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天文臺為何淪為擺設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2日 23:13 來源: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天津6月12日電(記者 周潤健)記者今年5月在天津市新華中學採訪時發現,這所學校一座球狀天文臺位於教學樓樓頂,頗為壯觀。但一些學生反映,學校從來沒有組織他們到天文臺開展觀測活動,天文臺長年累月都是「鐵將軍」把門。
記者就這一問題走訪了當地許多中學,結果十分令人驚訝:天津市校辦天文臺利用率普遍不高,多數淪為擺設。
天文臺長期閒置算不算浪費
據了解,近年來天津部分中學出現了興辦天文臺熱。一些中學少則投資幾十萬元,多則投資上百萬元,將一座又一座球狀天文臺矗立在學校的最顯眼處,成為當地的一道風景線。
比如,北京師範大學天津附屬中學2000年修建了天文臺;新華中學2003年修建了天文臺。又如,天津外國語學校、天津市第二南開中學等學校也修建了天文臺。然而,這些校辦天文臺皆處於閒置狀態。
在新華中學的校門口,一位正準備外出辦事的馬姓老師告訴記者,他們學校的天文臺在天津市是一流的,早先開展過一些活動,但這兩年沒怎麼開展活動。
「天文臺為何利用不起來?」記者向他追問。
「我也不是很清楚,你最好問一問校辦公室。」這位馬老師回答說。
記者隨後請傳達室的工作人員幫忙聯繫校辦。但校辦的電話無人接聽。這位工作人員疑惑地說:「學校天文臺不開展活動了,你還採訪啥?還是到其他學校看看吧。」
記者在北京師範大學天津附屬中學採訪時,一些學生向記者表示,他們從來沒有去過學校的天文臺,理由一是沒時間,二是學校不讓學生隨便去。
在北師大天津附中通往天文臺的樓梯口,記者看到「學生止步」四個大字醒目地貼在牆壁上,天文臺的大門也上了鎖。
這所學校的副校長劉大慶告訴記者,他們學校天文臺至今是一個空殼,裡面什麼天文設備都沒有。
天文臺建成7年了,為何有名無實?面對記者的質疑,劉大慶解釋說,學校不想隨便買臺便宜的天文望遠鏡放在天文臺,要買就買最好的,但學校目前經費比較緊張,好多地方都要用錢。
據天津市天文學會工作人員劉仲利介紹,天津市有天文臺的學校達20多所,這些學校天文臺通常安裝有天文望遠鏡和自動尋星系統。目前只有大港七中、四十三中、天津中學等少數學校能堅持開展活動,多數學校的天文臺基本處於閒置狀態,有的學校一年也進行不了一次觀測活動,比如新華中學、第二南開中學等。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來華認為,目前很多學校興建了現代化設施,如實驗室、圖書館、天文臺等。但這些設施如果不能發揮作用,而是淪為擺設,甚至成為一些學校的「形象工程」,不僅是對教育經費的肆意揮霍,更是對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
領導「視察」天文臺才「破例」開放
記者調查時了解到,一些中學修建天文臺完全是出於盲目跟風和攀比心理。
據說在天津,一家中學有沒有天文臺似乎成了衡量「規範化」學校硬體條件優劣及開展素質教育好壞的標準之一。看到別的學校建有天文臺,於是跟風,你建我也建。一時間,校辦天文臺越建越多,其中新華中學、第二南開中學的天文臺耗資約百萬元之巨。
天津市天文愛好者馬強告訴記者,一些中學的天文臺在舉行落成儀式後就大門緊鎖,只有當領導來學校「視察」時才「破例」開放,成為標準的「形象工程」。
記者採訪中還了解到,個別學校明知本校天文臺利用率不高,但在對外招生簡介中,有關天文臺介紹寫得堂而皇之,成為招攬生源的一個幌子。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告訴記者,天津市部分中學修建天文臺不僅造價昂貴,而且配備各種天文設備的價格也十分昂貴,僅一臺天文望遠鏡就要花費數萬元。
記者粗略地算了算,如果以50萬元的造價成本計算,天津20多所中學修建天文臺的費用1000多萬元。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四十三中物理教師郭玉強告訴記者,天津市新建的示範中學,規劃時幾乎都有天文臺部分,其中天文臺的球狀外殼投資納入財政預算,而天文臺的內部設備由學校自掏腰包。
另據了解,這些中學修建天文臺以後,並沒有配備專職的天文科普活動指導教師,而是由物理或地理教師兼職講解天文知識。而天文與物理、地理畢竟有很大區別,教師本身的教學任務也很繁重,這些兼職教師往往力不從心。加上缺乏必要的維護,有的校辦天文臺出現了裂縫,還有的天文設備落滿了塵土。
中學生渴望學習天文知識
針對天津部分中學天文臺長期閒置問題,當地一些科普人士指出,學校天文臺利用率不高,與我國長期以來對天文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有很大關係。
趙之珩認為,當前教育部門本身財力就緊張,如果再要學校投入經費進行天文臺的日常維護、設備維修以及陸續開展天文活動,很多學校既無力也不願長期負擔。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長、南開大學教授蘇宜分析說,天文教育對於科學素質的培養作用巨大,社會上一些人相信迷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天文教育不夠,諸如星象算命泛濫、人們面對自然災難時的恐懼等。
據介紹,在國外,如美國、韓國等國家,已將天文學納入中小學課程,大學也開設天文學選修課。而我國,還沒有將天文學納入中小學課程,大學作為選修課更是無從談起。
科普專家指出,天文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綜合性學科,與歷史、地理、物理、數學等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向青少年普及天文知識,不僅是介紹日月星辰的變化,而且要讓他們了解一些更深層的東西,諸如宇宙起源、時間由來等。特別是當今全球資源短缺、能源匱乏,如何開發利用宇宙資源,不僅有現實意義,而且有緊迫性。
蘇宜告訴記者,天文學的研究對象是「天」,而各種迷信的根源也都在「天」上,因此,天文知識是封建迷信的天敵。普及天文知識不僅對破除迷信、偽科學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社會穩定有積極意義。
科普專家指出,向青少年普及天文知識,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於提高科學文化素養。政府出資興建天文臺是好事,但不能一建了之,要真正發揮作用,讓青少年通過學習天文知識,樹立正確的宇宙觀、世界觀,培養他們對未知世界的科學探索精神。
新華視點:一個人的慈善創舉能否演繹成"愛心接力"
新華視點:30年後,站在高考改革的十字路口
新華視點:聽證會為何如此遮遮掩掩?
責編: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