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丨登月電影百年回顧:多少人類的恐懼與神話由此而起

2020-11-24 騰訊網

文/廖偉棠,香港作家,詩人、攝影師,自由撰稿人。

關於人類的登月執著,美國總統甘迺迪說過一句名言:「我們選擇在這個時代登月,還要做其他事,並不因為它們簡單,而是因為它們很難。」——這句話裡的「其他事」,包括了人類的大多數理想主義的行為,當然也包括拍電影本身。

今年7月20日是人類登陸月球五十周年(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認為,尤其下文會提及的那些懷疑論者),但在電影裡,登月已經實現了117年。早在1902年,梅裡愛拍攝的世界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就安排了六位小丑一樣的星相學家乘坐一枚炮彈登陸了月球。

《月球旅行記》

今天重看這部耗資1500金路易拍攝的15分鐘手工染色黑白短片,未免覺得像一個鬧劇,的確梅裡愛也是本著拍攝一個他作為魔術師所擅長的鬧劇那樣的目的製作該片。但是這部電影隱含了日後科幻片、月球片、災難片、懸疑片的許多母題,成為當之無愧的元祖。

電影裡,人類來到月球的第一景,是回看地球在背後冉冉升起,這一幕幾乎會出現在日後所有太空電影中,當然也出現在微信裡——連角度都一樣,電影裡看到的地球也是非洲為中心的。

《月球旅行記》電影裡看到的地球也是非洲為中心的

這鑄造了科幻片的鄉愁母題,在宇宙中我們眺望地球繼而注目人類起源的非洲,是尋找人本主義的象徵定位,因為宇宙中我們置身的是不可知規則的叢林,基本上是否定人類中心的而月球,作為地球在宇宙中唯一的伴侶,成為了我們窺探深淵時最後依靠的懸崖。

鄉愁亦導致對理想主義的懷疑。回到短片的第一部分,是一大群星相學家在爭吵,因為是默片,只能猜測大概是爭論月球到底能否抵達這個問題,最後他們分別選擇了去留——這種選擇困難,直到2014年的《星際穿越》依然是電影矛盾張力營造的要點。後者「地球派」與「星際派」的衝突,實際上也是五十年前登月現實所面對的質疑。去年的那部鮮為國人關注的「傳記片」《登月第一人》就還原了那一幕:

阿姆斯特朗的妻子面對「愛國主義」對人性的拒絕(太空人的妻子無法獲知他遭遇的危險)之際,說出了同一種徵服的激情在不同價值觀裡的反應:「你們這不過是一群男孩的遊戲而已!」(還涉及了對男權的調侃)。

更深的隔閡出現在關注地球的人和關注星空的人之間的衝突,電影提醒了我們六十年代除了是理想主義年代同時也是憤怒的年代

《登月第一人》劇照

它還原抗議NASA繼續爭取撥款探索月球的集會的鏡頭裡,一位黑人說唱詩人的Rap極具說服力:「白人上了月球,我家孩子看病沒錢,白人上了月球,我不知道下一頓吃啥……」接著是作家馮內果的出現,作品帶有大量科幻元素的他,也猛烈抨擊探月計劃是浪費納稅人錢財,這呈現了一個現實:太空探索從來不只是浪漫之舉,它總要被或左或右的引力所劫持。

有懷疑就會有陰謀論者,《月球旅行記》也已經埋下這個母題:騙局。

星相學家們在月球上睡了一覺,進入一個「夢中夢」亦幻似真的套盒式結構(一百年後我們熟悉的諾蘭《盜夢空間》玩得熟練),最後他們敗走月球部落,掉回地球,卻成了徵月英雄。地球人無視尾隨而來的月球人,趕緊樹立雕像狂歡慶祝。梅裡愛那個時代,人們就是如此單純相信電影是魔法而非視覺騙局的。

然而有了上述六十年代的左右翼政治角力,陰謀論就成為電影創作的絕佳藉口。我們都知道,現在依然有人相信1969年登月是美蘇太空競賽之中美國人「偷步」的行為,美國找了當時世界最擅於製造科幻場景的大導演庫布裡克——他剛剛拍完偉大的《2001太空漫遊》——偽造了一部關於登月的紀錄片。陰謀論者言之鑿鑿地指出登月者影像的高清、光影的戲劇性、旗幟的飄揚等等他們理解力當中「不可能」的事物,並指出這些影像與庫布裡克電影風格的相似之處。

《2001太空漫遊》

風格累人,庫布裡克被這樣誤會,只能怪他的《2001太空漫遊》拍得太好(關於這點請參看我在騰訊大家另一篇文章《從到天宮一號的哀榮》)。這部電影僭越了現實,甚至影響了太空總署等日後的部署

電影裡的轉折點也發生在月球,在月球背面的隕石坑基地,人類發現了那塊電影史上最無以名狀的道具:「黑板」,它象徵了宇宙文明對人類文明的啟迪、質疑還是挑釁?庫布裡克沒有回答,只是讓人類以月球為跳板前往木星尋找真相,結果演變成人與AI的悲劇。

《2001太空漫遊》

因為月球背面的不可知,隕石坑的深不可測,月球也更容易成為陰謀論電影、架空歷史電影大本營。近年值得一看的兩部科幻「B級片」《阿波羅18號》《鋼鐵蒼穹》就是拿這個做文章。《阿波羅18號》偽託一部神秘曝光的紀錄片,全部仿七十年代手動膠片攝影,局限在太空人視角,把外星生物的威脅拍得極其懸疑又感同身受,和另一部偽記錄片《歐羅巴報告》很相似。而最後美蘇政府聯手對月球上被「感染」的太空人見死不救,也稍稍諷刺了一下政治對科研的用完即棄。

說稍稍,是因為《鋼鐵蒼穹》的諷刺還要大得多,類似架空歷史平行世界的設置:假如納粹德國沒有毀滅,而是轉移到了月亮背面建立基地,時刻想著反攻地球,那會怎樣?

《鋼鐵蒼穹》

雖然這是一部搞笑片,但諷刺不只是關於歷史上的納粹,矛頭直指美國未來的某一個浮誇的美女總統(別說她影射川普哦)。後者為了連任,採用從月球來到地球的兩個納粹宣傳官員作為競選助手,結果她改頭換面讀出的那些希特勒/戈林風格的演講詞蠱惑了現代美國的選民。這才是這部披著蒸汽朋克科幻外衣的喜劇的批判現實主義目的。

《鋼鐵蒼穹》

以上,從月球出發,科幻電影走向經典與邪典。最後真正配得上兩者結合的奇葩之作,無疑是鄧肯·瓊斯的《月球》,這部深度燒腦作品,也是建基於陰謀論:受僱於月球開發公司的科研人員山姆,以為自己完成工作就可以回地球,結果在任期結束前遭遇事故,導致電腦啟動「另一個他」,他才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自己不過是無數個人造人奴隸中的一環。

《月球》

這部極其出人意表的電影裡,不止批判了資本主義把人異化為生產工具,更令人顫慄的是深入人造人的內心,讓他面對月球的無比孤寂的寒意——呼應的是地球人冷酷所為的寒意。人造人面對自己少得可憐的、純屬偽造的記憶,卻流下了真實的淚水——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山姆與製造/毀滅他的人類相比,誰更可稱之為人?尤其當山姆犧牲自己,送「另一個他」回地球揭露真相時。

《月球》

這讓我想起「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人所共知的阿姆斯特朗這句名言聽著輕巧,看了《登月第一人》才知道這小步與大步之間,有多麼沉重的距離。因為「人類」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掩蓋了概念下上萬上億不同的命運,不同的生與死。

死亡主題其實才是《登月第一人》的真正主題,太空徵途上每一個犧牲的人,也都是懷著雄心壯志活過的,但是他們的死亡有時輕率得荒唐。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阿波羅一號實驗艙中慘死的懷特他們,那隻飛入登月艙的蒼蠅,其實是太空人的不祥之兆,它被其中一個太空人隨手捏死,隨後,造物主也同樣地對待艙中的人類。

如此,登月成了一個陰慘的神話,是鬼魂的接力,第一人,其實是最後一人。

當年的大片《阿波羅13號》裡倖存的湯姆·漢斯,其實是另一個幽靈,就像《阿波羅18號》裡那三位被偽造死因的太空人一樣。

第一沒有意義,只有「人」有意義。無數個喪禮之後,阿姆斯特朗仍然不願意麻木,仍然會痛苦而無從排解,但只有忍耐忍耐再忍耐,電影在登月下來夫婦相會後結束,現實中這種對「人」情感沉重的肩負,還要折磨阿姆斯特朗夫婦很多年直到他們最終離婚。

地球與月球之間是始終有引力相牽,但也始終有斥力讓它們保持距離,未來也終會有一天會斷線的。科幻的啟示,始終不敵現實的警示。只是電影中唯一一處虛構的部分依然安慰了我:阿姆斯特朗往環形山裡放下紀念他女兒的一串手鍊。這和現實中他烙印在月球表面的第一個小心翼翼的腳印一樣,是屬於地球給月球的、人類給宇宙的第一個——信物。

相關焦點

  • 9部太空電影,讓我們一起登月再回顧
    在地球上,大約有5億人觀看了著陸的廣播,這一時刻在未來的幾年裡激發了電影和電視界幾十個虛構的故事和事實的再現。2019年,我們不禁又回想起這令人敬畏的時刻。為了紀念登月50周年,我們挑選了9部最好的太空人和科幻電影(排名沒有特別的順序)來慶祝人類邁出的這歷史性一大步。9.
  • 人類首次登月騙局是真的嗎?為什麼美國登月的轟動超過了首飛太空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人類的首次登月,1969年7月21日,美國的&34;11號載著三名太空人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的一步踏在了月球上。這件事情多年以來一直眾說紛紜,我們這期視頻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次登月對人類歷史發展來說到底有什麼重大意義呢?真的只是航天技術的進步那麼簡單嗎?
  • 人類真摯的情感,遠比繁星皓月璀璨動人——《登月第一人》
    再度攜手「高司令」瑞恩·高斯林,入圍威尼斯電影節,拿下好萊塢電影獎,爛番茄88%鮮度。即便遭到美國總統川普的抵制,也無法阻礙它成為明年奧斯卡的最大熱門之一。《登月第一人》在電影史上首次描寫登月者的尼爾·阿姆斯特朗的生平故事是1961 ~ 1969年。
  • 不思議迷宮:聊聊混沌深淵地圖原型——克蘇魯神話中的絕望恐懼
    《不思議迷宮》最近新推出了以克蘇魯神話主題的主題迷宮——混沌深淵。貌似最近好多遊戲都或多或少有克蘇魯神話的影子,但卻沒有明說,讓很多玩家對包括環境的塑造、與怪物造型都感覺似曾相識,但卻說不出所以然。今天本叔就來給大家聊聊這個克蘇魯神話。
  • 人類登月50周年,是什麼讓我們對本來遙不可及的月亮如此渴望呢?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詩人但丁在他的著作《神曲》中,選擇與貝雅特麗齊相會的地方正是月球,她用三行體詩向他講述著,就像人的身體與靈魂密切相關,月亮的光輝之明暗取決於組織它的精神所含有的歡樂之多少。有趣的是,不僅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裡有嫦娥奔月,在我心裡年,奧地利導演弗裡茨.朗在他的電影中將一位女性送上了月球,以至於電影的名字就叫作《月裡嫦娥》。
  • 香港太空館舉辦展覽回顧人類登月50年輝煌史 (1/5)
    香港太空館舉辦展覽回顧人類登月5) "← →"翻頁 7月3日,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登月五十年
  • 1969年人類首次登月的那三名太空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登上月球,是人類幾千年來追求不息的夢想,世界各民族為此創造了無數的登月神話故事,但是只有在1969年7月20日,美國三位太空人成功登陸月球,神話才照進現實。大家都知道,登月第一人是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說到登月第二人、第三人,知曉者可能就寥寥無幾了。當年美國人首次登月,一共有三名太空人達到月球,其中兩人出艙活動。第二位登月太空人叫奧爾德林,第三位是麥可·柯林斯。在冷戰時期,登月活動帶來的影響是巨大且持久的,三位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不但被視位是美國英雄,也是全人類的英雄。
  • 直視深淵的恐懼——不一樣的《克蘇魯神話》
    描寫一種遠古神祗,遠在人類文明誕生之前便寄居在地球上,由於不明的原因而陷入沉眠。因此,他們身體和文明都被封存在深海或是南極中,等待覆蘇的那一刻重新奴役地球生物。克蘇魯《克蘇魯神話》被譽為20世紀最具特色的恐怖小說,書中勾勒出的無以名狀的恐怖是小說最大的看點,對於細節的刻畫更是讓讀者身臨其境。
  • 在克蘇魯神話的宇宙裡,人類都是異鄉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從《魔獸世界》的大Boss克蘇恩,到《驚奇隊長》中戰鬥力爆表的噬元獸,從史蒂芬·金瀰漫著壓抑和無助的小說《迷霧》,到人類用科技和獻祭取悅「神靈」的《林中小屋》,「克蘇魯神話」影響西方恐怖想像已逾百年。
  • 回顧約翰甘迺迪的十年「登月夢」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pacex/回顧歷史,不得不說美國在航空航天領域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本期,我們就跟隨波士頓甘迺迪圖書館及博物館的線上展覽,一同回顧約翰甘迺迪總統執政時期,人類太空探索的輝煌歷史!
  • 人類的恐懼源於未知,克蘇魯的呼喚
    不知道大家聽說過克蘇魯神話嗎?這次我要給大家介紹的作品就是根據此神話改編的《克蘇魯的呼喚》。故事在講述玩家扮演私人偵探Pierce,因酗酒問題接不到案面臨要淪落街頭的困境。這時一位在波士頓頗有身份地位的老翁重金委託他調查他命喪火場的女兒,看似單純的一場意外卻疑點重重。
  • 為什麼現在的國家對登月不熱衷了?原因其實很現實
    月球,一直是地球的夥伴,也是人類的夥伴,月球對人類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在人類的歷史中,人們賦予了月球很多內涵,以及產生了很多關於月球的美好神話。人類也一直對月球充滿幻想,想知道月球是什麼?也想登上月球,但這個夢想直到人類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是運載火箭技術的成熟,有了探索太空的基礎,才被提上日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客觀上人類已經具備了探索太空的條件,加上人類對太空的好奇和對知識的渴求,主觀上,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競爭,因此人類的航天事業發展很快。
  • 電影解析︱《小丑回魂》:真正的恐懼,源自於內心
    大家好,我是小嘟,一個熱愛解讀和品評電影的見習影評人。今天我們來講一個一言不合就吃小孩的故事,《小丑回魂》。(本文涉及少量劇透)電影改編自著名恐怖大師史蒂芬金在1986年出版的經典小說《死光》,這個故事早在1990年就被搬上了熒幕。而27年後的2017年,拍攝過驚悚恐怖片《媽媽》的導演安德斯·穆斯切蒂對其進行了翻拍。
  • 早報超有料丨鄧超新作定檔 《特警新人類》原班人馬拍電影
    早報超有料丨鄧超新作定檔 《特警新人類》原班人馬拍電影 時間:2019.04.1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有料妹 分享到:
  • 關於月亮的故事:中秋節玉兔、恐怖的滿月、人類登月謎團
    對月亮的猜測和臆想,是古代人茶餘飯後的經典娛樂項目,凸顯了人類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月球上的兔子月亮上生活著神奇的兔子,這個傳說不僅流傳於中國,就連印度和美洲原住民也有類似的說法。不同神話傳說皆有關於月亮的共同描述,背後的原因恐怕並不簡單。當然,關於月亮兔子的傳說,最著名的還是中國的嫦娥與玉兔。
  • 《登月第一人》:成功的登月行動,失敗的登月電影
    歷史上,「阿波羅11號」是成功的,人類首次實現登月,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說出了名言——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 四十年前美國就拍了一部與「登月陰謀論」有關的電影
    1969年7月21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穩穩踩在了月球寧靜海表面,宣告人類第一次站在了地外天體之上。大約6億計觀眾在38萬公裡以外的地球上目睹了這一壯舉。 然而陰謀論者認為美國偽造了阿波羅登月計劃。所謂的登月,只不過是攝影棚裡的產物。 質疑最早來自距離首次登月7年後。
  • 阿波羅登月「神回顧」:歷史照片變影片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阿波羅登月
  • 人類登月50周年!人類在月球吃的第一餐,竟是聖餐!
    此時此刻,人類登月50周年!從亙古到永遠,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在這樣一個歷史時刻,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應該知曉,50年前人類首次登月時,人類在月球上吃的第一餐,是記念主的聖餐!但是,當人類登上月球,在月球上吃聖餐,這樣的消息通過電影的方式,傳遞到多個國家和地區時,我們依然為此感恩!祂創造宇宙萬物,祂掌管日月星辰,祂配得紀念讚美!
  • 八十年代恐怖電影秀丨恐怖操盤手
    原創 東四環作家協會 看電影雜誌讓人發笑是充滿挑戰的,讓人哭泣則是崇高的,那麼讓人感到恐懼呢?其實恐怖電影的衡量標準很簡單,一橫一豎,嚇到你的便是話事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些恐怖大師們是純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