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為了對付納粹德國的堅固目標,英國天才科學家巴恩斯?沃利斯應英國軍方要求,發明了空前絕後的巨型炸彈——「地震炸彈」,並成為是有史以來投入使用的最大噸位的炸彈。本文將帶您走進地震炸彈的傳奇歲月。
天才科學家的瀝血之作——「高腳杯」和「大滿貫」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材料科學、建築技術的進步,各國紛紛給高戰略價值目標穿上越來越厚的鋼筋混凝土「鎧甲」,或將其埋藏在地下深處。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後,英國對軸心國高價值目標的攻擊提上了日程。開戰伊始,英國只有 113 千克和 226 千克兩種規格的航空炸彈,還都是一戰末開發的「老古董」。很快,英國工業界就應英國軍方要求,開發出了自重 1,800 千克的「餅乾炸彈」,不久又在其基礎上研發出「超級餅乾炸彈」,重量達到了空前的 3,624 千克。但在對付德國的加強防禦目標(尤其是鋼筋混凝土頂部的潛艇基地和堅固的橋梁)時仍「心有餘而力不足」。英國科學界的有識之士注意到了了這個嚴重的問題。1941 年,巴恩斯?沃利斯在一本名為《對軸心國的攻擊方法》書中,提出了一種 10 噸級超級炸彈的瘋狂設想,一方面藉助超重型炸彈的震蕩波摧毀建築物的地基,一方面依賴龍捲風一般的空氣衝擊波殺傷敵方目標。
1942 年,英國皇家空軍敲響了巴恩斯?沃利斯的門,請他研發一種能對付堅固目標的航空炸彈。作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航空工程師,巴恩斯?沃利斯曾擔任飛機總設計師,還發明了著名的彈跳炸彈(專用於攻擊魯爾水壩)。這一次,他接受了任務。
天才工程師巴恩斯·沃利斯爵士
要達到軍方的要求,首先炸彈要足夠大。在巴恩斯?沃利斯的設想中,有 6 噸和 10 噸兩種級別的重型炸彈,依靠其巨大的重量、超高的速度所帶來的超大動能貫穿目標建築物頂部混凝土防護層或地基、爆炸並將產生的能量傳遞給建築物,或者在地基下形成膨脹的空腔,以達到徹底摧毀的目的。這種空前龐大的炸彈產生的威力不遜於一場小型地震,因而得名「地震炸彈」,後來的實戰也證實了它的效果。
「高腳杯」炸彈
為了使炸彈儘快形成戰鬥力,同時考慮到蘭開斯特轟炸機的攜載能力,沃利斯率先展開了 6 噸級地震炸彈——「高腳杯」的研發。
高腳杯炸彈的自重達到了驚人的 5,443 千克,帶尾翼長 6.4 米,最大直徑 0.965 米,長度和直徑之比達到了 6.67,既有利於減小空氣阻力、提高降落速度,又能加大對目標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內部填充 2,359 千克的鋁末混合-D1 炸藥,佔炸彈總重的 41%。由於摻入了鋁末,炸藥燃燒更充分、劇烈,爆炸脈衝持續時間更長,威力超過同等重量的 TNT 炸藥的 50%。生產時,鋁末混合-D1 炸藥在熔化成漿後,被工人小心翼翼地傾倒入倒立的彈殼內部。
高腳杯詳解圖
高腳杯和常人對比
巴恩斯?沃利斯為高腳杯設計了一副修長纖細的流線型身材,由於彈體外形酷似一隻高高的酒杯,因而得名「高腳杯」。高腳杯可以在時速 270 千米的條件下從 5,500 米高空投下,到達地表時速度超過 1,210 千米/小時,可穿透 5 米厚的混凝土層,產生直徑 30 米、深 24 米的彈坑。但過高的速度也產生了不少棘手的麻煩。首先,高速度會產生巨大的撞擊能量,劇烈的撞擊會導致彈體變形、引信失效、或過早爆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巴恩斯?沃利斯為高腳杯戴了一頂堅硬的「鎧甲」——一副堅硬的強化鋼外殼,炸彈殼頭部還設計有一個經過特別強化的鋼錐,頭錐處的厚度超過 10 釐米。這樣就保證了高腳杯的穿透力;其次,實驗中發現,高腳杯在下降過程中難以保持穩定,總是會莫名其妙的「翻跟頭」。經過分析,發現高腳杯在突破音障時會失去平衡。相應地,沃利斯把炸彈尾翼稍微扭曲 5°,加強了陀螺效應,使炸彈在下落過程中始終圍繞中軸線旋轉,既不會出現俯仰和偏轉,還改善了了高腳杯的精確度。
正在吊裝的高腳杯
設計完成後,高腳杯被交往維克斯公司生產。該公司是英國著名的飛機製造企業,在這裡誕生了噴火式戰鬥機等著名飛機。高腳杯過大的體型不便於流水線生產。為了滿足鑄造和機加工的高精度,大部分零部件都由經驗豐富的工人手工雕琢而成。比如說,為了提高侵徹力,高腳杯彈頭外殼由經過特殊硬化加工的高強度鋼製造。彈頭在機加工階段要求保證高度對稱,以確保最佳的空氣動力學效果。
普通航空炸彈在飛機返航途中會被扔掉,以免著陸時的震動或碰撞引爆炸彈。但高腳杯過於昂貴而稀少,沒用完的高腳杯往往會被帶回基地。每當蘭開斯特轟炸機帶著高腳杯炸彈降落時,機組成員總是在心中祈禱炸彈千萬不要爆炸。
蘭開斯特和高腳杯炸彈
高腳杯還有一個美國遠親。由於英國產能不足,英國人曾把高腳杯炸彈的專利授權給美國生產,美國人在高腳杯的基礎上開發出了 T-10 炸彈。T-10 炸彈於 1944 年末研發成功,重 5,665 千克,裝 2,495 千克的黃色炸藥(佔總重量的 44%),彈殼頭部還設計了一個穿甲彈芯。當時的美國軍方被太平洋諸島上的日軍堡壘搞得焦頭爛額,如獲至寶的美國軍隊打算用它來清除這些堡壘,為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兩棲登陸掃清障礙。但原子彈的出現使 T-10 炸彈失去了用武之地。韓戰中,美國軍方為 T-10 炸彈加裝無線電制導系統,從而誕生了「塔松」巨型制導炸彈。1951 年 3 月 29 號,3 架 B-29 掛載塔松巨型炸彈,執行轟炸鴨綠江大橋的任務,但任務失敗;不僅如此,返航中一架低空飛行的 B-29 往日本海中拋棄塔松時意外墜毀。事後的調查認為是塔松接觸到海面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摧毀了 B-29。美軍官方認為這種炸彈不能「在飛行中被安全拋棄」。 至此之後,美軍司令部取消了塔松炸彈的使用。
以高腳杯為原型開發的美國塔松無線制導炸彈
空前絕後的「大滿貫」
高腳杯炸彈雖然空前,但它同巴恩斯?沃利斯心中夢想的 10 噸級巨型炸彈仍有不小差距。恰巧實戰中發現,蘭開斯特轟炸機有攜帶 10 噸級炸彈的潛力。於是沃利斯展開了 10 噸級別炸彈的研製。新的炸彈被命名為「大滿貫」(grand slam bomb,又名巨響)。
1943 年 7 月,巴恩斯?沃利斯開始了高腳杯之後的下一代地震炸彈的研製。大滿貫結構幾乎和高腳杯完全相同,但重量卻達到了 10,000 千克(22,000 磅),幾乎是高腳杯的兩倍。大滿貫帶尾翼長高 8.08 米,直徑 1.17 米,頭部由加強彈錐保護。炸彈的總體色調為暗綠色或灰色,尾部為金屬原色。頭錐處塗了一個很細的紅圈和一個較寬的綠圈,鋁圈上用鋼印標註了「高能爆炸物-D1」,表示內部填充了 4,144 千克鋁末混合-D1 高爆炸藥。大滿貫對土壤層的貫穿力為 40 米,對混凝土層的侵徹深度可達 6 米。它是核武器出現之前,人類製造過的最大的爆炸物,也是迄今為止投入實戰的最大爆炸物。
大滿貫、高腳杯和成年人的對比
大滿貫和成年人的對比
為了攜帶大滿貫,蘭開斯特被適應性改裝,飛機背部、機頭的炮塔被移除,部分裝甲也被拆除,機腹炸彈艙門被取消,只在腹部凹進一個巨大的區域以懸掛炸彈,掛彈架進行了特別加固,同時還換裝了馬力更強勁的「梅林-24」發動機。改裝後的型號為蘭開斯特 B.I 特殊型,主要由精銳的 617 轟炸機中隊使用。改裝後的蘭開斯特看起來光禿禿的,被飛行員們笑稱為「糖塊」。從高空投下後,大滿貫會在下降的末端逼近音速——330 米/秒,並以近乎 90° 的角度撕開地表、侵入建築物地基,隨後爆炸並形成巨大的空腔。
蘭開斯特 B1 特別型,專為攜帶大滿貫而改進
蘭開斯特下的大滿貫炸彈
蘭開斯特 B.I 特殊型
大滿貫生產難度更大,成本更高。同高腳杯一樣,英國也將部分生產合同轉包給了美國的 A?O?史密斯公司,以藉助美國強大的生產能力。美國人在大滿貫的基礎上,開發出了 M110 巨型炸彈(編號為 T-14),自重同樣為 10,000 千克。炸彈頭部裝有一個穿甲彈芯。不過,尾翼最後面的錐筒可以拆卸掉,使炸彈能裝在改進的 B-29 炸彈艙,但沒有投入實戰。
改裝過的 B-29 掛載 T-14 炸彈
B-29 的彈艙
戰功赫赫的傳奇經歷
有了炸彈後,還面臨著載機和機組的問題。當時皇家空軍中只有蘭開斯特轟炸機能夠攜帶地震炸彈。與此同時,皇家空軍第 617 重轟炸中隊被挑出來進行適應性訓練。617 中隊是皇家空軍的驕子,曾執行轟炸魯爾水壩的「懲戒」行動而名聞天下,號稱「堡壘破壞者」。該中隊裝備了清一色的蘭開斯特 MK.I 特別改型轟炸機(為攜帶地震炸彈而做了特別的改進),其機上普遍安裝了炸彈自動瞄準裝置,可提前計算以補償高度、速度、風速、空氣溫度和壓強的幹擾,命中精度相當高。大多數地震炸彈都由 617 重型轟炸機中隊完成。
617 重型轟炸機中隊的小夥子與大滿貫合影
地震炸彈被用於轟炸加強防禦的、高戰略價值目標,如德國 V-2 火箭基地、重點橋梁、鐵路樞紐、U級艇基地等。
蘭開斯特轟炸機投擲高腳杯炸毀部署在法國沃騰的 V-2 發射基地
1944 年 6 月 8 號夜間,617 中隊的 19 架蘭開斯特轟炸機各攜帶一枚高腳杯炸彈,轟炸了法國羅亞爾河上的水運樞紐——索米爾市的一個重點鐵路隧道。這是高腳杯第一次投入實戰,行動大獲成功。其中的一枚高腳杯擊穿了隧道上方 18 米厚的土層,完全摧毀了隧道。事實證明了高腳杯無與倫比的穿透力和毀傷能力。
高腳杯最負盛名的行動莫過於擊沉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提爾皮茨號是德國海軍的心肝寶貝,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第二艘,於 1941 年 2 月服役。俾斯麥號被擊沉後,提爾皮茨就一直在近海活動,並沒有什麼光輝戰績。儘管如此,還是牽制了數倍於己的英國海軍力量。英國的艦載航空兵和空軍轟炸機部隊曾多次組織對提爾皮茨的轟炸,海軍特種兵也曾利用微型潛艇潛入軍港、在提爾皮茨艦底下引爆了 4 噸高爆炸藥,但都無功而返。
提爾皮茨號的裝甲實在是棘手,在其中部主甲板下,有長約 150 米的裝甲帶,裝甲硬化厚度達 203 毫米,將彈藥庫、主機艙、主鍋爐艙等要害部位全部保護起來,即使首尾遭到重創,也能保持不沉,浮在水面上等待修理。皇家海軍的梭魚式艦載轟炸機曾掛載 720 千克炸彈俯衝轟炸提爾皮茨號,但皮糙肉厚的提爾皮茨很快就被修復完好。此外,提爾皮茨號常年躲在挪威的卡亞峽灣,這裡便於打擊盟軍支援蘇聯的海上運輸線,峽灣既窄又淺,兩岸山勢陡峭,魚雷機無用武之地,德國人釋放的煙幕很快就能覆蓋提爾皮茨號。想來想去,皇家海軍只能找皇家空軍幫忙。皇家空軍遂派遣大名鼎鼎的「大壩破壞者」——617 中隊助陣。617 中隊是皇家空軍的驕子,清一色的蘭開斯特 MK.I 特別改型轟炸機,其機上普遍安裝了炸彈自動瞄準裝置,可超前計算以補償高度、速度、風速、空氣溫度和壓強的幹擾,命中精度相當高。
9 月 15 號,617 中隊和 9 中隊從蘇聯白海附近的阿爾漢格斯克市的雅戈德尼克機場起飛,直撲 1,000 千米之外的提爾皮茨號。這次任務被命名為「掃雷器」行動。27 架蘭開斯特中的 21 掛載了高腳杯炸彈。4 小時後,機群抵達提爾皮茨號錨地。27 架蘭開斯特分成 4 個攻擊編隊,各個編隊之間距 1,600 米,從東南方向魚貫進入卡亞峽灣。德國防空火力極其密集,並且還施放煙幕,幹擾了投彈手的視線,炸彈無一例外偏離了目標。唯有中隊長泰特所在機組投下的高腳杯擊中了提爾皮茨號。高腳杯鑽入了提爾皮茨號的肚子裡,在艏柱後部靠近水平龍骨處爆炸,將右舷炸出了一個 9.7 米寬、14.6 米長的大洞,上甲板像薄餅似地向上翻卷著。損傷部位全部進水,艦首吃水增加了 2.4 米。這是提爾皮茨號最嚴重的一次損傷,也昭示著它的末日不遠了。
被炸傷的提爾皮茨失去了機動能力,被拖到挪威南部作炮臺用,以防禦盟軍在挪威登陸。這使得提爾皮茨進入了蘭開斯特的攻擊範圍。10 月 29 號,617 中隊從英國本土起飛,撲向提爾皮茨。但天公不作美,提爾皮茨上空陰雲密布,極大地遮擋了攻擊視線,炸彈無一命中。
泊在挪威峽灣中的提爾皮茨號
11 月 12 日早晨,617 中隊和 9 中隊的 29 架蘭開斯特再次出擊,從蘇格蘭某機場起飛,先單機飛往挪威海岸線,再編成 4 隊,以避開德國人的監視。上午 9 時 27 分,提爾皮茨號的瞭望哨發現目標,不久,A、B 炮塔同時開火,將c720c千克的炮彈射向空中,在英機四周炸開大朵大朵黑褐色的雲團。但開闊的地形限制了煙幕的快速形成和滯留,蘭開斯特們冒著炮火勇敢地飛到了目標艦頭上,瞄準目標投下高腳杯。
上圖是「提爾皮茨」停泊在錨地時 RAF 的偵察照片,下圖是轟炸「提爾皮茨」的情景
很快,提爾皮茨就被兩顆高腳杯擊中了。一顆落在 B 炮塔附近,隨著一聲悶雷般的巨響,幾十噸重的前主炮塔被炸飛,炸起的鐵塊甚至飛到了 3 海裡之外。另一顆高腳杯貫穿左舷鍋爐艙上部的裝甲板,將左舷外側炸開一個大洞,破口從主甲板到裝甲甲板、魚雷艙壁、直至龍骨,長達 14 米,左舷主鍋爐和主機艙迅速進水,艦體左傾。緊接著,第三顆高腳杯命中了左舷三號副炮,引爆了彈藥室。不久,提爾皮茨號左舷中部 67 米長的部位進水,只不過 2 分鐘,艦體左傾就達到了驚人的 40°。9 時 52 分,德國海軍最後的榮耀——提爾皮茲號戰列艦沉入海底。船上的 1,700 人當中有近 1,000 人陣亡。
被高腳杯擊沉傾覆的特提爾皮茨號 高腳杯出生半年後,大滿貫也來到了這個世界。1945 年 3 月 13 日,大滿貫首次試驗成功,迫不及待的英國人就把它派上了戰場。3 月 14 日,英國某空軍基地,第 617 中隊正緊張地作著出徵準備,它今天的目標是德佔區的比勒菲爾德鐵路大橋。此前,英美空軍曾耗費 3,000 餘噸常規炸彈都未能將其炸毀。與以往不同,這次中隊被授權使用一種新式重型炸彈——大滿貫。機群由中隊長卡爾德率領,一路向東,飛抵比勒菲爾德鐵路大橋上空。轟炸機在 4,877 米的高度投下大滿貫。重 10 噸的大滿貫脫離機身的瞬間,飛機陡然一輕。緊接著,投彈手發出「炸彈偏離目標」的報告,失望的機組成員踏上了歸程。但返回基地後,轟炸評估報告卻讓機組大吃一驚:大橋被徹底炸垮。原來,雖然大滿貫偏離目標 20 多米,卻炸出了 30 多米的深坑。巨大的震撼竟然引發了一次小小的地震,產生的「地震」效果使大橋的多個橫跨梁倒塌。90 多米長的橋面在大地的晃動中垮塌,完全不能修復。
1945 年 3 月 14 日,大滿貫首次使用,炸毀法國比勒菲爾德鐵路大橋
1945 年 3 月 15 日,617 中隊在轟炸阿恩斯貝爾市的一座極具戰略價值的鐵路高架橋,為了破壞它,先後使用了 6 枚大滿貫和 13 枚高腳杯,圖為大滿貫脫離的瞬間
德國阿恩斯貝格市的鐵路高架橋被大滿貫集中的場景,大滿貫多用於橋梁等目標的攻擊
被大滿貫炸毀的潛艇基地,上面的鋼筋混凝土層厚達 4.6 米
英國還曾打算歐戰結束後,派遣 617 中隊遠徵太平洋,用地震炸彈為美國登陸日本助戰。但「小男孩」和「胖子」的降臨打斷了地震炸彈的徵程。
1946 年,出現在倫敦二戰勝利慶祝儀式上的大滿貫
戰後待銷毀的大滿貫
從 1943-1945 年,英美兩國一共製造了近 1,000 枚地震炸彈,為二戰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如今,戰爭的硝煙已經逝去,只剩下寥寥幾枚地震炸彈,安靜地躺在博物館的某個角落裡,向遊客訴說著曾經的光輝歲月。
澳大利亞戰爭博物館珍藏的 5 枚高腳杯炸彈,戰爭期間英國曾向澳大利亞出售該炸彈
珍藏在德國赫爾戈蘭島的一枚高腳杯炸彈
倫敦皇家空軍博物館中展出的大滿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