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朋友們,很高興又跟大家見面啦~ 今天我在家看書的時候突然看到了房間裡的照明燈,突發奇想一個很有意思的小問題,那就是如果電燈泡沒有了玻璃罩,那它還能繼續發亮嘛?
要知道電燈泡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照明工具了,自從愛迪生發明了第一盞電燈,電燈就開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並且長久以來地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光明,為人們在夜晚的活動提供了便捷的服務,不知道小夥伴有沒有像我一樣開始好奇這個問題呢?在我想到這個問題後第一時間就去翻閱了相關書籍,找到了答案後就迫不及待想立刻分享給大家了呢!
要知道,燈泡能發光,主要靠的就是裡面的細鎢絲。當電燈泡通電時,燈絲的電阻變得很大,很容易產生很高的熱量,當鎢絲加熱到了100攝氏度的時厚,鎢絲就會開始放光了。再加上鎢絲還能承受2300攝氏度到2500攝氏度的高溫,於是為了達到燈泡絕佳的的照明效果以及耐用效果,鎢絲就成了製作燈絲的首選材料。不過呢,鎢絲可以承受如此的高溫,是在一個前提條件下的,那就是要保證鎢絲在無氧的環境下。一旦鎢絲和氧氣發生接觸,鎢絲就會立刻被氧化成氧化鎢。當鎢絲變成淡黃色的氧化鎢,且不說它會變得很容易斷,更重要的是,它就會失去鎢的導電性。由此可以看出,如果電燈泡沒有了燈罩,燈泡就會變得只能短短地發光幾秒,然後就會壞掉了。所以在燈泡的製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們不僅要將玻璃罩內的空氣抽個一乾二淨,還要在抽光後再充入氮氣、氬氣等不會燃燒的惰性氣體,並將燈泡密封好。這樣經過層層製作過程,才能做出一個可以為大家帶來光亮的燈泡。
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發現,很多燈都是在我們打開開關的一瞬間,燈絲突然就斷了。這主要是因為燈絲的直徑很難控制到都粗細一致,由於燈絲的直徑粗細不均,導致燈絲細的地方電阻更小溫度更高,於是就陷入了"越熱的地方越細,越細的地方越熱"這樣一個怪圈。剛通電時,燈泡的電阻只有工作時的四分之一,因此在開關過程中,燈絲的最細處很容易因為局部高溫而熔斷。
不知道我這麼說大家都明白了嗎?如果大家還有什麼其他的疑惑,歡迎大家多多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