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史百味》印第安人的生命之源:美洲野牛

2021-01-09 騰訊網

布法羅,俗稱北美野牛、美洲野牛。以前在美洲的大平原上,棲息著數量最高達6000萬頭的美洲野牛,但自從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以後,這種大型動物的命運就永遠的改變了。1870年開始情況開始惡化,獵人們開始大量捕殺野牛,獵殺行為迅速蔓延,到1880年幾乎所有南部的野牛都被捕殺。1882年黃石公園僅餘23頭,而到1890年,美國全境已經只剩下不到1000頭美洲野牛了。到1903年為止,北美大草原上只剩下二十一隻野生野牛。1905年,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第一次頒布法令保護一批珍稀動物,其中包括美洲野牛。如今,龐大的野牛群終於再次遍布北美草原,在許多國家公園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

布法羅文化

在格雷特平原上,美洲野牛與人類從數千年前就開始共存。由於野牛數量龐大,所以如果僅僅是人類稍微捕獵的話,對野牛的數量是沒有影響的。即便是16世紀西班牙人將馬引進到美洲大陸,大大提高了美洲原住民的獵殺效率,情況其實也都還好。

因為直到19世紀,人們也都還沒有向部落以外出售野牛的皮和肉,只要自己擁有了足夠的食物、帳篷和衣服,人們也就沒有打算再繼續捕獵下去。但是,在大平原發展的文化並非是固定的,它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部族從這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期間會得到經驗,發展自己的技術進步,也會從外部引進技術。例如現在被認為與美洲野牛文化關聯最深的「很棒的蘇族人的國家」中的一個部族——拉科塔族,他們在1650年左右移居到美洲,在1730年代變得非常依賴美洲野牛,也就是那個時候,鄰居夏安族人把馬引介給了他們。

然而,1803年,包括拉科塔族在內的大平原的各部族所居住的土地形勢發生了變化。通過所謂的「路易斯安那州收購案」,法國將這裡的土地所有權以1500萬美元賣給了美國。(路易斯安那購地案Louisiana Purchase,美國於1803年以大約每英畝三美分向法國購買超過529,911,680英畝土地的交易案,交易的總價為1500萬美元或相當於8000萬法郎。購地所涉土地面積是今日美國國土的22.3%,與當時美國原有國土面積大致相當。)當時,雖未能完全了解土地的所有區域,但因為包含了密西西比河西側到落基山脈的所有土地,所以幾乎包含了所有的大平原,以及拉科塔族生活的黑山地區。

在歷史上,美洲野牛對人類的影響比大平原上的其他動物對人類的影響要大得多。對印第安人來說,平原上奔跑著的野牛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食物,甚至是製作生活必須的衣物和住所的重要資源,野牛和平原上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他們一起共存亡。參與這場收購案的人中,沒有一個人想到要了解生活在這個地區的人們的想法,徵求這些居民的意見。可是,這就是西部開拓的開始,在僅不到100年的時間裡,美洲野牛文化就迎來了它的終結。

拉科塔族

收購路易斯安那後,為繪製最新的領土地圖,探索開拓的可能性,開始了在整個地區進行調查的探險旅行。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先頭的探險隊,是由梅裡韋瑟.劉易斯和威廉.克拉克率領的探險隊。一行人在橫穿大平原時遇上了拉科塔族人,這次遭遇是一次緊張的對峙,但還沒有到實際戰鬥的程度,之後一行人又繼續向西行進,完成了首次橫穿北美大陸的壯舉。這而已使得「俄勒岡大道」開通,開拓者們駕著馬車走過,商人和毛皮獵人也在增加,而且陸續穿過拉科塔族人的土地,拉科塔族人和白人之間的暴力衝突也頻繁發生。

加之1848年的加利福尼亞淘金潮,大約三十萬人從美國各州和世界各地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小村變市鎮,一個又一個新的市鎮,隨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並成立政府,導致加利福尼亞在1850年正式成為了美國的一個州。交通和農業都得到了巨大發展,政府為保障篷車馬隊的安全通行,修建了道路建了許多堡壘。但淘金潮也帶來了不良的後果:美洲原住民被攻擊,甚至被趕離他們的土地,大量的採礦對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

1851年,美國政府官員與該地區多個原住民部族代表在拉勒米堡(今懷俄明)籤訂了《拉勒米堡條約》,約定土著居民保證白人的通行安全,政府每年付給土著居民5萬美元,連續支付50年;土著居民允許政府修建道路和堡壘。但是,在1858年至1861年科羅拉多淘金潮期間,由於政府聽任大量移民和淘金者湧入土著居民地區,條約失效。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大量的開拓者眾蜂擁而至,1868年,美國政府與原住民族籤訂第二個《拉勒米堡條約》。雖然給原住民劃了「居留地」,但是在南達科他州的布萊克山谷中發現黃金後,更是有越來越多的人蜂擁而至,於是爆發了白人與印第安人爭奪土地的長期戰爭。之所以發生這樣的事態,是因為聯邦政府通告說,生活在指定居留地之外的美國原住民族都將被視為「懷有敵意的人」。

在1876年6月25日的小巨角河戰役中,印第安聯盟酋長"坐牛"率3000多人,成功的把卡斯特第七騎兵團的700騎兵引進了圈套。

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蘇族最著名的戰酋"瘋馬"手舉長矛一馬當先,他身中數彈但是都不致命,最終徹底摧垮了第七騎兵團的最後抵抗,全殲了卡斯特的5個連隊並擊斃了他,歷時僅半小時。

這對美國陸軍來說是一場大敗仗,奇恥大辱。於是,軍隊向黑山增派了士兵,為居住在保留地外面的戰士尋找生存所需資源,展開了反覆攻擊和反覆思考的作戰。這一計劃進行了將近兩年時間,也導致野牛的數量大大銳減。

由於幾乎沒有其他的生活資源,1877年4月,大部分敵對部族投降,大蘇族保留地被割讓出包括黑山在內的大部分土地,剩下的地區又成立了5個小的保留地。印第安人的土地的大大減少,生活十分艱辛,許多人甚至只能局限在小小的保留區內等待政府的分配食物救濟。

黃石國家公園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第一個保護公園,建於1872年。籤署設立所需法律的人是尤利西斯.S.格蘭特總統。由於當時成為公園的地域內只剩下20頭美洲野牛,後來,從德克薩斯的牧場主查德.古德奈特捕獲飼養的牛群裡帶來了20隻。這樣建立的黃石國家公園的野牛群,現在已增加到約3500頭,黃石公園是美國最大的公有土地。

絕境逢生

實際上,政府與土著民族之間的戰爭爆發之前,美洲野牛已陷入惡劣的困境數十年了。大平原從1840年到1865年持續嚴重乾旱,不僅野牛群體減少,而且草地陸續變為農田,即使不被牧場的人射擊,也被畜牛傳染疾病。

南北戰爭以後,皮革需求增加,專業的白人獵人大規模獵殺野牛,印第安人以販售為目的的野牛獵殺活動也逐漸增加。

當時,最著名的野牛獵人叫威廉•弗雷德裡克•科迪(水牛比爾),最初是獵殺野牛提供肉類給鐵路公司,之後轉變為為皮革而獵殺野牛,那時候這樣的獵人很多。

這種以皮革為目的的獵殺的情況下,獵人之扒取牛皮,大部分的屍體直接丟棄荒野,任其腐爛,只剩白骨。後來商人開始收集白骨,骨頭燃燒後化為的灰燼,有各種用途。

隨著鐵路的修建,皮革、野牛骨頭做成的肥料等等商品的運輸得到了改善。鐵路公司為了預防野牛和列車相撞的事故,僱傭了狩獵野牛的獵人獵殺靠近鐵路的野牛。「在列車上獵殺野牛」甚至成了白人的一項狩獵運動。

與原住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美洲野牛數量減少,原住民的生存基礎也跟著被削弱。有些白人認為列少野牛是驅趕原住民的有效手段,菲利普.謝裡丹將軍就主張獵殺野牛以破壞原住民的物質基礎,不僅提供彈藥給野牛獵人,還向議會提出制訂獎勵機制。

1890年的傷膝河慘案在美國歷史上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將持續三百年的印第安戰爭劃上了一個句號。

那個時候,美洲野牛和印第安文化一樣,已經瀕臨滅絕。於是,一部分州開始採取狩獵限制的對策,牧場也開始出現了想進行繁殖飼養的人。這個繁殖飼養的嘗試,成為了現在的野生群體和家畜野牛的基礎。最近,人們越來越關注飼養家畜野牛,得以增加了約50萬頭。由於野牛肉比牛肉膽固醇低,因此包裝野牛肉的銷售有所增加,這也是人們關注家畜野牛的一個原因吧。

現在,在全美各地的國立公園和保護地區,生活著大約3萬頭的美洲野牛。除了這些地方以外,野生美洲野牛數量極少,大多是從國立公園放生的。美洲野牛群將回到平原,但隨著野牛發展的美國原住民文化卻難以復甦。

不管怎樣,美洲野牛曾經被逼到絕境,能夠得到拯救就應該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成功吧。

畢竟是經過拯救回來的物種,接下來說菜式可能不太人道......僅以圖片奉上,我不說話。

——————————————————————

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印第安人的糧食——美洲野牛,一種直接影響印第安人命運的動物
    在廣闊的北美洲大陸上,生活著一種體型龐大的動物——美洲野牛(American bison),它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體長可達2.1-3.5米,肩高1.5-2.0米,成年體重約一噸,以食草為生,分為草原和森林兩個亞種,曾經廣泛分布於北美洲大平原、落基山脈、東部林地和墨西哥北部等地,分布區域約佔北美洲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數量高達
  • 美洲野牛,曾統治北美地區,卻被從7000萬頭屠殺到只剩325頭!
    雄性美洲野牛的體重在725到900公斤,肩高在1.7到2米之間,全長(包括尾巴)在3到3.5米之間。它們的壽命很少超過20年,但在極少數情況下(人工養殖),可能會活到40歲。另外雄性野牛背部隆起的部位稱之「駝峰」,它的存在配合野牛頭可起到犁的作用,在冬天掃除積雪。(除此之外也用來撞開、嚇跑敵人或者追求異性時與其他野牛競爭)。
  • 1898年,美國「野牛比爾的狂野西部秀」中的印第安人表演者寫真集
    1898年的一天,美國攝影師格特魯德·卡塞比爾(Gertrude Kasebier)從她位於紐約第五大道的工作室窗戶向外望去,偶然間看到了「野牛比爾的狂野西部秀」(Buffalo Bill's Wild West Show)的演員列隊走過。「野牛比爾」,原名「威廉·科迪」,是當時美國西部的一個傳奇人物。
  • 野豬被馴化了,美洲野牛為啥沒有?
    但令人疑惑的是,曾經廣布北美的美洲野牛、遍布東歐的歐洲野牛,同樣也是牛亞科動物,為何古代人沒有馴化它們呢?美洲野牛和歐洲野牛外形相似,但基因差別很大。不過,它們二者雜交能產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後代。「馴服」和「馴化」的區別遠古時期,野牛數量眾多,可供人類馴化的機會並不罕見。但時至今日,所有關於馴化野牛的努力都徒勞無功。
  • 印第安人為何要求退出美國,回顧美國與印第安人的血腥歷史
    印第安人,其實是對除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以外所有美洲土著的統稱,而並非單指某一個民族或種族。印第安人早期曾廣泛分布於南美洲和北美洲,然而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印第安人慘遭大量屠殺,而這也造成了美國和印第安人長期以來的歷史恩怨和矛盾,現在美國的印第安人僅佔全國總人口的1.2%左右。
  • 人牛大戰300年,6500萬頭美洲野牛是如何差點被白人滅絕的?
    歐洲人剛到北美時,漫山遍野自由自在地徜徉著成群的野牛,粗獷的印第安人和褐色皮毛的龐大野牛群。構成了這幅美洲大陸的原始圖景。這種野牛,後來人們叫它「巴伏羅」。其實「巴伏羅」本來是水牛的意思,野牛應叫「巴伊遜」( Bison),通常稱美洲野牛。
  • 發現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也是美洲文明的開拓者
    發現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也是美洲文明的開拓者到底是誰最先發現了美洲?長期以來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打開美洲發現史,我們常常看到「美洲最初是由哥倫布發現的」,這是已經寫進世界探險史中的內容,這個結論也有問題嗎?是的,這只是西方關於世界的「發現史」,並不是全球認同的發現史。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美洲是美洲人發現的。這樣的答案當然最接近真實。哥倫布所見到的美洲印第安人,並不是土生土長的,他們的祖先是從遙遠的地方遷移而來的。美洲大陸並不是他們的形成和演化的故鄉。
  • 美洲野牛,有一段極其慘澹的過去,事實上它們暗示著曾經美國白人的極黑歷史
    ↑IMG【the last of the Buffalo】當然,事實上,印度安人捕獵野牛的招數很多卻是把野牛趕向懸崖~~就這樣,印第安人和美洲野牛和諧共存了千萬年但19世紀中後期,因為北美白人卻掀起了屠殺美洲野牛的狂潮
  • 《荒野大鏢客2》美洲野牛狩獵攻略 美洲野牛位置分享
    不了解荒野大鏢客2美洲野牛在什麼位置的玩家,九遊小編為你準備了最新的攻略,感興趣的玩家趕快一起來看看吧! 野牛位置及狩獵方法介紹" src="http://image... 荒野大鏢客2美洲野牛在什麼位置?
  • 為何美國加拿大印第安人少,墨西哥以南印第安人多?
    類似種植園的工作都屬於技術含量很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歐洲人需要大量奴隸才能確保產出,於是他們首先將目光鎖定在了本地的印第安人身上。不過實踐證明印第安人不適合做奴隸,來自非洲的黑人充當了這一角色,這是怎麼回事呢?首先,印第安人喜歡把定居點建在山脈上的山谷間,整個美洲的印第安人超過7千萬,但南北美洲加起來超過4200萬平方公裡。
  • 小朋友大百科 | 美洲野獸之王-野牛
    美洲野牛啊,也叫「北美野牛」。在大自然的世界裡,很多動物因為沒有厚重的毛髮,是非常害怕過冬的,而美洲野牛卻有著相當出色的適應能力。它們是北美洲上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和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這種野牛頭很大,它們不僅有著非常強壯的身體,而且還有一身厚重的皮毛,這些毛髮覆蓋在它們碩大的頭上、豐滿的肩膀和前腿上。
  • 美洲殖民者到底殺害了多少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的後代去哪了?
    印第安人,是對除愛斯基摩人外幾乎所有美洲原住民的總稱。據說哥倫布一直堅信地球是圓的,所以一直往西也可以到達東方,而他踏上今天的西印度群島時,遇到了赤身裸體的加勒比土著,他覺得這些肯定不是中國人,應該是處於熱帶的印度人,就把他們叫印第安人,意為印度人,西班牙文叫indios,英文叫Indian,即是印度人,又是印第安人的意思。
  • 美洲野牛的生活習性,了解一下
    美洲野牛與歐洲野牛在外表上非常相似,但習性卻發生了某些變化。美洲野牛成群一起生活,它們經常在泥土中跋涉,喜歡土浴。把軀體在大石頭和樹幹上磨蹭藉以除掉體外寄生蟲。多在早晨與傍晚覓食,其餘時間休息。遇到狼群襲擊,奔跑的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裡。食草,草和莎草是該物種的主要食物,其他如開花植物,木本植物的葉子,甚至地衣。
  • 美國獨特風景的一部分:野牛
    美洲野牛是美國的象徵之一,在美國歷史上,與白頭鷹一樣,可以在各種硬幣和旗幟上找到它們的形象。最近,一些人認為把新大陸的水牛稱為野牛更為準確,因為它與舊大陸的兩頭水牛不屬於同一屬。然而,這種爭論是有爭議的,因為東半球的野牛也不屬於一個屬,還有第四種動物叫野牛或「印第安野牛」,它屬於另一個單獨的屬,有著不同的血統。
  • 混的最慘的美國國寶:6000萬頭美洲野牛,差點被美國人殺光
    中國的國寶大熊貓受到全世界的寵愛,而澳大利亞的國寶袋鼠也還過得不錯,但有一個國家的國寶就混得很慘,差點被殺光,那就是美洲野牛。    美洲野牛是北美洲的新移民,它們源自歐亞大陸的歐洲野牛,後來遷移至白令海峽。野牛是一個有5000年歷史的物種,它們和美國北部的草原和牧場一起進化。
  • 美國曾經多罪惡:剝頭皮重賞,種族滅絕,他們曾如何對待印第安人
    感恩節的來源,要追溯到1620年,當時一艘名為「五月花」號的帆船載著一百餘名英國清教徒駛抵美洲。這些清教徒多是在英國遭受過迫害的貧苦人民,他們來到北美其實只為另謀出路。 其實,這批移民並非第一批前往新大陸謀生的歐洲人。早在100多年前,歐洲人早已踏足美洲,而印第安人也早已對這些白色人種有所熟知。
  • 《國家地理》最佳美洲野牛圖集
    編者按:100多年前的20世紀初,由於頻繁獵殺和毛皮貿易,野牛一度險些被人類趕盡殺絕。幸好後來環保人士努力讓野牛回歸牧場,使它們免於滅絕。許多美國人認為,野牛對於美國歷史和本土文化的意義重大,並推崇這種動物作為國家的象徵。來看看《國家地理》檔案中珍藏的野牛照片吧!
  • 《荒野大鏢客2》美洲野牛在哪刷新 美洲野牛刷新位置全介紹
    導 讀 《荒野大鏢客2》中的美洲野牛是數量很多的動物,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美洲野牛的刷新位置在什麼地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
  • Indians還是Native Americans,美洲原住民為什麼叫印第安人?
    美洲原住民從公元前3000~前2000年就在世代居住美洲大陸,我們熟悉的稱呼「印第安人」,在英文裡和亞洲的印度人是同一個詞彙「Indians」。原因可能很簡單,就是因為1492年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率船隊從西班牙向正西方揚帆出海。他的目的地是印度和中國。
  • 印第安人是咱們華夏的後裔?研究表明,夸父追日可能追到了美洲
    而另一個故事則出自《山海經·大荒北經》,「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所以所謂的夸父逐日,其實是被動的逐日,因為太陽在西方,所以夸父是在一路西撤,在撤退過程中,部落中不少人都因饑渴而死,並且還要應對應龍的追殺,這讓部落承受了滅頂之災。但最終,夸父一族憑藉堅持不懈地精神,到達了新的陸地。而他們最終的歸途,應該就是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