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陸雨聆]北京時間6月1日凌晨1點22分,搭乘美國SpaceX載人龍飛船的兩位NASA太空人終於進入國際空間站,與等在那裡的太空人正式會面,標誌著SpaceX首次載人任務取得了又一裡程碑。此時,距離載人龍飛船發射已經過去了將近一整天的時間,這期間都發生了什麼?
《紐約時報》記錄下了這一天的故事。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時22分,載人龍飛船通過獵鷹9號火箭,在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成功發射,進入地球軌道,飛船對地高度達201公裡。
兩名太空人分別是1966年出生的道格拉斯·赫爾利(Douglas G。 Hurley)和1970年出生的羅伯特·貝恩肯(Robert L。 Behnken),他們都是曾三次進入過太空的老手。
發射成功後,載人龍飛船圍繞地球軌道,飛行了約19個小時。貝恩肯和赫爾利決定將載人龍飛船命名為「奮進號」(Endeavour),因為他們都曾乘坐過一架叫「奮進號」的已退役太空梭,這也與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探索太平洋時指揮的帆船同名。
貝恩肯在太空艙翻跟鬥 圖源:NASA 下同
兩名太空人一起玩恐龍
然後,他們睡了差不多7個小時,他們發現在載人龍飛船上休息體驗極佳。「我們確實睡得很好,比太空梭要安靜」,貝恩肯說。
北京時間5月31日下午4時45分左右,他們被「黑色安息日」樂隊的歌曲《星際大篷車》叫醒,準備執行對接任務。飛船啟動助推器前往國際空間站所在的軌道,國際空間站在對地約402公裡的高度,以超過每小時27000公裡的速度環繞地球飛行。
等到飛船飛至與空間站對接口成一條直線後,它以每秒幾釐米的相對速度自動靠近空間站。SpaceX太空艙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全自動對接系統。飛船可以自動接近國際空間站,並可與標準化的對接埠鎖定,不需要太空人幹預,太空人就騰出更多時間做其他事情。
最後的對接發生在北京時間31日晚10點29分左右。等飛船距空間站約219米時,二位太空人開啟手動控制操控飛船,也是這次試航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飛船進行最後的對接
手動駕駛需要與載人龍飛船的內部觸控螢幕顯示器進行交互,而SpaceX的加壓太空服手套是與觸控螢幕兼容的。他們成功證明,確實可以戴著手套駕駛太空飛行器。
兩名太空人切換手動駕駛
太空人視角的手動駕駛系統
整個過程非常順利,比預定時間快了15分鐘。不過,為了等太空艙和空間站的氣壓達到平衡,並確認接縫處的密封性,赫爾利和貝恩肯又進行了將近3個小時的測試。直到北京時間6月1日0點45分左右,他們才打開艙門。又過了30分鐘後,他們相繼穿著休閒服裝,和國際空間站穿著NASA制服的三名太空人擁抱見面。
赫爾利和貝恩肯順利進入空間站
五名太空人合影
二人順利進入空間站後,將留在那裡執行針對環境控制系統、顯示器控制系統、推進器作業系統等一系列科學任務。目前,官方並沒有透露他們的返程日期,只是說不會晚於9月23日。
載人龍飛船返回時,將首先丟掉服務艙,然後藉助盾形的防熱罩減速,到達一定高度後,再展開降落傘完成最終剎車,最後濺落在大西洋海域。不過有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如果停留太久,飛船的太陽能電池板就會逐漸老化,屆時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電力,支持飛船安全返回地球。
如果這場太空之旅的後半段也順利完成,NASA就將用數據證明載人龍飛船足以成為和國際空間站的日常對接擔當。那麼,他們的下一個任務就是把三名來自NASA的太空人以及一名來自日本航天機構的太空人,一起送上國際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