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蚱學名叫蝗蟲,是一種以植物枝葉為食的害蟲。乾旱年特別多,成群後所到之處的莊稼的枝葉都會被啃食乾淨,一直是農業害蟲的主力軍。
近年來農藥的大量使用,使得螞蚱的危害減少了一些。可能是由於以前受災嚴重沒有糧食,也可能是為了防止蟲害,農民們發掘出了螞蚱的食用價值。自此,田間地頭抓螞蚱的人絡繹不絕,螞蚱漸漸變成了一種美味,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這種蟲害。
作為一個農村出來的人,記憶中一到夏季以後,上山幹活或者放牛都會隨身揣著一個塑膠袋或者竹簍,幹活歇息時,就忙著捉螞蚱。
農村的小孩子,那時候隨父母上山幹活,基本都做不了什麼農活,父母帶著都是為方便看孩子。孩子們一般都活潑好動,幫父母幹一點小活也做不了多久,就會到處玩耍。農村的山上除了草木就是一些昆蟲,漸漸的也就愛上了捉螞蚱。剛開始捉螞蚱的孩子是覺得好玩,漸漸的嘗到油炸螞蚱的美味後,就是為了能吃到好吃的食物了。
要說捉螞蚱最好玩的時候,自然要數秋收收稻穀了。特別是為了方便收稻穀而把水放幹的乾田,對於農村孩子來說應該是唯一覺得秋收是快樂的時光,等到長大後要真正身體力行幹為秋收忙碌,就只能體會到辛苦了。
因為還小,父母也不指望著能幫上什麼大忙,所以到了田地以後,都是忙著收割稻穀,讓小孩子自己去玩。這時候就是小孩子們捉螞蚱的最好時機,金黃的麥浪隨著父母的收割起起伏伏,附在稻草葉上的螞蚱也漫天飛舞。這是孩子們大顯身手的時候,追著一隻只驚飛而起的螞蚱,在田野的裡上竄下跳,每抓到一隻都要高興得笑著跟父母說好久。抓到後將四肢除掉放到竹簍裡,或者不去四肢用一個封閉的塑膠袋子裝,一天下來總能捉滿一小袋。等到大人們收活回家,就能吃到香脆的油炸螞蚱了。
小時候覺得田裡的螞蚱是最好吃的,可能是由於它們吃的是稻禾葉,炒出來的味道都帶著稻香吧。那樣導致後來放牛或者去菜地幹活都只喜歡抓這種,還總是認為這種螞蚱是稻田裡特有的品種,山上的都是從稻田跑出來的,後來才知道這是因為品種的原因。
孩子們捉螞蚱大多只是為了好玩好吃,大人們可能還有別的考慮。記得那時候農村人吃不上肉,一方面用螞蚱補充蛋白質;另一方面農民為了防止大群蝗蟲出現,每天都會去稻田裡捉一次螞蚱。
大人們雖然秋收時也會一邊收割稻穀一邊捉點螞蚱,但主要捉螞蚱的時候還是秋收以前的農閒時間。父母長輩捉螞蚱,是用一個厚實的塑膠袋或者編織袋綁在一個開叉的樹枝上的像網魚的魚簍一樣的工具,他們一般是早上清早或者晚上天黑之後去抓。據父親給我的解釋是,晚上或清晨的螞蚱,活動性低,可能正在入睡或者沒睡醒,一網下去很少有飛逃的。他們一般都帶著一個大袋子,網到螞蚱後就用另一個袋子裝,然後找機會又重新網。這樣在田地裡追來追去,既可以捉到很多螞蚱,也能將沒捉到驅趕出稻田。
現在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藥的使用,人們種的地少了,農民們也只是偶爾才去捉螞蚱了,油炸螞蚱也成了鄉村招待客人的特色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