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炸彈之母—高腳杯和大滿貫,曾炸毀德國大壩和俾斯麥號姊妹艦

2020-12-06 騰訊網

二戰中,為了對付納粹德國的堅固目標,英國天才科學家巴恩斯?沃利斯應英國軍方要求,發明了空前絕後的巨型炸彈——「地震炸彈」,並成為是有史以來投入使用的最大噸位的炸彈。本文將帶您走進地震炸彈的傳奇歲月。

天才科學家的瀝血之作——「高腳杯」和「大滿貫」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材料科學、建築技術的進步,各國紛紛給高戰略價值目標穿上越來越厚的鋼筋混凝土「鎧甲」,或將其埋藏在地下深處。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後,英國對軸心國高價值目標的攻擊提上了日程。開戰伊始,英國只有 113 千克和 226 千克兩種規格的航空炸彈,還都是一戰末開發的「老古董」。很快,英國工業界就應英國軍方要求,開發出了自重 1,800 千克的「餅乾炸彈」,不久又在其基礎上研發出「超級餅乾炸彈」,重量達到了空前的 3,624 千克。但在對付德國的加強防禦目標(尤其是鋼筋混凝土頂部的潛艇基地和堅固的橋梁)時仍「心有餘而力不足」。英國科學界的有識之士注意到了了這個嚴重的問題。1941 年,巴恩斯?沃利斯在一本名為《對軸心國的攻擊方法》書中,提出了一種 10 噸級超級炸彈的瘋狂設想,一方面藉助超重型炸彈的震蕩波摧毀建築物的地基,一方面依賴龍捲風一般的空氣衝擊波殺傷敵方目標。

1942 年,英國皇家空軍敲響了巴恩斯?沃利斯的門,請他研發一種能對付堅固目標的航空炸彈。作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航空工程師,巴恩斯?沃利斯曾擔任飛機總設計師,還發明了著名的彈跳炸彈(專用於攻擊魯爾水壩)。這一次,他接受了任務。

天才工程師巴恩斯·沃利斯爵士

要達到軍方的要求,首先炸彈要足夠大。在巴恩斯?沃利斯的設想中,有 6 噸和 10 噸兩種級別的重型炸彈,依靠其巨大的重量、超高的速度所帶來的超大動能貫穿目標建築物頂部混凝土防護層或地基、爆炸並將產生的能量傳遞給建築物,或者在地基下形成膨脹的空腔,以達到徹底摧毀的目的。這種空前龐大的炸彈產生的威力不遜於一場小型地震,因而得名「地震炸彈」,後來的實戰也證實了它的效果。

「高腳杯」炸彈

為了使炸彈儘快形成戰鬥力,同時考慮到蘭開斯特轟炸機的攜載能力,沃利斯率先展開了 6 噸級地震炸彈——「高腳杯」的研發。

高腳杯炸彈的自重達到了驚人的 5,443 千克,帶尾翼長 6.4 米,最大直徑 0.965 米,長度和直徑之比達到了 6.67,既有利於減小空氣阻力、提高降落速度,又能加大對目標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內部填充 2,359 千克的鋁末混合-D1 炸藥,佔炸彈總重的 41%。由於摻入了鋁末,炸藥燃燒更充分、劇烈,爆炸脈衝持續時間更長,威力超過同等重量的 TNT 炸藥的 50%。生產時,鋁末混合-D1 炸藥在熔化成漿後,被工人小心翼翼地傾倒入倒立的彈殼內部。

高腳杯詳解圖

高腳杯和常人對比

巴恩斯?沃利斯為高腳杯設計了一副修長纖細的流線型身材,由於彈體外形酷似一隻高高的酒杯,因而得名「高腳杯」。高腳杯可以在時速 270 千米的條件下從 5,500 米高空投下,到達地表時速度超過 1,210 千米/小時,可穿透 5 米厚的混凝土層,產生直徑 30 米、深 24 米的彈坑。但過高的速度也產生了不少棘手的麻煩。首先,高速度會產生巨大的撞擊能量,劇烈的撞擊會導致彈體變形、引信失效、或過早爆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巴恩斯?沃利斯為高腳杯戴了一頂堅硬的「鎧甲」——一副堅硬的強化鋼外殼,炸彈殼頭部還設計有一個經過特別強化的鋼錐,頭錐處的厚度超過 10 釐米。這樣就保證了高腳杯的穿透力;其次,實驗中發現,高腳杯在下降過程中難以保持穩定,總是會莫名其妙的「翻跟頭」。經過分析,發現高腳杯在突破音障時會失去平衡。相應地,沃利斯把炸彈尾翼稍微扭曲 5°,加強了陀螺效應,使炸彈在下落過程中始終圍繞中軸線旋轉,既不會出現俯仰和偏轉,還改善了了高腳杯的精確度。

正在吊裝的高腳杯

設計完成後,高腳杯被交往維克斯公司生產。該公司是英國著名的飛機製造企業,在這裡誕生了噴火式戰鬥機等著名飛機。高腳杯過大的體型不便於流水線生產。為了滿足鑄造和機加工的高精度,大部分零部件都由經驗豐富的工人手工雕琢而成。比如說,為了提高侵徹力,高腳杯彈頭外殼由經過特殊硬化加工的高強度鋼製造。彈頭在機加工階段要求保證高度對稱,以確保最佳的空氣動力學效果。

普通航空炸彈在飛機返航途中會被扔掉,以免著陸時的震動或碰撞引爆炸彈。但高腳杯過於昂貴而稀少,沒用完的高腳杯往往會被帶回基地。每當蘭開斯特轟炸機帶著高腳杯炸彈降落時,機組成員總是在心中祈禱炸彈千萬不要爆炸。

蘭開斯特和高腳杯炸彈

高腳杯還有一個美國遠親。由於英國產能不足,英國人曾把高腳杯炸彈的專利授權給美國生產,美國人在高腳杯的基礎上開發出了 T-10 炸彈。T-10 炸彈於 1944 年末研發成功,重 5,665 千克,裝 2,495 千克的黃色炸藥(佔總重量的 44%),彈殼頭部還設計了一個穿甲彈芯。當時的美國軍方被太平洋諸島上的日軍堡壘搞得焦頭爛額,如獲至寶的美國軍隊打算用它來清除這些堡壘,為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兩棲登陸掃清障礙。但原子彈的出現使 T-10 炸彈失去了用武之地。韓戰中,美國軍方為 T-10 炸彈加裝無線電制導系統,從而誕生了「塔松」巨型制導炸彈。1951 年 3 月 29 號,3 架 B-29 掛載塔松巨型炸彈,執行轟炸鴨綠江大橋的任務,但任務失敗;不僅如此,返航中一架低空飛行的 B-29 往日本海中拋棄塔松時意外墜毀。事後的調查認為是塔松接觸到海面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摧毀了 B-29。美軍官方認為這種炸彈不能「在飛行中被安全拋棄」。 至此之後,美軍司令部取消了塔松炸彈的使用。

以高腳杯為原型開發的美國塔松無線制導炸彈

空前絕後的「大滿貫」

高腳杯炸彈雖然空前,但它同巴恩斯?沃利斯心中夢想的 10 噸級巨型炸彈仍有不小差距。恰巧實戰中發現,蘭開斯特轟炸機有攜帶 10 噸級炸彈的潛力。於是沃利斯展開了 10 噸級別炸彈的研製。新的炸彈被命名為「大滿貫」(grand slam bomb,又名巨響)。

1943 年 7 月,巴恩斯?沃利斯開始了高腳杯之後的下一代地震炸彈的研製。大滿貫結構幾乎和高腳杯完全相同,但重量卻達到了 10,000 千克(22,000 磅),幾乎是高腳杯的兩倍。大滿貫帶尾翼長高 8.08 米,直徑 1.17 米,頭部由加強彈錐保護。炸彈的總體色調為暗綠色或灰色,尾部為金屬原色。頭錐處塗了一個很細的紅圈和一個較寬的綠圈,鋁圈上用鋼印標註了「高能爆炸物-D1」,表示內部填充了 4,144 千克鋁末混合-D1 高爆炸藥。大滿貫對土壤層的貫穿力為 40 米,對混凝土層的侵徹深度可達 6 米。它是核武器出現之前,人類製造過的最大的爆炸物,也是迄今為止投入實戰的最大爆炸物。

大滿貫、高腳杯和成年人的對比

大滿貫和成年人的對比

為了攜帶大滿貫,蘭開斯特被適應性改裝,飛機背部、機頭的炮塔被移除,部分裝甲也被拆除,機腹炸彈艙門被取消,只在腹部凹進一個巨大的區域以懸掛炸彈,掛彈架進行了特別加固,同時還換裝了馬力更強勁的「梅林-24」發動機。改裝後的型號為蘭開斯特 B.I 特殊型,主要由精銳的 617 轟炸機中隊使用。改裝後的蘭開斯特看起來光禿禿的,被飛行員們笑稱為「糖塊」。從高空投下後,大滿貫會在下降的末端逼近音速——330 米/秒,並以近乎 90° 的角度撕開地表、侵入建築物地基,隨後爆炸並形成巨大的空腔。

蘭開斯特 B1 特別型,專為攜帶大滿貫而改進

蘭開斯特下的大滿貫炸彈

蘭開斯特 B.I 特殊型

大滿貫生產難度更大,成本更高。同高腳杯一樣,英國也將部分生產合同轉包給了美國的 A?O?史密斯公司,以藉助美國強大的生產能力。美國人在大滿貫的基礎上,開發出了 M110 巨型炸彈(編號為 T-14),自重同樣為 10,000 千克。炸彈頭部裝有一個穿甲彈芯。不過,尾翼最後面的錐筒可以拆卸掉,使炸彈能裝在改進的 B-29 炸彈艙,但沒有投入實戰。

改裝過的 B-29 掛載 T-14 炸彈

B-29 的彈艙

戰功赫赫的傳奇經歷

有了炸彈後,還面臨著載機和機組的問題。當時皇家空軍中只有蘭開斯特轟炸機能夠攜帶地震炸彈。與此同時,皇家空軍第 617 重轟炸中隊被挑出來進行適應性訓練。617 中隊是皇家空軍的驕子,曾執行轟炸魯爾水壩的「懲戒」行動而名聞天下,號稱「堡壘破壞者」。該中隊裝備了清一色的蘭開斯特 MK.I 特別改型轟炸機(為攜帶地震炸彈而做了特別的改進),其機上普遍安裝了炸彈自動瞄準裝置,可提前計算以補償高度、速度、風速、空氣溫度和壓強的幹擾,命中精度相當高。大多數地震炸彈都由 617 重型轟炸機中隊完成。

617 重型轟炸機中隊的小夥子與大滿貫合影

地震炸彈被用於轟炸加強防禦的、高戰略價值目標,如德國 V-2 火箭基地、重點橋梁、鐵路樞紐、U級艇基地等。

蘭開斯特轟炸機投擲高腳杯炸毀部署在法國沃騰的 V-2 發射基地

1944 年 6 月 8 號夜間,617 中隊的 19 架蘭開斯特轟炸機各攜帶一枚高腳杯炸彈,轟炸了法國羅亞爾河上的水運樞紐——索米爾市的一個重點鐵路隧道。這是高腳杯第一次投入實戰,行動大獲成功。其中的一枚高腳杯擊穿了隧道上方 18 米厚的土層,完全摧毀了隧道。事實證明了高腳杯無與倫比的穿透力和毀傷能力。

高腳杯最負盛名的行動莫過於擊沉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提爾皮茨號是德國海軍的心肝寶貝,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第二艘,於 1941 年 2 月服役。俾斯麥號被擊沉後,提爾皮茨就一直在近海活動,並沒有什麼光輝戰績。儘管如此,還是牽制了數倍於己的英國海軍力量。英國的艦載航空兵和空軍轟炸機部隊曾多次組織對提爾皮茨的轟炸,海軍特種兵也曾利用微型潛艇潛入軍港、在提爾皮茨艦底下引爆了 4 噸高爆炸藥,但都無功而返。

提爾皮茨號的裝甲實在是棘手,在其中部主甲板下,有長約 150 米的裝甲帶,裝甲硬化厚度達 203 毫米,將彈藥庫、主機艙、主鍋爐艙等要害部位全部保護起來,即使首尾遭到重創,也能保持不沉,浮在水面上等待修理。皇家海軍的梭魚式艦載轟炸機曾掛載 720 千克炸彈俯衝轟炸提爾皮茨號,但皮糙肉厚的提爾皮茨很快就被修復完好。此外,提爾皮茨號常年躲在挪威的卡亞峽灣,這裡便於打擊盟軍支援蘇聯的海上運輸線,峽灣既窄又淺,兩岸山勢陡峭,魚雷機無用武之地,德國人釋放的煙幕很快就能覆蓋提爾皮茨號。想來想去,皇家海軍只能找皇家空軍幫忙。皇家空軍遂派遣大名鼎鼎的「大壩破壞者」——617 中隊助陣。617 中隊是皇家空軍的驕子,清一色的蘭開斯特 MK.I 特別改型轟炸機,其機上普遍安裝了炸彈自動瞄準裝置,可超前計算以補償高度、速度、風速、空氣溫度和壓強的幹擾,命中精度相當高。

9 月 15 號,617 中隊和 9 中隊從蘇聯白海附近的阿爾漢格斯克市的雅戈德尼克機場起飛,直撲 1,000 千米之外的提爾皮茨號。這次任務被命名為「掃雷器」行動。27 架蘭開斯特中的 21 掛載了高腳杯炸彈。4 小時後,機群抵達提爾皮茨號錨地。27 架蘭開斯特分成 4 個攻擊編隊,各個編隊之間距 1,600 米,從東南方向魚貫進入卡亞峽灣。德國防空火力極其密集,並且還施放煙幕,幹擾了投彈手的視線,炸彈無一例外偏離了目標。唯有中隊長泰特所在機組投下的高腳杯擊中了提爾皮茨號。高腳杯鑽入了提爾皮茨號的肚子裡,在艏柱後部靠近水平龍骨處爆炸,將右舷炸出了一個 9.7 米寬、14.6 米長的大洞,上甲板像薄餅似地向上翻卷著。損傷部位全部進水,艦首吃水增加了 2.4 米。這是提爾皮茨號最嚴重的一次損傷,也昭示著它的末日不遠了。

被炸傷的提爾皮茨失去了機動能力,被拖到挪威南部作炮臺用,以防禦盟軍在挪威登陸。這使得提爾皮茨進入了蘭開斯特的攻擊範圍。10 月 29 號,617 中隊從英國本土起飛,撲向提爾皮茨。但天公不作美,提爾皮茨上空陰雲密布,極大地遮擋了攻擊視線,炸彈無一命中。

泊在挪威峽灣中的提爾皮茨號

11 月 12 日早晨,617 中隊和 9 中隊的 29 架蘭開斯特再次出擊,從蘇格蘭某機場起飛,先單機飛往挪威海岸線,再編成 4 隊,以避開德國人的監視。上午 9 時 27 分,提爾皮茨號的瞭望哨發現目標,不久,A、B 炮塔同時開火,將c720c千克的炮彈射向空中,在英機四周炸開大朵大朵黑褐色的雲團。但開闊的地形限制了煙幕的快速形成和滯留,蘭開斯特們冒著炮火勇敢地飛到了目標艦頭上,瞄準目標投下高腳杯。

上圖是「提爾皮茨」停泊在錨地時 RAF 的偵察照片,下圖是轟炸「提爾皮茨」的情景

很快,提爾皮茨就被兩顆高腳杯擊中了。一顆落在 B 炮塔附近,隨著一聲悶雷般的巨響,幾十噸重的前主炮塔被炸飛,炸起的鐵塊甚至飛到了 3 海裡之外。另一顆高腳杯貫穿左舷鍋爐艙上部的裝甲板,將左舷外側炸開一個大洞,破口從主甲板到裝甲甲板、魚雷艙壁、直至龍骨,長達 14 米,左舷主鍋爐和主機艙迅速進水,艦體左傾。緊接著,第三顆高腳杯命中了左舷三號副炮,引爆了彈藥室。不久,提爾皮茨號左舷中部 67 米長的部位進水,只不過 2 分鐘,艦體左傾就達到了驚人的 40°。9 時 52 分,德國海軍最後的榮耀——提爾皮茲號戰列艦沉入海底。船上的 1,700 人當中有近 1,000 人陣亡。

被高腳杯擊沉傾覆的特提爾皮茨號  高腳杯出生半年後,大滿貫也來到了這個世界。1945 年 3 月 13 日,大滿貫首次試驗成功,迫不及待的英國人就把它派上了戰場。3 月 14 日,英國某空軍基地,第 617 中隊正緊張地作著出徵準備,它今天的目標是德佔區的比勒菲爾德鐵路大橋。此前,英美空軍曾耗費 3,000 餘噸常規炸彈都未能將其炸毀。與以往不同,這次中隊被授權使用一種新式重型炸彈——大滿貫。機群由中隊長卡爾德率領,一路向東,飛抵比勒菲爾德鐵路大橋上空。轟炸機在 4,877 米的高度投下大滿貫。重 10 噸的大滿貫脫離機身的瞬間,飛機陡然一輕。緊接著,投彈手發出「炸彈偏離目標」的報告,失望的機組成員踏上了歸程。但返回基地後,轟炸評估報告卻讓機組大吃一驚:大橋被徹底炸垮。原來,雖然大滿貫偏離目標 20 多米,卻炸出了 30 多米的深坑。巨大的震撼竟然引發了一次小小的地震,產生的「地震」效果使大橋的多個橫跨梁倒塌。90 多米長的橋面在大地的晃動中垮塌,完全不能修復。

1945 年 3 月 14 日,大滿貫首次使用,炸毀法國比勒菲爾德鐵路大橋

1945 年 3 月 15 日,617 中隊在轟炸阿恩斯貝爾市的一座極具戰略價值的鐵路高架橋,為了破壞它,先後使用了 6 枚大滿貫和 13 枚高腳杯,圖為大滿貫脫離的瞬間

德國阿恩斯貝格市的鐵路高架橋被大滿貫集中的場景,大滿貫多用於橋梁等目標的攻擊

被大滿貫炸毀的潛艇基地,上面的鋼筋混凝土層厚達 4.6 米

英國還曾打算歐戰結束後,派遣 617 中隊遠徵太平洋,用地震炸彈為美國登陸日本助戰。但「小男孩」和「胖子」的降臨打斷了地震炸彈的徵程。

1946 年,出現在倫敦二戰勝利慶祝儀式上的大滿貫

戰後待銷毀的大滿貫

從 1943-1945 年,英美兩國一共製造了近 1,000 枚地震炸彈,為二戰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如今,戰爭的硝煙已經逝去,只剩下寥寥幾枚地震炸彈,安靜地躺在博物館的某個角落裡,向遊客訴說著曾經的光輝歲月。

澳大利亞戰爭博物館珍藏的 5 枚高腳杯炸彈,戰爭期間英國曾向澳大利亞出售該炸彈

珍藏在德國赫爾戈蘭島的一枚高腳杯炸彈

倫敦皇家空軍博物館中展出的大滿貫

相關焦點

  • 「不死之艦」是如何煉成的?二戰「歐根親王」號重巡的傳奇經歷
    二戰海軍歷史上,有一些極其幸運和不幸的「邪性」軍艦,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比如幸運的舊日本海軍「雪風」、「時雨」兩大祥瑞;美軍打滿全場勞苦功高的CV-6「企業」號航母等等。不幸的有首航17小時被擊沉的日本信濃號航母;被數十枚魚雷、炸彈痛揍的大和、武藏戰列艦;以及被幾十艘英軍戰艦圍毆的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等等。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三、歐洲三劍客之德意志首相榮耀:俾斯麥級戰列艦德國俾斯麥級與法國黎塞留級和義大利維內託級合稱歐洲三劍客,三型戰列艦均選用380mm口徑的15英寸主炮,與美日英的16英寸主炮相比有明顯差距。然而,德國海軍整體的羸弱,註定了俾斯麥號孤寂悲壯的一生,首秀3天後,「俾斯麥」號就在英國海軍圍毆中永遠沉入了大海,其末日之戰與初戰一樣驚心動魄。1941年5月19日,「俾斯麥」號在「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伴隨下,駛出格丁尼亞港,第一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壞英國海運航線。
  • 德國海軍的驕傲,俾斯麥號誕生之日最強?就憑它380的小管子嗎
    一直以來俾斯麥號戰列艦都是頗受爭議的一艘軍艦,就連軍迷分成正反兩派外,支持俾斯麥的認為它的戰績是非常輝煌的,所以憑藉擊沉胡德號的戰績就備受推崇。而也有一些軍迷認為俾斯麥只不過是一艘設計思路老舊的軍艦,從它本身的設計來看並不不算先進。
  • 積木裡的戰列艦:COBI積木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評測
    縱觀二戰德國海軍的作戰史,「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無疑是最具分量的組成部分之一。儘管在設計上存在幾乎不可彌補的各類缺陷,先天不足的沙恩還是隨著倉促上陣的德國海軍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在姊妹艦格奈森瑙早早退場之後,她葬身冰海的結局也為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的活動幾乎劃上了最後的句點,其服役歷程幾乎就可以看作二戰德國海軍的命運縮影。
  • 二戰期間英國的超級炸彈,利用地震波攻擊,是原子彈出現前的霸主
    "大滿貫"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不是用衝擊波來毀傷目標,而是通過"高空投放-慣性鑽地-大威力引爆"這個模式,釋放地震波,利用爆炸形成的強大地震效應來摧毀目標,因此皇家空軍飛行員把它叫做"地震航彈"1945年3月15日,就在"大滿貫"試驗成功後的第二天,迫不及待的617中隊就攜帶它來到了德國的比勒菲爾特高架橋上空。
  • 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艦長約翰·利奇海軍上校
    1941年12月10日,英國皇家海軍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在新加坡被日本轟炸機擊沉。和她一起沉沒的幾百個人中,有她的船長約翰·利奇。作為威爾斯親王號的艦長,利奇曾與可怕的困難作過鬥爭,並最終以勇氣和冷靜,在不可能的情況下做到了最好。他體現了最好的服務,真正體現了「皇家海軍的最高傳統」。
  • 德國海軍的37手拉機,俾斯麥號就被它害死了
    你要把這個鍋給88毫米高射炮也不是不行,畢竟88毫米高射炮的威力在戰艦防空上還是次了點,比之德國海軍的105毫米高射炮要差了不少,而且那炮架的設計也有很多問題。但俾斯麥號戰列艦被劍魚攻擊機炸斷腿的鍋……這個鍋應該是德國海軍裝備的37毫米高射炮的鍋。
  • 二戰德國最強戰艦突入大西洋,擊沉2艘英戰艦,上千人葬身大海
    雖然擁有了「俾斯麥」號這樣的超級巨艦,但是納粹德國海軍實力與英國的巨大差距,導致納粹德國將對於主力艦的使用,不是在大洋之上爭奪制海權,而是去執行破襲艦的任務。於是,1941年5月19日,「俾斯麥」號在「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的伴隨下,悄悄駛出格丁尼亞港,前往大西洋,執行截殺盟軍的商船的任務。德國人把這次行動命名為「菜茵演習行動」,艦隊由呂特晏斯海軍上將指揮。
  • 想炸毀三峽大壩?別做夢了!
    三峽大壩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這個超級大壩的建成和良好運行代表中國的建設實力領先世界。不過,正是由於三峽大壩的知名度,總是有別有用心的人對三峽大壩進行抹黑,網上還不斷有謠言出現,甚至有境外人員叫囂在與中國發生戰爭時,直接炸毀三峽大壩。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德國在1936年開工建造的「俾斯麥」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超4萬噸,最大航速可達30節、裝有4座雙聯裝380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50毫米副炮、8座雙聯裝105毫米高炮和32門防空機槍。1941年5月24日凌晨與英國多艘戰艦在丹麥海峽進行了交火,在「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幫助下「俾斯麥」號380毫米主炮五輪齊射就將「胡德」號戰列巡洋艦送入了海底,之後英國調集了42艘軍艦對「俾斯麥」號戰列艦進行圍剿才成功將其擊沉,不管怎樣「俾斯麥」號也算是輝煌過。同級二號艦「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雖然突破了5萬噸,但在二戰期間並沒有多大戰果,1944年11月12日被擊沉。
  • 二戰德軍的最後密電:「永久關閉」「一切順利」
    自1944年年6月6日,280萬同盟國軍隊在諾曼第登陸後,德軍已經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東線戰場上,蘇軍展開的「十次打擊」,讓德軍損失了數百萬兵員,已經再無反擊之力,到1945年4月30日時,柏林已經被實際攻克,殘餘德軍只能宣布停火要求談判,而二戰德軍的最後密電也就是這之後的事情。
  • 二戰日軍最幸運的空襲,一顆炸彈炸毀一艘航母,幾百人非死即傷
    炸彈繼續下落,最終擊中航母上的麵包房,在那裡爆炸,炸死了那個艙室所有的人。爆炸的餘波又直衝向上,擊中了機庫甲板,當時有6架飛機正在補給燃料和物資,餘熱引燃了這些飛機,並引爆了魚雷彈頭。起初,這次爆炸在「普林斯頓」號航母指揮官威廉·巴拉克眼中,不過是小事一樁。「我看到這一切,根本沒當回事,繼續戰鬥!」
  • 二戰蘇聯潛艇大戰德國「提爾皮茨」號戰艦傳奇
    提起二戰潛艇,首先想到的就是德國「狼群」。它們如幽靈一般在海上遊蕩,讓盟軍商船聞之色變,唯恐避之不及。為了消滅這些嗜血的惡狼,保護至關重要的海上交通線,盟軍每次運輸都派出一大群艦艇護航,與德軍潛艇廝殺一番。
  • 二戰時德國唯一下水的航空母艦但一炮未發,最後成為戰機的靶船
    齊柏林號航空母艦是一艘德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建造的航空母艦,它的身世十分坎坷。圖為建造期間的齊柏林號母艦。齊柏林伯爵號是德國海軍在二戰時充滿野心的「Z計劃」的一部分。排水量約33,000噸。根據當時德國海軍元帥埃裡希·雷德爾的規劃,除了代號「A航艦」的齊柏林號外,原本它還有一艘姊妹艦「B航艦」。後者在建造中途停工報廢,從未實際下水也未能獲得命名。由於德國海軍從來沒有建造航空母艦的經驗,也沒有專屬的海上飛行大隊,整個航艦建造計劃進行的並不順利。德國相關工程人員以日本航空母艦為藍圖進行設計。1935年11月16日,德國基爾的德意志船廠與德國海軍籤署了造船合同。
  • 二戰時如果蘇聯和德國單挑,結果會如何?
    實際情況正好和我們所知道的相反,在對戰爭經濟最關鍵的工具機儲備上,德國擁有130萬對40萬的絕對數量優勢,在質量上德國的工具機更是遙遙領先,這也就意味著德國在武器再生產方面擁有絕對的優勢。 再來看另一項關鍵指標,汽油。德國人的合成汽油,以及用購入原油合成的汽油大部分是87號(辛烷值);而俄國人用自己的技術從原油中提取的汽油才70號(辛烷值),而且產率只有可憐的5%。
  • 二戰德軍「最爛」武器:戰鬥機飛6分鐘就墜機,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德國的軍事水平世界一流,同時造出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曾經德軍就製造了一款用來專門防禦空中的武器,名為空氣炮,該武器設計初衷就是在地面對敵軍飛機進行有效的遏制,然而因為技術根本不到位,致使它造型極為怪異,而且性能非常的雞肋,在服役德軍期間基本上沒有擊落一架飛機,更像是有名無實的破銅爛鐵
  • 二戰中被擊沉的所有戰列艦的名字
    戰列艦 二戰中被擊沉的所有戰列艦的名字。 義大利: 加 富爾伯爵號 戰列艦(加富爾伯爵級戰 列艦1號艦) 羅馬號戰列艦(維內託級戰列艦3號艦,義大利投降後被德國空軍擊沉)敦刻爾克級戰列艦2艘(敦刻爾克號與斯特拉斯堡號2艘在土倫港自沉) 克萊蒙梭號戰列艦(黎塞留級3號艦,未完工,最終被盟軍炸沉)
  • 二戰日本有多達25艘航母,其中十艘專業航母是怎麼被逐一消滅的?
    30年代,鳳翔號參與了入侵我國的戰鬥,曾出動了艦載機轟炸我國杭州空軍基地。二戰爆發後,1942年參與了中途島海戰,之後一直碌碌無為,1945年在吳縣軍港受到重創,因為日本已經無力進行修復,就這樣任其呆到戰後。戰後該艦被修復,用於運輸戰俘和僑民等。
  • 為重創德軍,52名飛行員撞向大壩,造成三萬多人遇難,結局慘澹
    總之水壩建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重中之重,雖然建設肯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錢財,但建成之後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收益,最重要的是水壩對於國防也有很大的意義。水壩建成之後就像是當地的守護神一樣,甭管是洪水還是入侵者,要想破壞城市都需要先想辦法通過水壩,而二戰中就有一場圍繞水壩展開的著名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