬆,把雷管拔掉,斷掉起爆電線就可以了,保留炸彈可以提供嫌疑人的線索。
五,排彈。如果是複雜炸彈,不要拆了。一般處理辦法就地引爆。野外是挖個坑,用機器人把炸彈推進去,就地引爆。市區可以用排爆桶(由極厚裝甲製成的無蓋筒狀物),機器人拿起來扔到桶裡面,口朝上。一般當量的炸彈是炸不開那個筒的,能量只能朝筒口也就是正上方釋放,減小破壞性。
以前看一部電視劇裡,反派在自己身上綁了炸彈,當時兩警察順利將他制服,但是因為必須要活捉他以得到情報便不得不想辦法拆掉反派身上的炸彈。當時反派身上的炸彈有四根顏色不同的線(紅藍黃綠)連接,反派告訴警察想拆掉炸彈就必須剪斷其中一個,不然倒計時一結束炸彈就會立馬爆炸。最後倒計時結束,但是炸彈卻沒有引爆。
事實上那個計時器並不會引爆炸彈,但是只要你剪斷其中任何一根線炸彈就會引爆。兩警察中的一個就是因為觀察出反派總在說讓剪而察覺出來真相的。
好萊塢敘事通常要求主角是一個有較強行動力的人,藉此推進情節。而行動力意味著決斷力,意味著擁有較強的意志,在理智無法做出判斷時,能夠憑藉意志當機立斷,大膽地做出常人不敢做的行動。
炸彈雙線困境這個橋段正好構成了一個簡化到極致的理想情境,以最簡單明了的方式展現主角的決斷力,同時又很容易配合「最後一刻的拯救」橋段,將緊張感推到頂峰,在危機達到頂點時,讓主角的意志拯救所有人,完成影片的高潮。所以雙線困境橋段一經發明,立刻得到好萊塢電影的青睞,迅速流行起來。
所以,拆紅線還是拆藍線這種劇情設定,是否科學,是不是事實,不重要。這是劇情需要,編劇需要用這種簡單的所有觀眾都看得懂的方式來表達拆彈者的壓力和抉擇,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