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國內面臨著砂石資源短缺的問題,砂石的價格不斷上漲,出現供不應求的問題,嚴重的影響了建築行業的發展,砂石含水率是混凝土生產過程中十分關鍵的一個因素,那麼要怎樣控制機制砂的含水率呢?下面給大家簡單介紹三點。
一、自然脫水控制機制砂含水率
現階段國內採用自然脫水的方法主要是機制砂下料,堆存脫水和機制砂取料分離進行。通常堆存脫水3-5天後就可使機制砂的含水量降低到6%之內並且穩定,脫水的具體情況還受到機制砂的石粉含量和初始含水率的影響。石粉含量在10-17%之間,砂石初始含水率在15-17%時,在2天之內就會迅速脫水,可以使含水率下降至8-10%,在3-5天內,含水率可降低到6%左右。
二、機械脫水控制機制砂含水率
現階段國內採用機械脫水的方法主要有篩分脫水、真空脫水和離心脫水,真空和離心脫水的方法脫水效果比較好,但是投資的成本高,處理能力比較低;篩分脫水一般是使用振動篩脫水,脫水處理的能力高,但是效果沒有真空和離心的好。由於機制砂的生產能力高,安裝脫水篩是在生產加工系統中投產運作後增加的工序,根據試驗,只用直線振動篩可以使含水率從最初的25%降低至15%左右。
三、堆料倉有效控制機制砂含水率的通常措施
第一步是要使用機械脫掉砂石中的一大部分的水分,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振動篩脫水工藝,經過直線脫水篩脫水後的砂可以將含水率在20-23%的砂脫至14-17%左右,或者使用脫水效果比較好、投資費用比較大的真空脫水和離心脫水。把幹法機制砂和脫水篩機制砂混合後,再一起加入到成品砂倉,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機制砂的含水率。在成品砂倉頂搭建防雨棚,砂倉底端澆築混凝土地磚和排水溝排汙設施,每當進倉放完料之後就清理一次排水溝,加快自然脫水的時間,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成品砂的含水量。
機制砂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混凝土的質量,所以機制砂的生產工藝非常重要。在混凝土的配置生產加工過程中,機制砂的級配、石粉含量和含水率對混凝土品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特別注意控制機制砂的含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