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深海資源開發過程中,工作人員經常要遠離陸地到深海海域開展工作,如何保證他們工作期間的淡水供應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日前,來自揚州大學電氣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的科研團隊利用兩年時間,研發了一款面向深海資源開發的仿蜘蛛絲捕霧集水纖維。依託這種材料開發的集水裝置,在無需電力的狀況下,經過一個晚上,就能獲得滿足一個成年工作人員次日生活的淡水需求量。該裝置在不久前舉辦的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獲一等獎。
「常用的海水淡化設備,如反滲透、閃蒸類淡化設備,體積大、重量重,且需要配套相應的電力供應設備為之提供電源。但是,深海開發工作人員很難隨身攜帶這些大型的制淡設備,而僅靠隨身攜帶的淡水,又難以維持長時間的生活供應。」科研團隊指導老師、揚州大學副教授劉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想研發一種便攜、綠色、無能耗的海上制淡裝置,為他們登島工作提供可靠的生活用淡水供應。」
科研人員發現,蜘蛛絲是一種無能耗、可持續的環境友好型天然捕霧集水材料。當前,通過模仿蜘蛛絲結構和表明潤溼特性,製得具有高效捕霧集水性能的人工集水纖維,已成為深海制淡研究領域廣泛關注的前沿熱點。
「現有仿蜘蛛絲結構人工集水纖維的製備方法眾多,包括電紡絲法、溶液塗覆法等,但仍存在著工藝複雜、可重複性差、集水效率欠佳等問題。」科研團隊成員之一、揚州大學電氣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芮遷宸告訴記者,為了克服這種難題,團隊歷時兩年,通過微流控紡絲技術,引入互溶性高強度纖維流體,成功實現了仿蜘蛛絲集水纖維紡錘結構,這是一種全新的人工集水纖維。
「這個纖維的集水原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由纖維表面上粗糙度的差異引起的表面能梯度,二是紡錘結構的幾何形貌引起的壓力差。」芮遷宸介紹說,依託這種材料,團隊製作了一個海上淡水「收集器」。
記者發現,這種裝置像是一個普通的水杯外設置了特殊的「天線」。裝置的核心就是這種8根仿蜘蛛絲纖維布置成一簇網狀結構,它們能夠在海洋等高溼度環境下會自動捕集空氣中的淡水。
實驗測定,該裝置的集水效率能達到200毫升/時,如果是從傍晚開始集水,到第二天早晨,期間大概有10小時的工作時間,算下來可以獲得2升的淡水量,基本滿足一個成年工作人員次日生活的淡水需求量。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