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11日報導美媒稱,人們認為,碳質球粒隕石等隕石給地球帶來了水——但問題是這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水分可能在地球形成時期就開始融入地球。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4月9日報導,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3月28日刊登的文章中,科研人員認為,地球現有的水分大部分是在地球形成的主要階段獲取的——這與流行理論恰好相反。
報導稱,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對月球巖石和地球巖石進行了精度極高的測量。結果發現,兩者的氧同位素存在非常細微但可察覺的差異。
為了解釋這種極高的吻合性,研究人員把目光投向了水。流行理論認為,由於大量含冰物體作為隕石撞擊地球,地球是在大撞擊後才獲取現有的大部分水分。描述這一過程的術語叫做後增薄層,意味著地球完全形成後,水作為額外一層物質來到地球。
然而,如果地球上的水大部分是由後來的隕石帶來的,那麼它的同位素應當與研究人員測量的結果相去甚遠——因為含水隕石的氧同位素具有獨特的比例。
研究人員的模型顯示,地球上的水分只有5%到30%的比例是在大撞擊後藉助隕石來到地球的。
芝加哥大學天體化學家尼古拉斯·多法斯指出,這個比例以後可能還會有變化,取決於測量的是哪種元素,取決於能夠發現的地月差異。他說:「氧、鈦、鎢——這些仍然讓我們夜不能寐。」
多法斯說,行星水分來源的問題之所以令人感興趣,原因有很多,包括有助於尋找可能含水的系外行星,從而發現類似形式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