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31日 17:53:32 | 作者:立秋 | 來源:荔枝網 | 點擊:正在獲取...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5b0fc53ff3ca6264ac2a3df4 14426038 2018-05-31 17:53:32 /a/20180531/5b0fc53ff3ca6264ac2a3df4.shtml
連日來陰雨綿綿,而黃梅季節也即將到來,正是各種蟲子猖獗活動之時,小蟲頻繁的傷人,讓寶媽們每天都過得惴惴不安,但是對付它難道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蜱蟲」究竟是何方神聖?
蜱蟲又叫壁蝨、草爬子、草別子、狗豆子,它其實是蜘蛛的親戚,它身體扁平,是一種寄生於多種宿主的吸血類小蟲,在不吸血時比芝麻略大,一旦叮人吸血,蟲體膨脹可變為原來的數倍到數十倍大小。大多數的蜱蟲喜歡在春、夏、秋季活動,隨著氣溫升高,開始進入活躍期,尤其是每年的4~6月達到峰值。
野外髒亂潮溼的環境是蜱蟲最願意棲息的地方,尤其是草地、農田和樹林之間,此外,家畜的圈舍、野生動物的洞穴和鳥巢等都是滋生蜱蟲的溫床,同時蜱蟲還願意寄居動物身上,如牛、羊、老鼠等。
被蜱蟲叮咬後,開始時不會有疼痛的感覺,在叮咬後的24~48小時,局部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症反應,比如紅斑,中央有一蟲咬的瘀點或瘀斑,瘀點周圍甚至出現明顯的水腫性紅斑或丘疹、水皰,時間稍久可出現堅硬的結痂,被抓破後形成潰瘍,結痂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不愈。
有些寶寶被蜱蟲吸血之後的1~2天會出現畏寒、發熱、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全身症狀,這就是「蜱咬熱」。
蜱蟲和蚊子、蒼蠅一樣,都是傳播媒介的一種,本身並不是病原體,但如果它咬了有病的動物,便會把病原體(病毒、細菌、寄生蟲)傳播給寶寶,使寶寶患病。
如果叮咬後不科學的處理方式,就會使得蜱蟲的殺傷力大大增強。
蜱蟲喜歡叮咬頭皮、脖子、腋下和臍窩等人體比較鬆軟、不易被搔撓的部位,而寶寶的皮膚都比較嫩,所有更容易被咬,一旦叮咬寶寶之後,為了吸血,它會拼命的把自己的頭往裡鑽,埋進皮肉裡,不會輕易鬆口,所以當發現停留在皮膚表面的蜱蟲時,切勿用手直接拍打或用力撕拉、拉拽,這樣會是蜱蟲的頭部折斷,留在傷口處產生繼發性損傷。此外,還會刺激蜱蟲分泌更多攜帶病原體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通常建議用尖頭鑷子夾住蜱蟲口器部位,垂直向上拔出。緊接著要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一旦出現蜱蟲的口器斷在皮內、全身中毒症狀,蜱麻痺或蜱咬熱要及時送到醫院進行處理。
儘量給寶寶戴帽子、穿長衣長褲,在顏色和材質方面,選擇淺色的針織衣物,因為光滑的表面不易使蜱蟲黏附,也便於查找是否有蜱蟲爬在衣服上;同時,把褲腿紮緊,或者將其塞進襪子、鞋子裡,千萬不要給寶寶穿涼鞋。
為防止寶寶被蜱蟲叮咬,裸露的皮膚可塗抹驅避劑,如避蚊胺(DEET,只適合2歲以上年齡段的寶寶使用),可維持數小時有效。
當從可能有蜱蟲出沒的地方回家後,要給寶寶換掉所有的衣服並立即洗澡,尤其要查看寶寶的頭皮、耳後、脖頸、腋下等是否有蜱蟲,一旦發現,及時清除,做好消毒工作,防止感染。
除了蜱蟲,夏季還有不少其他常見的蚊蟲,如最近接診量上升的蜈蚣咬傷。當受到這些蚊蟲傷害時,寶媽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呢?不妨參考看看這份「防毒記」:
蜈蚣
蜈蚣居五毒之首,一旦被其叮咬後會引起皮膚損傷和全身中毒症狀,尤其是其毒液中含有類似蜂毒的組胺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嚴重時會讓寶寶出現頭暈、心慌、胸悶等症狀,乃至出現過敏性休克,危急寶寶生命。
○ 常用應對方法參考
一旦被咬傷,可立即用5~10%的小蘇打水或肥皂水、石灰水衝洗,千萬不要用碘酒,之後再塗上較濃的鹼水或3%的氨水,同時立即到醫院就診,根據驗血結果,再結合症狀評估病情。
蜜蜂螫人是靠尾刺把毒液注入人體,如果寶寶被螫傷後局部會紅腫得很厲害,中央常有一個由毒刺刺入而形成的針尖大暗紅色出血點,會讓寶寶有燒灼痛和刺癢。
○ 常用應對方法參考
用鑷子、針尖挑出尾刺,一定不要擠壓傷口,然後用弱鹼性溶液,如肥皂水、小蘇打水、或淡氨水等清洗傷口,部塗解毒搽劑或糖皮質激素外用。
刺毛蟲
每年6~9月份是刺毛蟲的盛發期,刺毛蟲爬到寶寶皮膚上,會將其毒汁滲入皮膚,引起大量黃豆大紅色疹子,疹子中間有針頭大水皰,讓寶寶瘙癢、刺痛、灼熱感。
○ 常用應對方法參考
用橡皮膏連續多粘幾次,將毒毛拔盡,再用稀釋的鹼水或小蘇打水衝洗,塗些唾液或風油精。
(編輯: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