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1月1日,一名義大利中尉駕駛一架飛機,用手動方式向土耳其軍隊陣地投下了4顆重2.2公斤的榴彈。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航空炸彈,超級炸彈的故事,從這裡開始了。
在隨後到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專用轟炸機出現了,於是航空炸彈也變得越來越大,重量從幾公斤迅速增加到一二百公斤。
但整個一戰時期,仍然是航空炸彈的嬰兒期,爆發式成長出現在二戰中。
在兩次大戰之間有個插曲:美國人對巨型航空炸彈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他們在1921年10月7日,由美國陸軍航空隊投下了一枚重達4000英鎊,大約一噸重的炸彈,成為了當時的世界之最。
據參加實驗的人回憶:"炸彈留下的彈坑大得令人吃驚,直徑有20米,深度有6米,這是爆炸威力的最直觀的證據,我們稱他為"巨人的爪痕"。
其實當時的美國奉行的是"和平主義",軍隊規模也沒法跟同時期的歐洲強國相比。不過他們的軍事科研卻保持了對先進武器的敏感:之所以試驗如此大威力的武器,是想驗證"飛機攻擊巨型軍艦"的可行性。
這次試驗之後,美國軍事高層對"飛機攻擊軍艦的是否可行"不再有爭論。
航空母艦將會替代戰列艦,從那時成為共識。
另一個對重型航彈情有獨鐘的是英國。只不過,英國人的動力來自於身邊發生的戰爭。他們不斷作出各種嘗試,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英國人最著名的大炸彈作品,是1943年試驗成功的"大滿貫"炸彈。
這是一種重22,000英鎊的重型穿甲航空炸彈。研發背景是,當時航空炸彈命中率普遍不高,為了確保摧毀堅固的目標,英國人把注意力放到了增加炸彈的威力上,由此誕生了這種恐怖的炸彈。
"大滿貫"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不是用衝擊波來毀傷目標,而是通過"高空投放-慣性鑽地-大威力引爆"這個模式,釋放地震波,利用爆炸形成的強大地震效應來摧毀目標,因此皇家空軍飛行員把它叫做"地震航彈"
1945年3月15日,就在"大滿貫"試驗成功後的第二天,迫不及待的617中隊就攜帶它來到了德國的比勒菲爾特高架橋上空。
通常的轟炸任務,要求飛行員在飛臨目標上空後降低高度,來保證投彈準確率。但這次,他們把飛機拉高到了5千米高空,在最新投彈瞄準器的加持下,扔了一枚"大滿貫"。
炸彈沒有直接命中大橋,而是落到了它附近。
巨大的地震波覆蓋了大橋,導致大橋瞬間崩塌,直到戰爭結束也沒能修復。"大滿貫"首戰告捷。
隨後英國人又先後投下了41枚"大滿貫",分別投在了在德國的九個目標區,其中最成功的戰例是完全炸毀了U艇基地的掩蔽洞窟式碼頭。
不過,由於"大滿貫"的體積實在過於龐大,掛彈後不得不減少油料攜帶,轟炸機的航程因此受限。隨後英國人生產了它的縮小版——"高腳櫃"。
1944年11月12日,還是這個617中隊,出動31架蘭開斯特轟炸機,攜帶"高腳櫃",對德國戰列艦"提爾皮茲"號發起圍攻,結果是:兩枚命中。
這艘巨型戰列艦沒有任何懸念,迅速沉入海底。
20年代曾經成為「炸彈世界第一」的美國人,在1943年又一次迎頭趕上。
這一年,他們開始研製超級巨人航彈T12,這枚炸彈重達20噸,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美國人打算配備給B36戰略轟炸機使用。
不過,不久後原子彈面世了,這枚巨型炸彈也就終止了研製。畢竟跟核彈比起來,所有的炸彈都可以洗洗睡了。
目前全世界僅存的一顆T12,去武器化後,存放在美國陸軍航空兵器博物館外的廣場上。
讀到這裡,大家也許會問,二戰中蘇聯、德國、日本為什麼不生產類似的巨型炸彈?
答案很簡單:他們沒有能攜帶巨型炸彈的重型轟炸機。 二戰中的戰略轟炸機,比如"蘭開斯特"、B17、B29,都被美英兩國所壟斷。
蘇聯雖然山寨了美軍B29,但服役時「二戰」已經結束;日本因為航空工業相對薄弱和資源匱乏,無力研發大型轟炸機;德國則是對戰略轟炸不重視,他們認為轟炸機不用造的很大,雙發足夠,速度和數量更重要。
直到戰爭後期,德國被英美的戰略轟炸折磨的要死要活的時候,才意識到重型轟炸機的重要,而此時戰爭已經快結束了。
二戰結束之後,隨著核彈和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巨型航空炸彈逐漸退出了主流武器市場,但也有例外。
2001年,美國在塔利班戰場上使用了BLU82型超級航彈,這種炸彈可以將500平方米範圍內的一切化為焦炭。BLU82是除了核彈之外的最大型炸彈,美軍誇耀說,一枚BLU82的威力,勝過20枚飛毛腿飛彈。
60年代,越南的叢林裡很難找到直升機的降落點,美國人索性直接扔一枚BLU82,炸出一片平地來讓直升機落下去。
不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應用後,巨型空炸彈還是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遠離戰爭將是人類的主旋律。至少,減少附帶損傷,避免傷及無辜,已經是當代炸彈的一個發展方向。
比如,一種不含炸藥,利用動能「精確斬首」的水泥彈,已經出現戰場上了,隨後我會寫文章聊聊這種「當代血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