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發展史漫長而曲折,對比起地球上許多體型龐大的哺乳動物,人類看上去似乎過於孱弱,但就是這樣看似孱弱的物種,卻堅韌地在這片土地上生存下來。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最難應對的就是各種天災,比如地震洪水,還有火山噴發,這些天災都是來自大自然的,人類在這樣的災禍面前簡直毫無還手之力。
但作為有智慧的生靈,人類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雖然天災不能完全避免,但人類可以利用各種手段來規避減小天災帶來的傷害。
比如為了應對地震,人類發明了地震儀等預測地震的工具,雖然不能讓地震不再發生,但能讓處於地震帶的居民們及時撤離,最大程度上保證大家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對於洪災的預防也是一樣,因為氣候以及地勢等現實因素的影響,很多地區多發洪水,尤其是在雨季的時候。
這些地方也不可能永遠不住人,為了避免洪水,修建水壩就是一項很有用的措施。修建水壩的好處不止於此,除了抵禦洪災之外,水壩還能用來發電,因此水壩也被稱為水利大壩。
另外很多海拔相差較大的地方本來沒辦法通航,但有了水壩之後一切都迎刃而解。水壩還能用來集水,解決很多地方夏季過於乾旱無法栽種的問題。
總之水壩建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重中之重,雖然建設肯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錢財,但建成之後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收益,最重要的是水壩對於國防也有很大的意義。
水壩建成之後就像是當地的守護神一樣,甭管是洪水還是入侵者,要想破壞城市都需要先想辦法通過水壩,而二戰中就有一場圍繞水壩展開的著名戰役。
德國當時屬於比較發達的國家,國內各種設施建設得比較完善,國內最發達的工業區魯爾工業園區裡面就有一個巨大的水壩。英軍在與德軍交戰的時候,想出了一個作戰方案,那就是炸毀工業園區裡面的大壩,讓整個工業園區化為廢墟。
這個工業區在世界上也是赫赫有名,大約有十分之一的德國人口居住在這裡,這一代的工廠和人口都十分密集,而且還是德國軍隊最重要的工業支持,若是能順利炸毀工業園區,勢必會給德國造成極大的損失。
這個方案聽起來簡單,但是要實施起來就比較困難了。水壩在建設的時候是以堅固牢靠為第一準則的,要摧毀一個水壩可不是簡單的事情。
英軍為此派出了十九架轟炸機,由五十二名飛行員駕駛,這些飛行員最後全都犧牲了。而水壩被毀之後,造成三萬多德國人死亡,實在觸目驚心。
魯爾工業園區水壩是用混凝土澆築而成的,一般的襲擊根本無法損壞大壩,只有用重型炸彈才有可能炸毀水壩。另外德軍對於水壩的保護也非常到位,在周圍設置了很多保護裝置,想要從正面突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英軍經過調查之後放棄了從正面進攻的想法,想要一舉成功,就必須有一個可行的方案。
英軍將方案制定交給了國內的一位航空工程師,他對於工業園區的建設比較有研究,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他發現工業園區內部還有三座大壩。
若是將這三座大壩都炸毀的話,就能攻破德軍的防禦網。在工程師的指揮下,英軍對要用到的轟炸機和炸彈都進行了加工,不惜一切代價提升它們的攻擊力。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裝載著10000磅特製炸藥的轟炸機從英國起飛,飛向了魯爾工業園區。即便是再堅固的水壩,也無法應對這樣高強度的狂轟濫炸,很快水壩就開始出現裂縫,然後炸成了碎片。在大壩被炸毀的瞬間,原本被大壩阻隔的上億噸洪水都噴薄而出,瞬間將整個工業園區淹沒。
當時德國還是夜晚,三萬多名德國人在睡夢中被淹死,200多個工廠和20多個城市被吞沒,魯爾工業園區遭受重創,再也無法為德軍提供工業援助。英軍的目的達到了,但他們付出的代價也相當慘重,派出的五十二名飛行員全部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