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能耗的海上淡水收集裝置問世—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深海資源開發過程中,工作人員經常要遠離陸地到深海海域開展工作,如何保證他們工作期間的淡水供應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日前,來自揚州大學電氣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的科研團隊利用兩年時間,研發了一款面向深海資源開發的仿蜘蛛絲捕霧集水纖維。依託這種材料開發的集水裝置,在無需電力的狀況下,經過一個晚上,就能獲得滿足一個成年工作人員次日生活的淡水需求量。該裝置在不久前舉辦的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獲一等獎。

「常用的海水淡化設備,如反滲透、閃蒸類淡化設備,體積大、重量重,且需要配套相應的電力供應設備為之提供電源。但是,深海開發工作人員很難隨身攜帶這些大型的制淡設備,而僅靠隨身攜帶的淡水,又難以維持長時間的生活供應。」科研團隊指導老師、揚州大學副教授劉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想研發一種便攜、綠色、無能耗的海上制淡裝置,為他們登島工作提供可靠的生活用淡水供應。」

科研人員發現,蜘蛛絲是一種無能耗、可持續的環境友好型天然捕霧集水材料。當前,通過模仿蜘蛛絲結構和表明潤溼特性,製得具有高效捕霧集水性能的人工集水纖維,已成為深海制淡研究領域廣泛關注的前沿熱點。

「現有仿蜘蛛絲結構人工集水纖維的製備方法眾多,包括電紡絲法、溶液塗覆法等,但仍存在著工藝複雜、可重複性差、集水效率欠佳等問題。」科研團隊成員之一、揚州大學電氣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芮遷宸告訴記者,為了克服這種難題,團隊歷時兩年,通過微流控紡絲技術,引入互溶性高強度纖維流體,成功實現了仿蜘蛛絲集水纖維紡錘結構,這是一種全新的人工集水纖維。

「這個纖維的集水原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由纖維表面上粗糙度的差異引起的表面能梯度,二是紡錘結構的幾何形貌引起的壓力差。」芮遷宸介紹說,依託這種材料,團隊製作了一個海上淡水「收集器」。

記者發現,這種裝置像是一個普通的水杯外設置了特殊的「天線」。裝置的核心就是這種8根仿蜘蛛絲纖維布置成一簇網狀結構,它們能夠在海洋等高溼度環境下會自動捕集空氣中的淡水。

實驗測定,該裝置的集水效率能達到200毫升/時,如果是從傍晚開始集水,到第二天早晨,期間大概有10小時的工作時間,算下來可以獲得2升的淡水量,基本滿足一個成年工作人員次日生活的淡水需求量。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揚大研發無需能耗的海上淡水收集裝置—新聞—科學網
    在深海資源開發過程中,工作人員經常要遠離陸地到深海海域開展工作,如何保證他們工作期間的淡水供應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揚州大學電氣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科研團隊利用兩年時間,研發了一款面向深海資源開發的仿蜘蛛絲捕霧集水纖維。依託這種材料開發的集水裝置,在無需電力的狀況下,經過一個晚上,就能獲得滿足一個成年工作人員次日生活的淡水需求量。
  • 無能耗海上淡水收集裝置問世
    在深海資源開發過程中,工作人員經常要遠離陸地到深海海域開展工作,如何保證他們工作期間的淡水供應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日前,來自揚州大學電氣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的科研團隊利用兩年時間,研發出一款面向深海資源開發的仿蜘蛛絲捕霧集水纖維。依託這種材料開發的集水裝置,在無需電力的狀況下,經過一個晚上,就能獲得滿足一個成年工作人員次日生活的淡水需求量。
  • 無需外置硬體的人工耳蝸問世
    原標題:無需外置硬體的人工耳蝸問世  科技日報訊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網站2月10日報導,該校科學家參與的一個聯合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無需外置硬體的新型人工耳蝸,有望改善失聰人士的聽覺,為其生活帶來更大便利。相關論文公布在本周(2月9日—2月13日)舉行的國際固態電路會議上。
  • 新型熱電裝置問世!可穿戴收集能量和自我修復
    不過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則是由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們打造的一款「可穿戴式人體熱電收集」小裝置。除了能夠以戒指的形式從人身上收集能量,它甚至可在受損時實施自我修復。據悉,新型裝置是該校工程團隊早期研究的一個延伸。研究團隊曾於 2018 年展示一款能夠彎折、扭曲和貼合佩戴者體表的電子皮膚,並且嵌入了傳感器。
  • 乘風破浪 加速海上風電技術革命—新聞—科學網
    李慶安表示,工程熱物理所的科研條件雖然同日本科研機構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擁有國內最好的外場測試和風洞試驗條件以及強大的科研團隊。在研究所和團隊的支持下,他將乘風破浪、繼續前行。 結緣海上風電 2011年3月,正在內蒙古工業大學讀研的李慶安經歷了跌宕起伏的半個月。
  • 水面垃圾無需人工清理 下城橫河港引入垃圾自動收集裝置
    水面垃圾無需人工清理 下城橫河港引入垃圾自動收集裝置發布時間:2020-10-21 15:40:17 Wed  來源:杭州網10月21日,杭州下城區橫河港水面一臺能夠自動收集垃圾的裝置,吸引了不少居民駐足圍觀。
  • 雨水收集電動棄流裝置
    一;棄流裝置背景調查雨創環保將上述處理過的雨水資源,以每立方米3.85元(比當地自來水價低20%)的價格,轉讓給長沙高新區市政園林環衛有限公司,用於園林綠化、環衛清掃等作業用水,替代原來所用的自來水,交易期限5年。
  • 半潛式多浮子波浪能轉換裝置獲發明專利—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盛松偉、王坤林、遊亞戈完成的「一種半潛式多浮子波浪能轉換裝置」近日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 軍艦反滲透海水淡化裝置每天造淡水60噸
    2010年8月1日,北海艦隊成立50周年之際,曾約請親歷者撰寫回憶文章,其中一位老首長在回憶隨第一代驅逐艦到南沙執行任務時,這樣寫道:最難以忍耐的是淡水缺乏
  • 可再生能源制氫勢在必行—新聞—科學網
    例如,在低電壓下增大產氫電流密度、降低制氫能耗,提升穩定性、擴大單體電解槽設備制氫規模等。 目前,電解水制氫均採用純度較高的淡水為原料,若全球需氫量劇增,用豐富的海水資源直接製備氫氣將是一種途徑。電解海水更須具備「大規模」「低能耗」和「高穩定性」才能實現工業化應用。目前,淡水條件下的電解水技術將為電解海水制氫奠定基礎,從原理和技術發展的態勢看,實現電解海水制氫技術上也完全可行。
  • 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新聞—科學網
    「舟山號」交付現場合影 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王振鵬/供圖 6月30日上午,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在深圳正式交付。據悉,該裝置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是我國單臺裝機功率最大的波浪能發電裝置。
  • 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啟動建設—新聞—科學網
    該實驗室的總體建設目標主要有:建成世界領先的新型超重元素合成研究裝置,探索合成超重新元素,努力實現中國在新元素合成領域零的突破;建成多個穩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產生及分離試驗裝置,研究同位素產生、高效分離和收集等關鍵核心技術;通過合作,成功研製若干放射性同位素靶向治療腫瘤藥物及其產生試驗裝置;通過該實驗室的建設和運行,在甘肅省形成同位素相關人才綠洲
  • 富硒豬肉或將問世—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19.12537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氫能經濟」理想路徑—新聞—科學網
    李燦告訴記者,傳統工業電解水裝置能量效率約50%~70%,最新技術已將工業電解水的能量轉化效率進一步提高到80%以上。 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要想實現減排汙染物和二氧化碳的初衷,就需要發展綠色氫能並實現工業化應用,工業化應用的前提就是「大規模」。
  • 科研人員研發新型水汽處理裝置,能高效收集與處理空氣中的水蒸氣
    早前,有研究人員提出了「霧網」的概念,通過「霧網」裝置,可收集空氣中的水蒸氣。但在進一步研究與實踐中,研究人員漸漸發現,「霧網」並不能高效收集與轉化空氣中的水蒸氣,儲水效果不佳。經過一段時間分析與調整,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製造了一款全新的儲水設備,該設備主要由鹽水凝膠、碳納米管及淡水收集裝置組成。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迄今為止,CO2濃度升高引起的水體酸化對海洋、鹹水和淡水鞭毛藻類運動能力的影響與機制尚不清楚。研究團隊建立了不同CO2梯度(280、400、700、1000、1500、2000ppm)的室內微藻長期純化培養體系及野外中試實驗平臺,設計並製作了微藻運動監測計數裝置,通過對極地冰藻、廣鹽性鹽藻和淡水萊茵衣藻長達6年的室內傳代培養及野外中尺度實驗發現,水體酸化條件下三種微藻的運動速率和再生能力顯著降低。
  • 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中國製造冷原子鐘,美國研製無需充電微型...
    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 ,能夠幫助建造其他分子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打造出世界上首個分子機器人,具備執行建造其他分子的能力。這種機器人是由150個碳原子、氫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組成,只有百萬分之一毫米,能夠通過指令使用機器手臂建造分子貨物。
  • 藻類演變趨勢及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迄今為止,無機碳濃度升高引起的水體酸化對海洋、鹹水和淡水鞭毛藻類運動能力的影響與機制尚不清楚。 研究團隊分別建立了6個不同無機碳梯度的室內微藻長期純化培養體系及野外中試實驗平臺,設計並製作了微藻運動監測計數裝置,通過對極地冰藻、廣鹽性鹽藻和淡水萊茵衣藻長達6年的室內傳代培養及野外中尺度實驗,團隊發現,水體酸化條件下3種微藻的運動速率和再生能力顯著降低。
  • 「海上法拉利」!國內首艘配置新型減搖陀螺裝置客船來了
    「海上法拉利」!國內首艘配置新型減搖陀螺裝置客船來了 2020-08-18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大(威海)學生造出海水淡化裝置 獲國家一等獎
    我們以往在新聞上看到的海水淡化裝置大多龐大、笨重、原理複雜且造價較高,然而,山大(威海)的學生最近研製出來一種裝置,不僅實現了海水淡化,也給海上小島、大型船舶的淡水供給提供了更多可能。裝置左側有一個主泵,右側各種管道、零件相互交叉著,看起來很複雜。參賽回來,它被搬回實驗室,學生們已經卸下了部分零件,準備進行下一步的優化。   這個設計團隊的隊長是該校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大四學生李軒。據他介紹,根據多次試驗,這個裝置在最低能耗下日產淡水150升左右,以每人每天引用2升水計算,它一次性的產水可以同時供給70多人飲用,如果提高它的能耗,產出的淡水量將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