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逐步加快,社會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就建築材料而言,其本身就與人們的生活之間的聯繫極其緊密,人們對建築材料質量的關注度在持續上升。下面我們詳細分析一下建築材料中建築用砂的含水率在不同時間段的變化規律。
1砂含水率的定義
砂的含水率是指砂中自由水的質量在砂總質量中佔的百分比,以試樣的烘前質量與烘乾質量的差數對烘乾質量的百分率表示。砂的取樣方法及含水率檢測參照《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GJ52—2006中砂的含水率試驗(標準法),採用下列公式來計算:
ω=(m2-m3)÷(m3-m1)×100%
其中,式中ω為砂含水率(%);m1為容器質量(g);m2為未烘乾的試樣與容器的總質量(g);m3為烘乾後的試樣與容器的總質量(g)。以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
2測定不同產地砂含水率隨時間變化規律的分析
⑴本次進行研究的砂為水洗深圳砂,其篩分數據與細度模數如表1所示。
篩分結果:細度模數為2.74,屬Ⅱ區中砂。
根據含水率測定結果,我們對一個大約庫存1200m3左右的砂倉中的同一種砂進行含水率的測量分析,測量時間為37小時,庫存倉頂棚有覆蓋措施,當天平均溫度為28攝氏度。取樣方法為庫存倉中砂的堆頂位置、中上位置、中下位置和堆底位置,每次取樣分別從四個不同高度的位置進行取樣檢測含水率。含水隨時間變化如圖1所示。
由圖1我們可以看出,這批水洗深圳砂的含水率變化規律為:含水率由堆頂到堆底的含水率相差不大,基本保持一致,而不同高度的含水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降低,最終到達一個相對穩定的含水率。含水率變化速率在存放一小時後出現一個拐點,該批砂在前1小時內含水率變化速率較快,從0到1小時含水率下降0.9%,在1小時到37個小時內含水率變化規律有序,在逐步均勻下降,平均值從5.5%降到4.3%,平均每小時下降0.033%。
⑵本次進行研究的對象為水洗海峽砂,其篩分數據與細度模數如表2所示。
篩分結果:細度模數為2.54(無級配區)。
根據含水率測定結果,我們對一個大約庫存1600m3左右的砂倉中的同一種砂進行含水率的測量分析,測量時間為27小時,庫存倉頂棚有覆蓋措施,當天平均溫度為28.5攝氏度。取樣及檢測方法同2⑴條,水洗海峽砂的含水率隨時間變化規律如2圖所示。
由圖2我們可以看出,這批水洗海峽砂的含水率變化規律為:含水率由堆頂到堆底在不同時間段測量的結果都是有所不同的,堆頂至堆底含水率有規律性的依次升高。而不同高度的含水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降低,最終到達一個相對穩定的含水率。該批海峽砂在前2小時之內堆底含水率變化速率出現第一個拐點,含水率變化相對較大,平均每小時下降0.5%,在2~15個小時內整堆砂含水率變化規律基本有序,在逐步下降,平均值從5.2%降到4.0%,含水率下降速率平均每小時下降0.1%。該批次砂的含水率變化速率在15小時後出現第二個拐點,之後變得相對穩定,從15小時到27小時之間,平均值從4.0%到3.9%左右,含水率下降速率平均每小時下降0.008%。
3取樣點分布圖
取樣點分布圖見圖3。
4總結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以上兩種不同種類的建築用砂的含水率測量結果看,我們可以推測出不同砂含水率的變化規律隨時間推移而逐步下降。級配良好的建砂,保水性良好,含水率變化平穩,堆頂至堆底含水率基本一致,隨時間推移含水率逐步下降,含水率變化速率在1小時左右出現一個拐點,隨後基本均勻下降。
而級配單一的建築用砂,因砂的保水性不好,導致堆頂的水較快流向堆底,含水率由堆頂到堆底顯逐漸增大。隨時間推移含水率逐步下降,含水率變化速率在2小時左右出現第一個拐點,隨後基本均勻下降,在15小時左右出現第二個拐點,隨後基本趨於穩定。在出現第一個拐點後級配良好的砂含水率下降速率明顯低於級配單一的砂且達到穩定的時間也相對較短。
依據以上研究砂含水率的變化規律,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每批砂進倉後在最初2小時內應在半小時調整一次含水率,在2小時後可每2小時調整一次含水率,確保生產配合比用水量的準確性。希望本文能夠對相關行業人員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