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耳熟能詳的民間神話,夸父的精神也一直被後世人讚揚。可夸父追日僅僅是一個神話,夸父的存在不能根據這樣一個荒誕的神話來進行考究。那麼,夸父是誰?他到底又是為什麼會「追日」。
「夸父追日」的故事出自於《山海經》,但《山海經》中關於夸父卻有兩種記載,一種出自《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這段故事就是我們常說的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為了追日,喝光了黃河和渭水的水,他本想著去北方的大澤飲水,卻在路上渴死了。
而另一個故事則出自《山海經·大荒北經》,「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與第一個故事不同的是,第二個故事中的夸父被應龍所殺,而夸父全族同樣被皇帝的應龍所殺,血濺之處,化為桃林。
這兩個故事描述的是完全不同的,但第一個故事的重點是追日,第二個故事則主要側重於「應龍殺夸父」的傳說。其實仔細分析,這兩個故事之間是有聯繫的。
上古時期,部落之間爭鋒不斷。當時最大的兩大部落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爆發了戰爭,而夸父所在的部落,極有可能是支持蚩尤的。
神話傳說中的應龍是黃帝座下,掌管著水,而「將飲河而不足也」則是應龍與夸父仇恨爆發的原因。最終,蚩尤敗落,夸父一族只能撤離領地,開始逃亡。
所以所謂的夸父逐日,其實是被動的逐日,因為太陽在西方,所以夸父是在一路西撤,在撤退過程中,部落中不少人都因饑渴而死,並且還要應對應龍的追殺,這讓部落承受了滅頂之災。
但最終,夸父一族憑藉堅持不懈地精神,到達了新的陸地。而他們最終的歸途,應該就是美洲。
很多人表示難以置信,但不少證據表明,華夏一族早就踏足美洲大陸。1993年,一名名叫亨莉埃特·默茨的美國女律師,出版了一部名為《幾近褪色的記錄》。
她按照《山海經》的指引,自己用腳像古人一樣去丈量了書上記錄的山水,結果發現,《山海經·東山經》中記載的四道大山,正是現在美洲的山川地形。在2200英裡全程中,誤差僅在20英裡內,這在幾千年前已經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了。
我國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叫慧深的和尚,聲稱自己來自扶桑國。所謂的扶桑,並不是今天的日本,而據說是距大寒以東兩萬裡的地方。翻閱現在地圖可以得出,從中國向東一萬公裡,已經到了美國西海岸了。
在後來的《梁書》中,有著關於扶桑國的詳細記載,就是根據慧深的描述寫的。根據書中記載,扶桑國人頭頂長有羽毛,臉上畫有白色的花紋,而這正是印第安人的傳統扮相。
很多年以後,在對印第安文明的勘察期間,考古人員在墨西哥和美洲一些古老印第安部落遺址裡發現了坐佛雕像,證明了慧深確實到過美洲,而且安全地回來了。
在美洲的印第安人部落中,流傳著很多類似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如月宮中有月兔,十個太陽以及龜負大地等。專家們也通過測定印第安人的基因,發現其基因結構與華夏人極為相似,確定了印第安人與華夏人有著難以名狀的聯繫。
如此看來,夸父追日可能最後真的到了美洲,而後來的印第安人就是夸父部落的後代。
其實,《山海經》中還有很多神奇的東西,值得我們去閱讀,去研究。但是由於《山海經》成書時間太早,因而現在人閱讀起來會感覺十分費勁。
為此,我為大家推薦這一套《山海經》全集。該套書籍不僅收錄了《山海經》足本原文,而且帶有相關的翻譯和註解,部分場景還帶有相關附圖,以方便讀者閱讀。
均採用全自動裝訂工藝,經久耐用,無論怎麼翻頁,都不會掉頁。
另外該書採用書盒包裝,以保證長期存放不易磨損。
該書全套目前僅售49元,非常實惠。
大家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