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離我們地球最近的天體,也是我們人類唯一登陸過得地外天體。我們對月球的探測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先後有100多個人造飛行器登入月球或進入月球軌道,對月球進行探測。但正是因為我們對月球探測的最多,我們才會對月球更加疑惑。
其中最大的疑惑當屬「月球空心說」,那月球究竟是不是空心的呢?
首先,主要有兩個證據證明月球是空心球體:
第一,月球質量與密度不符。
在阿波羅登月之前,我們根據天文學知識已經算出來了月球的質量、引力、平均密度;其質量是地球的1/81,引力是地球的1/6,平均密度是地球平均密度的0.6倍。但當阿波羅11號登月返回後,帶回的月巖卻讓人類大吃一驚,其密度竟達3.2-3.5g/cm3,比地球的巖石密度(平均在2.7-2.9g/cm3)還大。
眾所周知,自然天體均有一個特點,即表層密度小,內部密度大。那麼月球的質量應該更大,平均密度也應大於地球;但現在得到的真實數據正好相反,這就說明月球的內部可能是空心的。
第二,月震波反常。
在阿波羅登月計劃中,曾經數次以登月艙上升級對月球進行撞擊試驗,從而收集月表月震儀的數據以分析月震規律。結果表明,月震橫波來回震蕩,經持續了幾個小時之久。此現象一般發生於空心球體(實心球體橫波震蕩僅可持續數分鐘),因此眾多學者分析,月球內部可能存在一些空洞。
另外,在1972 年 ,曾有一顆較大的隕石撞擊了月面,但月表的月震儀竟然沒有檢測到月震縱波的震蕩,學者猜測,月震的縱波在傳入月球內部後,其能量被空洞消耗,因此沒有發生月震縱波的震蕩(實心球體縱波會反覆震蕩)。這無疑又加深了月球空心說的說服力。
通過以上兩個證據,無疑都指向月球空心說。
但也有大量學者反對,其理由主要是:大型天體在形成的時候,均會經歷熱分異,即密度較大的物質(如鐵、鎳)向中心下沉,密度較小的物質(如矽酸鹽)會上浮,而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俱是如此。因此,像月球這樣大小的天體內部不可能有空洞,否則巨大的壓力將會使其坍塌。
而月球質量小的原因是月球上鐵、鎳元素較少,其內核密度遠遠小於地核密度,所以表現出較小的質量與平均密度。
對於月震橫、縱波反常的解釋是:這幾次撞擊能量較小,縱波不可能達到月心,因此無縱波震蕩現象;而橫波震蕩只能證明月表月巖阻尼小,並不能證明月球內部有空洞。
當然,對於月球內部是否會有空洞,以我們現在的科學知識還無法確定。這也正是激勵我們人類進行探月的動力之一,畢竟只有對未知充滿好奇,並積極去探索,才會使人類科技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