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嫦娥奔月」的神話流傳以來,對月亮的嚮往和憧憬就成了古今中外人們遙不可及的夢想了。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個。」—《月下獨酌》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關山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生查子.元夕》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隨手翻了一下古詩詞集,關於月亮的詩句數不勝數,在古人的心目中月亮代表著思念、代表著希望也代表著純淨。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跟月亮有關的詩句都是唯美的、脫俗的,甚至跟月亮有關的愛情故事也是悽美動人的。
一直以為關於月亮的浪漫和神秘只有古人熱衷追尋,但近年頻頻看到科研人員不斷發布月球的信息和登月的計劃,去年更是距離1969年阿波羅10號成功登上月球已經50周年的紀念日。
前人常說,「鏡花水月」,仿佛追求月亮就是追求虛無縹緲的東西,但自從人類成功登月以後,月球變得沒有那麼神秘遙不可及了。
義大利「安徒生獎」教育類圖書獎、最佳插畫作者獎獲得者安德列.瓦倫特攜手義大利太空人天體物理學家、科學普及者、作家翁貝託.圭多尼共同譜寫了一本既有詩意又結合登月現實的科普類讀物《我要月亮》。
這本《我要月亮》雖然是科普讀物,但內涵知識豐富,細讀不僅能品味跟月亮有關的故事、還能探尋人類「追月」的歷史,甚至連月球有什麼未知的物種都有涉及,現在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來一趟現代文明的追月之旅吧。
01| 月亮從來都是文人激發靈感之物
「外表始終平靜如一的月亮是歷代詩人和思想家們的靈感源泉。」—《我要月亮》
文初我隨手就找出了那麼多我國古代著名詩人詠頌月亮的優美詩詞,其實在國外,詩人、文學家也有很多以月亮為主題的作品。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詩人但丁在他的著作《神曲》中,選擇與貝雅特麗齊相會的地方正是月球,她用三行體詩向他講述著,就像人的身體與靈魂密切相關,月亮的光輝之明暗取決於組織它的精神所含有的歡樂之多少。
在17世紀時,法國人西哈諾.德.貝.熱拉克寫下了月亮世界和太陽世界神奇旅行的美妙故事,故事中他嘗試著用一些妙趣橫生但略顯古怪的理論解釋了我們世界的一些物理現象。
一個世紀後,有一位來自德國的閔希豪生男爵卡爾.弗裡德裡希.希羅尼穆斯恣意想像和講述了月球冒險之旅。後來,文學史上誕生了分別以西哈諾和男爵為主角的著名冒險小說。
有趣的是,不僅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裡有嫦娥奔月,在我心裡年,奧地利導演弗裡茨.朗在他的電影中將一位女性送上了月球,以至於電影的名字就叫作《月裡嫦娥》。
《我要月亮》書中作者也提到,以月球為主題的電影數不勝數,夠寫整整一本書了,而且未來或許還會有更多的作品面世,當然人們的夢想還是有朝一日能實現1964年的《最先登上月球的人》那一部電影中能實現的徵服月球吧。
02| 追星逐月成為科研人員奮鬥一生的事業
在19世紀中期,美國一直以科技大國自居,可以與之抗衡的是美國人一直沒有放在眼裡的前蘇聯。
1957年10月,蘇聯人發射了進入太空的第一顆人造物體:斯普特尼克1號。一個月之後,他們用斯普特尼克2號發射了第一隻動物:小狗萊卡。1961年春天,蘇聯人將第一名人類送入環地軌道: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盤的太空人尤裡.加加林。
當時這樣的局面給美國人狠狠地打臉了,美國時任總統約翰. 甘迺迪試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相形見絀的局面,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人艾倫.謝潑德完成亞軌道飛行的幾天後,他宣布美國人將在10年內登月。
雖然總統甘迺迪是雄心勃勃,並且把旨在將人類帶到月球並返回地球的太空計劃稱為阿波羅。但美國人的登月之路並沒有很順利。
1967年1月,第一次任務中,因為阿波羅1號指令艙著火了,導致格裡森、懷特和查菲三名太空人喪生。
及後,阿波羅2號和阿波羅3號任務從未執行過,456號是無人任務,用於測試飛行中的土星5號、指令一服務艙的再入系統以及登月艙。
阿波羅7號執行了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一次載人飛行,太空人施艾拉、埃斯利和康尼翰在太空中停留了11天,但沒有離開環地軌道。
直至1969年5月19日發射的阿波羅10號任務是對登月的完整演習,但沒有登月,就和劇院裡的排練一樣。太空人首先做環地飛行,然後朝月球方向前進,兩艙隨後分離,其中一名太空人留在環月軌道上,他的兩個同伴下降到了距離月球不到20千米的地方。
當時計劃的所有步驟都成功演習了,儘管存在一些問題,但並沒有造成任何實質的不便。美國人徵服月球的一切準備已就緒。
到了同年的7月20號,阿波羅11號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甘迺迪航天中心的39號平臺上發射,由土星5號火箭運載。在登月行動四天後,在靜海中著陸。第二天的2點56分,阿姆斯特朗邁出了在月球上的第一步。
在月球上停留的時間將近22小時,兩名太空人在艙外時間是兩個半小時。飛船在7月24日下午以墜入太平洋的方式返回了地球,完成了超過8天的任務。
《我要月亮》書中還提到,後來阿波羅計劃還嘗試了很多在月球上進行各種活動,在第一批太空人登月50年後,人類要重返月球,而且還想在月球附近建立一個服務站。
很久以前我們已經聽說,科學家希望開拓地球以外的空間讓人類生活,雖然聽起來也是超乎現實,但是太空人在月球實現了自由活動以後,讓人類對探尋未知的空間更加充滿了欲望和信心。
03| 月球上的物種有趣,未來可期
關於月球的神秘、浪漫我們從古人的詩詞、藝術作品已經心領神會。經過對人類登月過程的回顧,又讓我們覺得月球其實並沒有那麼遙不可及。
在《我的月亮》書中,作者甚至還提到,「未來,月球可能會被看作地球的第八大洲,且我們有望開發其自然資源。事實上,我們已知,經歷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後的數億年時間裡,月球已經沉積了大量的礦物質。」
我們看紀錄片和科普類的節目時,經常聽到會提及現時地球上的礦物資源已經被過度開發挖掘,未來地球可用的能源會越來越少。
難怪科學家已經把開採礦物資源的目標伸展到小行星甚至月球上了。
據科學家研究發現,月球含有大量的稀土礦,這些是地球上相對稀缺的元素。但卻是電子設備中必不可缺的資源。
而且地球上大部分已知稀土礦資源都位於我國,所以獲得月球資源對其他國家來說至關重要。
據月球勘測軌道器2012年調查顯示,月球極地地區存在水冰。在地表下方似乎有厚達數百米的巨大水冰層,佔據環形山的整個內部區域。
這可能會成為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源,一個可以讓人類隊伍在月球上紮根的寶貴資源。
結語: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無可否認,現實裡月亮依然讓我們普通人遙不可及,但這並不能阻止我們對月球的嚮往及探秘。
《我要月亮》讓我們充實了對月亮的科普認知。只要心中有月亮,看什麼都可以是那麼的簡潔美好。
參考書目:《我要月亮》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