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砂石的含水率
砂的含水率為4%,石的含水率為2%,一般存放一段時間的話應該是在4-6%,如果剛運到的溼砂可達10-15%不等。
二、砂石含水率標準測試方法
稱500g砂石,用烘箱,或其餘工具烘乾,稱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 JGJ52-2006
砂子的含水率%=(烘乾前的重量--烘乾後的重量)/烘乾後的重量*%100。精確至0.1%
三、怎麼快速目測砂子的含水率
抓一把沙,然後鬆手讓沙自己掉落,看手上粘著的沙的分布,如果看不到明顯的水,沙子粘的比較均勻,應該在百分之六到八,當然這個方法只能是憑感覺,同時也需要有一定的經驗。
四、砂石含水率為什麼要定期測試
砂石在預拌混凝土中約各有800-1100kg/m用量,其每1%的含水量就會帶來混凝土中用水量8-11kg的影響。
特別是砂子,通常從河中採集,含水率變化較大,如不經常檢測含水率,及時調整攪拌用水量,會造成各盤混凝土坍落度、可泵性、強度的很大波動。
五、砂石含水率原因一般是怎麼扣稱的
做好這些可以有效避免砂石含水嚴重現象。
1、砂石車過磅時出現不滴水的原材料車建議不扣稱;
2、對砂石車過磅時出現斷續滴水現象,建議按2-3%扣除;
3、對砂石車過磅時出現連續滴水現象,可以按5%扣稱;
4、對砂石車過磅時出現流水線現象,可以按8-10%扣稱;
5、如果材料商或者司機認為以上有不合理的,可以先將車停在外面等砂石車不出現滴水現象時,在過磅進場。
六、機制砂含水率的控制
機制砂的含水率規範規定:「機制砂飽和面的含水率不宜超過6%」。
《質量評定標準》中規定,「砂子飽和面幹含水率≤6%的頻率」,不小於70%時,拌和質量評定為「合格」,不小於90%時,拌和質量評定為「優良」。
混凝土人工骨料一般為溼法生產,即機制砂在生產過程中,採用大量水對骨料進行衝洗。剛剛生產的成品砂,含水率大約為12%~15%%左右,過多的自由水需要脫除。新規範對石粉含量以及微細顆粒含量的大幅增加,造成了細骨料脫水難度的巨大變化。
七、自然脫水法控制人工砂含水率:
人工砂自然脫水,目前國內水電工程自然脫水採用的方法和工藝是人工砂下料,堆存脫水及人工砂取料分開進行的,一般堆存脫水3~5d後可使含水降低到6%以內且穩定。受人工砂石粉含量多少及初始含水率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石粉含量在10%~17%範圍內,砂的初始含水率15%~17%時,初期約48h內脫水速度快,一般可使含水率降低到8%~10%,當降到8%~10%的含水率時,再降低到6%左右脫水速度明顯減慢,一般需要3~5d時間。按每天生產1.5萬t成品砂和每天l~1.5萬t用砂量推算,成品砂倉堆存5萬m,自然脫水時間有5d左右。
八、機械脫水控制人工砂含水率:
目前國內水電工程用於人工砂脫水的方法和工藝主要有篩分脫水,真空脫水,離心脫水等方式,其中真空脫水和離心脫水脫水效果好,但處理能力低,投資較高;篩分脫水均採用振動篩脫水,脫水處理能力高,但脫水效果較差。由於人工砂生產能力高,且安裝脫水篩是生產加工系統已經投產運行後增加的,受現場布置等原因,最後,選擇採用直線振動篩脫水,安裝直線振動篩,經試驗可使砂的含水率由初期25%左右降低到15%左右。
九、堆料砂倉有效控制人工砂含水率一般措施
1、一般系統工藝中首先要採用機械脫掉砂中大部分水分。目前採用最多的是振動篩脫水工藝,經直線脫水篩脫水後的砂,能將原含水率20%一23%的砂脫到14%一17%;也有採用有脫水效果好投資費用相應大的真空脫水和離心脫水。
2、人工砂下料、堆存脫水及人工砂取料分開進行的,一般堆存脫水3一5d後可使含水降低到6%以內且穩定。
3、使幹法人工砂和脫水篩的人工砂混合進入成品砂倉,可降低砂的含水率。
4、在成品砂倉頂部搭設了防雨棚,砂倉底部澆築了混凝土地板和盲溝排水設施。每倉放完料後對盲溝進行一次清理,加快自然脫水時間。也可有效降低成品砂含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