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奇蹟:科學家要人造女性生殖系統

2020-12-06 網易手機

(原標題:生物學奇蹟:科學家要人造女性生殖系統)

女性的身體無比複雜——只要問問醫生你就知道了。尤其是女性的生殖系統,它展現了大量解刨學上的演變,且大部分女性生殖器官位於體內,無法用肉眼看見。這給實習醫生們一個令人生畏的挑戰:如何通過可怕的婦科考試。儘管最近,一個有影響力的健康委員會建議,健康的女性並不需要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骨盆檢查,但是許多醫生仍然覺得這種年度檢查是發現癌症、囊腫、子宮肌瘤及其他疾病的關鍵機會。

如今,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們正在創造一種機械女性骨盆,可以讓醫學生們通過「看見」女性的身體來學習,這樣當他們在實踐中,檢查躺在婦科檢查床上的真實病人時會更胸有成竹。

如果這些研究人員能成功的話,他們創造出來的看起來很有趣的矽膠女性下半身就能幫助新手醫生們更快更好地進行女性私密檢查了。它還能讓實習醫生第一次檢查的女性更加舒適。這個團隊的項目包括三維影像技術並用觸覺技術模擬觸感——一個複雜的項目相應模擬人體解剖學裡一個複雜的方面。

但即使用上了尖端技術,這仍是一項艱難的壯舉。研究團隊對該項目已進行了五年多的研發,然而他們發現我們對女性的身體仍有太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它太吸引人了,真的。」領導整個團隊的外科計算與模擬科學教授Fernando Bello說。「我們已經研發此項目好幾年了,但還是覺得在許多方面我們仿佛才剛剛接觸一樣。」

這一切都要從一段直腸開始。大約七年前,Bello的團隊開始開發一個機械男性直腸以幫助醫學生們練習前列腺檢查。這是男性最懼怕的檢查,對醫學生和醫生們來說也不是小菜一碟。有了它們的模型,研究人員希望幫助指導學生區分癌變的前列腺「硬而有疙瘩」的感覺與健康前列腺的感覺,使醫患雙方都能覺得簡單些。

就像這些從十名健康志願者身上通過核磁共振成像獲取的解剖學模型展示的那樣,女性骨盆的解剖學結構會有巨大的變化。成功模擬直腸的壓力和彈性已經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了。但是在開始這個項目大約18個月以後,Bello和他的團隊開始研發機械女性骨盆。他們很快發現,這將遠比第一個項目要難。「女性的解剖結構在外部和內部的許多方面都要複雜上許多。」Bello說,「有許多重要的差異性及更寬的變化範圍。」

雙手骨盆檢查是指醫生用兩隻手——一隻在體內,一隻在體外——在子宮、卵巢和其他內部結構周圍感受。絕大多出女性對此比較熟悉。美國婦產科研討會負責教育的副主席Sandra Carson說,這項檢查的目的是在女性發展出症狀之前檢測一些列諸如懷孕、癌症及子宮內膜異位等狀況。Carson說,醫生們試圖找出「子宮柔軟嗎?向前還是斜向後?擴大了嗎?有包塊嗎?」等問題的答案。在一次就醫過程中可以包括目檢及子宮頸抹片檢查,後者能鑑定宮頸癌細胞。

當前,醫學生們通過多種手段學習如何進行這些檢查,包括簡單地塑料仿真器,通過自己的身體來指導學生的活體醫學模特,以及臨床環境下真實的病人。機械骨盆與機械直腸的原理一樣,都採用了觸覺技術及屏幕上的三維成像技術。Bello希望通過機械骨盆能夠將觸摸真實人類的感覺與看見通常「不可見」的檢查結合起來。

但是Bello還說,創造能夠協調一隻外部的手和兩根內部的手指的技術遠比只需容納一隻手指的直腸檢查來得困難。為了理解醫生們如何進行檢查,Bello的團隊通過兩隻手都戴上特殊裝備體驗了婦科醫生如何進行檢查:襯墊探測壓力,而電磁傳感器傳遞位置與運動的信息。他們還掃描了健康女性獲得她們生殖系統的圖像,在此基礎上建立模型。

雙手骨盆檢查還比直腸檢查更難以掌握,Bello說這是因為「醫生們需要在更大空間裡尋找結構」。伸進男性直腸裡感受他的前列腺並不是非常簡單,但這要直觀得多。而另一方面,卵巢則有點過於精細了。

「卵巢大約和一個杏仁一樣大,」耶魯紐哈芬醫院第四年婦產管理住院醫師Elisa Jorgensen說。「尤其對於體型較大的病人,在沒有產生病變的時候非常非常難以觸摸到。」Jorgensen回憶起了一次壓力山大的經歷,那是耶魯醫學院的同學們第一次在為引導新手而專門訓練的在活體模特身上進行骨盆檢查。「我有許多同學都在檢查結束時說, 我只是假裝我摸到了卵巢,因為我只想離開那兒! 」

骨盆檢查並不只是需要經驗與技術。畢竟,正如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婦產科助理教授Taraneh Shirazian指出的那樣,用聽診器聽心跳也需要專門技術。這項檢查的侵襲性會讓學生和患者都感到尷尬。醫學生們在臨床環境下磨鍊自己的技藝,需要同時完成安撫緊張的病人,表現得他們知道自己正在幹什麼,還要努力回應監督老師的反饋。他們面對的並不是一項令人羨慕的任務。

另外,他們還需要定位並檢查許多器官,而不僅僅是前列腺。「如果你用心的話,女性解剖學結構絕對有許多的不定量。」Shirazian說。比如,在一位嚴重超重的病人身上,即使子宮也會難以感覺到。剖腹產帶來的疤痕會改變子宮頸和子宮的位置。而子宮肌瘤會將卵巢推向一邊。「總會有些細微差別。」她又溫和地補充道。

美國婦產科研討會的Carson說,如果機械骨盆並不是非常昂貴的話,那麼它可以作為醫學教育的一個「極好」的補充。Bello和他的團隊正在努力建造機械直腸的實惠版以賣給醫學院,並試圖吸引投資以改進女性骨盆的原型樣品。他希望兩種產品都能夠幫助新手醫生們更好地探測到問題,並採用使病人不那麼不安的方式進行私密檢查。眼下,他說「我覺得在開發的工作中學習很可能是重中之重。」

[廣告]活動入口:

買美股,上老虎 - 超低佣金,每股只需1美分

本文來源:cnbeta網站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英科學家造人造精子 5年內女性可獨立生子
    骨髓是這樣變成精子的只有男性才會生產精子,然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卻計劃從女性骨髓中提取幹細胞,培育女性「人造精子」。英國科學家目前已經提出了實驗申請,一旦獲得批准,英國科學家將在5年內培育出成熟的女性「人造精子」。
  • 英科學家造人造精子 5年內女性可獨立生子(圖)
    "精子"取得突破,新計劃可以讓女性單性生殖  "人造精子"研究引發巨大爭議  □臺文(本報專稿)  只有男性才會生產精子,然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卻計劃從女性骨髓中提取幹細胞,培育女性「人造精子」。
  • 英科學家稱:5年內就能讓女性自產「人造精子」
    通常只有男性才會生產精子,然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科學家卻計劃從女性骨髓中提取幹細胞,培育女性「人造精子」!英國科學家目前已經提出了實驗申請,一旦獲得批准,英國科學家將在兩年內培育出早期階段的女性「人造精子」,並在5年內培育出成熟的女性「人造精子」。5年後,女性在完全不需要男性 參與的情況下,就能獨自繁育後代!
  • 生殖生物學領域期刊 | Reproductive Sciences
  • 科學網—揭示女性生殖系統中的微生物群
    本報訊(記者唐鳳)近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賈慧珏研究組在《自然—通訊》發表文章,報告了女性生殖系統(從陰道到輸卵管)中存在特殊微生物群
  • 外國專家用皮膚細胞造生殖細胞 人造人僅一步之遙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阿曼德·克拉克說:「蘇拉尼和漢納用有史以來的最高效率培育生殖細胞,真令人興奮。」  原標題:「人造人」僅一步之遙?  據美國媒體報導稱,12月24日出版的學術雜誌《細胞》上發表學術論文稱,英國和以色列科學家聯合研發,成功地利用人類成熟的皮膚細胞製造精子和卵細胞,而這一發現意味著,我們距離「人造人」僅一步之遙。
  • 人造精子來了 男人們「沒用」了?-人造,精子,男人,生科醫學 ——快...
    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曾如此譏諷男人:男性只不過是在女性生殖時提供精子而已。估計贊成這句話的女性居多,我不敢苟同,但是近些年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不斷地宣稱在實驗室裡已成功實現人造精子,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男性在為生殖方面的貢獻地位,似乎也要跌落下來。
  • 人造子宮會是女性解放的工具嗎?
    雖然兩性之間的生物學差異無可辯駁,但費爾斯通認為,由於生育勞動分工並不公平,而且這種不公平還滲入了核心家庭理念,兩性之間的這種差異就成了對女性的極大壓迫。然而,如果胎兒能夠在人造子宮中成長,那么女性就終於擺脫了生育義務,可以自由追尋自己的興趣和期望了。即便是這種對人造子宮醫療潛力和非醫療潛力的粗略概述似乎就已經頗為有力地支持了這項技術。
  • 人造卵母細胞成現實 科學家要用8個轉錄因子幫「造...
    科學家們表示,識別出引起卵母細胞生長的轉錄因子,將有助於生殖生物學研究,並可能幫助女性解決生育問題。 日前,一項研究迎來重磅突破:由八種蛋白質組成的核心組,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多能幹細胞轉,化為看起來很像未成熟卵細胞的細胞——稱為卵母細胞(oocytes)。
  •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圖)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  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科學》上公布了創造出歷史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的消息。  她介紹說,合成生物學的發展主要涉及四個重要的技術,首先是測序,有了測序技術的發展,了解原有的系統才能更好的設計新的系統;第二部分就是計算機模擬建模,了解了整個生命系統的構成,對生命系統有一個系統的認識之後,通過計算機模擬建模分析,編制我們想要實現的新的生命體系;第三步就是從無到有獲得新的基因;最後是通過移植技術獲得新的生命細胞。
  • 《自然》重磅:人造「卵細胞」,從未如此簡單!日本科學家發現,只需8...
    破解從受精卵到完整人形的奇妙過程,一直是無數科學家努力的方向。了解生命奧秘,治療不孕不育,都得用上解謎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比如近些年來的「人造精子」、「孤雌/孤雄生殖」等等[1-2]。而近期在《自然》上,日本九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又把「人造卵細胞」的課題向前推進了一步:對卵母細胞基因調控網絡進行的研究發現,只需要激活8個關鍵的轉錄因子,就能使小鼠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這些卵母細胞樣細胞雖然還不能進行卵子形成過程中必要的減數分裂,但已經具備受精、分裂和發育到8細胞階段的能力[3]。
  • 海南成功繁育獅虎獅獸 創生殖奇蹟
    海南成功繁育獅虎獅獸 創生殖奇蹟 2017年01月21日 11:02:48  來源:海南日報
  • 科學家首次發現第二代單性生殖的條紋斑竹鯊
    圖中是條紋斑竹鯊,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美國水族館餵養的條紋斑竹鯊出現第二代單性生殖現象。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當雌性鯊魚周圍沒有雄性進行交配時,它們會使用自己的看家本領——單性生殖,單性生殖又稱為孤雌生殖,之前科學家認為這將進入一個進化死胡同,意味著單性生殖的後代無法生育。然而,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條紋斑竹鯊具有奇蹟生育能力,遠超出之前的預期,目前首次發現第二代單性生殖的條紋斑竹鯊。
  • 我國科學家接連突破同性生殖障礙,沒對象也能生孩子了嗎?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馬軍/宋逸團隊在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雜誌發表的論文顯示,自1990年以來,我國年輕女性已婚率和生育率持續下降然而,自人類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以來,生命科學的發展速度也遠遠超出了普通人的想像。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不育不孕夫妻或同性伴侶,就能通過生物技術擁有自己的孩子。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荷蘭科學家獲數千萬元,研發人造子宮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撥出一筆巨款,29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320萬元),供科學家研發人造子宮。 「它是人類子宮的『體外版』。我們計劃用5年時間,實現其臨床運用。」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此外,研究小組將在人造子宮上,安裝各種傳感器,模擬媽媽的體溫、心跳。2018年荷蘭設計周期間,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邀請藝術家,搭建人造子宮的模型,並註明其工作原理。有參觀者稱,「《黑客帝國》、《逃出克隆島》要成真了。」「有它,男人也能生孩子。」
  • 人造子宮來了,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撥出一筆巨款,29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320萬元),供科學家研發人造子宮。「它是人類子宮的『體外版』。我們計劃用5年時間,實現其臨床運用。」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教授、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產科專家Guid Oei表示,生育的遊戲規則,或因此改變。
  • 科學家人造精子細胞 未來生娃不需要男人?
    南京醫科大學雖然使用了幹細胞為人造「精子細胞」的軀殼,但這項裡程碑式的研究已經給成千上萬的男性帶來了希望,其中包括那些曾經在童年時代罹患過癌症的倖存者們,他們極度渴望能擁有自己的孩子。  報導稱,全世界約有七分之一的夫婦在生育方面有困難,儘管傳統理念使得人們認為不孕不育一般是女性問題,但實際上男性和女性同樣存在問題。
  • 人造卵子孕育新生命
    在這項研究的幫助下,林克彥的團隊弄清楚了哪些基因是誘導胚胎幹細胞分化為卵子的前身——原始生殖細胞的關鍵。  這裡有個問題:原始生殖細胞既能夠發育成精子,也能成為卵子,它仍然像典型的動物細胞一樣,有兩套染色體。而生殖細胞只含有一套染色體,要麼來自父親,要麼來自母親,生殖細胞形成過程中必須經過兩次減數分裂。對於雌性來說,第一次細胞分裂發生於胚胎時期,也就是原始生殖細胞遷移進入生殖系統時。
  • 未來女性不用懷孕了?科學家發明「人造子宮」,網友評論卻很扎心
    自古以來,女性都擔當著繁衍孕育生命的「重任」!不單單要經歷十月懷胎的艱辛,還有一朝分娩的疼痛。 所以提起懷孕,女性朋友們,往往是「痛並快樂著」,一邊感嘆新生命孕育的幸福,一邊還要承受來自孕期的各種考驗和折磨。 那麼如若有一天,女性不用懷孕了,那麼會怎麼樣呢? 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天方夜譚,不可實現,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們通過努力,或許會實現女性朋友們的「小願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