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耗海上淡水收集裝置問世

2020-11-04 光明網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通訊員張運)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深海資源開發過程中,工作人員經常要遠離陸地到深海海域開展工作,如何保證他們工作期間的淡水供應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日前,來自揚州大學電氣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的科研團隊利用兩年時間,研發出一款面向深海資源開發的仿蜘蛛絲捕霧集水纖維。依託這種材料開發的集水裝置,在無需電力的狀況下,經過一個晚上,就能獲得滿足一個成年工作人員次日生活的淡水需求量。該裝置在不久前舉辦的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獲一等獎。

「常用的海水淡化設備,如反滲透、閃蒸類淡化設備,體積大、重量重,且需要配套相應的電力供應設備為之提供電源。但是,深海開發工作人員很難隨身攜帶這些大型的制淡設備,而僅靠隨身攜帶的淡水,又難以維持長時間的生活供應。」科研團隊指導老師、揚州大學副教授劉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想研發一種便攜、綠色、無能耗的海上制淡裝置,為他們登島工作提供可靠的生活用淡水。」

科研人員發現,蜘蛛絲是一種無能耗、可持續的環境友好型天然捕霧集水材料。當前,通過模仿蜘蛛絲結構和表面潤溼特性,製得具有高效捕霧集水性能的人工集水纖維,已成為深海制淡研究領域廣泛關注的前沿熱點。

「仿蜘蛛絲結構人工集水纖維的製備方法眾多,包括電紡絲法、溶液塗覆法等,但仍存在著工藝複雜、可重複性差、集水效率欠佳等問題。」科研團隊成員之一、揚州大學電氣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芮遷宸告訴記者,為了克服這些難題,團隊歷時兩年,通過微流控紡絲技術,引入互溶性高強度纖維流體,成功研製出仿蜘蛛絲集水纖維紡錘結構,這是一種全新的人工集水纖維。

「這個纖維的集水原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由纖維表面上粗糙度的差異引起的表面能梯度,二是紡錘結構的幾何形貌引起的壓力差。」芮遷宸介紹說,依託這種材料,團隊製作了一個海上淡水「收集器」。

記者發現,這種裝置像是一個普通的水杯外加裝了特殊的「天線」。裝置的核心就是這種由8根仿蜘蛛絲纖維製成的一簇網狀結構,它能夠在海洋等高溼度環境下自動捕集空氣中的淡水。

實驗測定,該裝置的集水效率能達到200毫升/時,如果是從傍晚開始集水,到第二天早晨大概有10小時的工作時間,算下來可以獲得2升的淡水量,基本滿足一個成年工作人員次日生活的淡水需求量。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無需能耗的海上淡水收集裝置問世—新聞—科學網
    在深海資源開發過程中,工作人員經常要遠離陸地到深海海域開展工作,如何保證他們工作期間的淡水供應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日前,來自揚州大學電氣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的科研團隊利用兩年時間,研發了一款面向深海資源開發的仿蜘蛛絲捕霧集水纖維。依託這種材料開發的集水裝置,在無需電力的狀況下,經過一個晚上,就能獲得滿足一個成年工作人員次日生活的淡水需求量。
  • 揚大研發無需能耗的海上淡水收集裝置—新聞—科學網
    在深海資源開發過程中,工作人員經常要遠離陸地到深海海域開展工作,如何保證他們工作期間的淡水供應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揚州大學電氣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科研團隊利用兩年時間,研發了一款面向深海資源開發的仿蜘蛛絲捕霧集水纖維。依託這種材料開發的集水裝置,在無需電力的狀況下,經過一個晚上,就能獲得滿足一個成年工作人員次日生活的淡水需求量。
  • 軍艦反滲透海水淡化裝置每天造淡水60噸
    2010年8月1日,北海艦隊成立50周年之際,曾約請親歷者撰寫回憶文章,其中一位老首長在回憶隨第一代驅逐艦到南沙執行任務時,這樣寫道:最難以忍耐的是淡水缺乏
  • 科研人員研發新型水汽處理裝置,能高效收集與處理空氣中的水蒸氣
    早前,有研究人員提出了「霧網」的概念,通過「霧網」裝置,可收集空氣中的水蒸氣。但在進一步研究與實踐中,研究人員漸漸發現,「霧網」並不能高效收集與轉化空氣中的水蒸氣,儲水效果不佳。經過一段時間分析與調整,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製造了一款全新的儲水設備,該設備主要由鹽水凝膠、碳納米管及淡水收集裝置組成。
  • 新型熱電裝置問世!可穿戴收集能量和自我修復
    不過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則是由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們打造的一款「可穿戴式人體熱電收集」小裝置。除了能夠以戒指的形式從人身上收集能量,它甚至可在受損時實施自我修復。據悉,新型裝置是該校工程團隊早期研究的一個延伸。研究團隊曾於 2018 年展示一款能夠彎折、扭曲和貼合佩戴者體表的電子皮膚,並且嵌入了傳感器。
  • 能高效清理回收水面浮油的疏水親油海綿問世
    原標題:能高效清理回收水面浮油的疏水親油海綿問世     頻繁的石油洩漏事故對海洋生態系統和海洋環境帶來巨大的破壞,但隨著一種「疏水親油海綿」的問世,這一難題有望得到徹底解決。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俞書宏教授研究組與工程科學學院丁航教授研究組合作,在清理回收水面浮油裝置的設計及應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給航母「洗澡」,到底該用海水還是淡水?這方式還真是意外
    都知道航母猶如海上巨獸一般,問世已有百年,沒想到的是,同時代產物很多都已被時代所放棄,而這隻巨獸如今卻成為了各國爭先恐後想得到的「寵物」,擁有航母也已經成了軍事實力增強的象徵。在大海中航行,能夠用到的最多的也就只有海水,如果用淡水清洗那也是顯得太浪費了,最好的辦法還是選用海水加化學溶劑。當然,有些緊急情況比如艦體著火又淡水不夠,這時候大量的海水還是最好用的。之所以用海水加化學試劑,不單單只能清洗甲板,關鍵還能防止生化武器對士兵造成傷害,假如遭到生化武器的攻擊,可以拿來直接進行洗消作業,進行消毒。可謂是消防消毒兩不誤。
  • 我的世界:物品收集系統1 礦車收集裝置
    而物品收集是這些工程必不可少的一環。那麼對於物品收集系統我將分為三部分進行講解。這次先講礦車收集裝置。先給出截圖由於漏鬥礦車可以隔一格方塊收集物品,所以可以通過這種裝置將生物摔落平臺上的所有掉落物收集,並從發射器放出,可用水流聚集起來。接下來就隨便接物品電梯或直接接物品分類進行存儲。
  • 大連破解海冰淡化最後難題 1.4噸海冰產1噸淡水
    負責海冰淡化開發工程試驗工作的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顧衛介紹,目前海冰淡化採用最多的是重力脫鹽法,這種方法的原理是,結冰時海水中的大部分鹽分會自然析出,海水中的淡水形成冰晶,殘留其中的鹽分則會在海冰裡形成滷水泡,構成海冰。海冰淡化時,長時間將海冰集中放置在儲備裝置內,冰塊裡的鹽分會從海冰內自然流出,此時海冰鹽度可低至千分之一以下,與普通淡水中的鹽分含量相差無幾。
  • 雨水收集電動棄流裝置
    一;棄流裝置背景調查雨創環保將上述處理過的雨水資源,以每立方米3.85元(比當地自來水價低20%)的價格,轉讓給長沙高新區市政園林環衛有限公司,用於園林綠化、環衛清掃等作業用水,替代原來所用的自來水,交易期限5年。
  • 安裝汙水收集裝置,免費收集轉運垃圾
    安裝汙水收集裝置,免費收集轉運垃圾擰緊船舶排汙的「閥門」株洲日報記者 廖明通訊員/姚潔 龍尚 楊可唯株洲日報訊 水汙染防治,都說「汙染在水裡,根源在岸上」。鮮為人知的是,穿行於江河湖面之上的船舶,也是主要汙染源之一。
  • 世界上淡水用完了嗎?
    屆時,農業用水佔全球淡水資源使用量的70%。同時,用於冷卻電站的能源用水也將增加20%以上。換言之,不久的將來或會出現一次大的淡水耗盡危機。更甚的是,目前,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牽頭的一項研究顯示,世界上許多淡水資源的排放速度比補充的速度要快。
  • 輪船遠洋一趟要好幾個月,如果船上的淡水用完了怎麼辦?
    那麼對於海運也就需要有船員了,他們一旦出海是需要在海上待很長時間了,可能是幾個月甚至是更久的,那麼在船上的生活他們是需要用到淡水的,那麼在大海又不是淡水,那應該怎麼辦呢?眾所周知,海水是不可以直接飲用的,那麼在出海的時候我們有需要使用到淡水,所以也就需要在船上進行儲備淡水了,在這時候也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真的是需要儲備很多的淡水嗎?
  • 海上漂浮城市:烏託邦式未來人類居所或7年後問世
    「海上城市」設計圖之「海中綠洲」「海上城市」設計圖之「破舊立新」據美國《Details》雜誌8月17日的報導,全世界首座海上城市也許在7年後就將問世了。美國非政府組織海洋家園協會(Seasteading Institute)正致力於在公海上建立一個城市國家,希望它既成為融合了最新科技的宜居家園,同時也是不受現存法律和道德約束的自由主義樂土。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該組織正在不斷地籌集捐款。國際貿易支付工具PayPal的創始人皮特•泰爾已經為這項藍圖捐贈了125萬美元。
  • 雙創3Min|海上風電場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冷卻系統,致力可持續發展
    01 海上風電場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冷卻系統(1)研究意義:電力電子裝置功率的不斷提高,以及功率密度的不斷加大,能否有良好的散熱,決定了設備運行的效率與可靠性,具備冷卻效率高、節約空間、不消耗冷卻介質、安全可靠、環保等特性的純水冷卻技術,成為高功率密度電力電子裝置的首選散熱解決方案
  • 南沙群島有哪些自然島嶼,天然淡水的有幾座,永暑島淡水怎麼來的
    南沙群島有哪些自然島嶼,擁有天然淡水的有幾座,永暑島天然淡水怎麼來的?南沙群島是我國南海四大群島中海域最廣、島礁最多的群島,海域面積88萬平方公裡,大小島礁230多個,群島東西長約1200公裡,南北寬約1080公裡。
  • 海上沒有多餘的淡水,渴死也不能喝海水,西瓜視頻帶你揭秘
    水是人們生活必須的,雖然地球上總儲水量並不少,但是淡水資源還是有限的,在船員出海的時候,他們除了準備一些口糧外,也是會準備一些純淨水的。而這就讓不少人疑惑了,大海裡全部都是水來的,難道還怕渴?為何船員們是寧願渴死也不喝海水?就有一老外將海水煮幹,殘渣讓人觸目驚心!海水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 實用雨水收集裝置 竟然獲得了設計大獎
    國外一家公司設計了一款雨水收集器,這個裝置可以安裝在房屋的排水管道。大概下雨時就可以輕鬆的收集雨水,然後利用這些雨水來進行一些灌溉或者其他用途。該設計獲得了許多設計獎項,如RenéSmeets獎,併入圍其他幾個著名設計獎項,其中Melkweg獎和CondéNast Traveler I&D獎。 你有想過如何利用雨水嗎?
  • 天津大學曹墨源:仿生霧水收集——向天空尋求解決淡水危機的方法
    因此,發展一種設備造價低廉,維護工藝簡便且不需要任何外加能量的淡水收集方法,不僅可以成為我國邊緣地區飲用水資源的一種有效補充方法,更是全世界飽受缺乏淡水危機之苦的人民的福音。自然界的生物經過億萬年的演變,通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層層篩選,進化出了具備高效率、低能耗的生存方式,其中尤其體現在動植物特殊的汲水能力之上。生活在沙漠的動植物早已掌握了從空氣中獲取水源的絕招。
  • 麥哲倫環球航行時,淡水問題如何解決?除了儲存,就靠聽天由命!
    完成這次航行,他們面臨著很多困難,其中淡水資源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因為航行在海上根本不好找到淡水資源,而且海水是不能去直接飲用的,所以他們究竟是如何解決淡水問題的呢?所以在海上遇難的人員中飲用海水的人比不飲海水的人死亡率高12倍,所以淡水才是我們能飲用的唯一水資源。我們都知道沒有經過加工處理的淡水放一段時間就會變質或者渾濁,人就不能再去飲用了,而且加工過的水也有保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