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沐浴保養品牌Lush的泡澡球話題度一向很高。新開發的Lush labs系列產品,只能通過網絡購買,也深受消費者熱捧。
去年11月22日,Lush在日本東京原宿開設首家泡澡球概念店,這裡正式成為Lush Labs商品的線下體驗空間。而且,這家名為「LUSH Harajuku」的旗艦店,跟Lush其他門店的風格有明顯不同!
空間打造增添「原宿風」
作為 Lush Labs 實驗計劃的一部分,LUSH Harajuku是Lush 繼米蘭和柏林之後推出的第三家概念店。店內完全沒有售賣肥皂、身體乳等洗護產品,整間店所售賣的產品就只有泡澡球而已。
在傳統理念上,沐浴溫泉和共用家庭浴室是日本沐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研究發現,年輕人更喜歡快速淋浴而不是泡澡。 LUSH Harajuku 的開業,也意圖幫助推廣日本獨特的沐浴文化。
不同於以往門店以黑色作為主打色襯託五彩繽紛的產品,LUSH Harajuku店內空間分為上下兩層,在以純白為基調的空間中,多種顏色的汽泡浴球整齊地排列在牆面透明壓克力架上。
店裡還有像是迴轉壽司店的轉盤設計,上頭的汽泡浴球會在店裡不斷迴轉,讓大家不用走動也能看遍各項商品,獨特空間也讓來訪的客人都樂在其中,忍不住把玩各種可愛商品。
與此同時,LUSH Harajuku採用了 Lush Naked (裸包裝)概念,即僅銷售沒有包裝的商品。品牌也推出了可愛的吉祥物 Bath Bomb Chan,這也是 Lush 在歷史上首次使用吉祥物。
新形式結合app體驗產品,無需洗手臺
說到Lush的門店,一般來說都會提供現場可試洗的洗手臺,但LUSH Harajuku卻沒有。沒有自來水洗手臺可以體驗的情況下,要如何彰顯泡澡球的魅力呢?
消費者只要在LUSH Harajuku掃描店鋪牆上的二維碼,然後下載Lush Labs的APP後,再將鏡頭對準想要了解的商品,程序就能自動辨認產品,並且提供產地和相關介紹。泡澡球融入水裡的夢幻色彩模樣,也會以動態影片的方式一併呈現,讓大家都能一目了然,迅速理解每樣商品的魅力和特色,也很符合Lush推行環保節能的概念。
此外,這家概念店還鼓勵消費者提供有關零售體驗的反饋,並對這些數據進行收集。每一條評論、反饋和批評意見都會被 Lush 接收,這將有助於品牌塑造未來的門店和開拓其他創新領域。同時,相關的app也將收集來自世界各地消費者的反饋,並在英國、韓國、日本、德國、義大利、法國和澳大利亞提供一系列增強現實(AR)服務。
在產品方面,從2018年至今,LUSH Harajuku已設計出近100種不同造型的氣泡彈,今年又新增了近20款以「日本文化」為靈感的設計。而且最特別的是,這裡的每一顆氣泡彈都是「原宿限定」的造型,全世界只有這裡買得到!
離開線下體驗的零售,只是空中樓閣
如今,單品牌獨立門店的快速興起和發展,已成為美妝行業的一大主流趨勢。而Lush在單品牌門店的建上頗具發言權。截至2018年6月,Lush 在全球49個國家通過 932家門店和38個電商平臺進行銷售。
品牌北美傳訊總監Brandi Halls表示,Lush的實體門店是品牌一切的根本,店裡擺滿了五彩繽紛的沐浴球,吸引著年輕人的眼球。
不過,品牌發展到現在,其中的關鍵不在於增加門店數量,而是在合適的店址開設面積合適的門店。
除了LUSH Harajuku,在2015年開業的倫敦牛津街店,面積達920平方米 ,該門店內同時展示220種新品,並配備水療中心、產品演示臺,提供Spa服務和裝置展示等設施服務;在擴大店面的同時,Lush 也在店鋪裡增加了更多的元素,來吸引顧客進店。比如在曼切斯特的店裡做了綠色植物的裝置,英國紐卡斯爾的店裡做了一牆綠植;而在去年下半年,Lush還在義大利和德國開設了全新的裸包裝店(packaging free stores),推廣環保理念。不久前,Lush還在英國伯明罕開設了迄今最大的一家門店,提供從面部美容到感官按摩等服務。
對Lush來說,擴大面積不是目的,提升消費者體驗並最終提升銷量才是根本。 對於美妝產品來說,Ta是屬於重體驗的品類,讓消費者在舒適寬敞的環境裡體驗產品,對於起單純在線上渠道進行銷售,這對消費者來說,無疑是更具吸引力的購物體驗。
總結:
如今,國內的商業環境時刻變化,隨之而來的是「新中產」群體的崛起。他們身處知識不斷進化與消費快速升級大潮的最前沿。這群人既不想被稱為「土豪」,也不願委曲求全活得像「葛朗臺」。因此,「消費品位」轉而成為鑑別這類社會階級的隱性標準。
而在行業內也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判斷一位消費者是否是一枚「真·中產階級」,別看他用啥牌子的化妝品,而是關注他用什麼牌子的洗護產品。而這也是消費升級大背景之下,實力消費人群生活觀念轉變的一個縮影。如今,隨著消費升級時代的到來,精緻的洗浴文化也得以受到消費者熱捧,以歐舒丹、朱莉蔻等為代表的進口中高端洗護產品逐漸走俏。
但2015年進入中國市場,曾被外界普遍看好的Lush卻因一系列「有性格」操作而身陷種種爭議之中。早在今年4月8日,品牌於官方推特宣布,「因為與消費者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困難,已經厭倦了和算法作鬥爭將會關閉大部分社交媒體帳號」。此後,消費者將通過 Lush的網站,電子郵件或是電話來與品牌方進行直接溝通。
目前,如此有「個性」的美妝品牌在市場上著實罕見。雖然這種有態度的行為和品牌調性為Lush贏得不少消費者青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或多或少限制品牌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