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見恆星在超大質量黑洞邊徘徊,如愛因斯坦所料花式走位

2020-12-05 澎湃新聞

如果一顆恆星在超大質量黑洞的邊緣「瘋狂試探」,它的走位是什麼樣?經典的牛頓引力理論認為是橢圓形,而愛因斯坦在百年前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則預測是複雜的玫瑰花形。

4月16日,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宣布經過27年的努力,人類終於通過甚大望遠鏡(VLT)描繪出了這樣一顆繞著我們的銀河系中心黑洞運動的恆星。它的軌跡顯示,愛因斯坦又一次對了。

史瓦西進動藝術示意圖

事實上,我們印象中天體閉合的橢圓軌道只是一種簡單的近似結果。廣義相對論考慮到了許多複雜的因素,認為天體走完一圈橢圓之後,下一圈橢圓會出現輕微的偏差,每一圈橢圓猶如一片花瓣,最後旋接成一朵「玫瑰花」。

這個現象被稱作「史瓦西進動」,以行星繞恆星為例,就是恆星軌道從最靠近恆星的「近日點」出發,繞完一圈不會回到原來的位置,而是不斷發生有規律的旋進。

對於我們的地球而言,這種進動造成的偏差幾可忽略不計,但對於更靠近太陽的水星而言,就明顯得多。早在1859年,法國天文學家勒維耶就發現水星的軌道近日點在變化,即使考慮到歲差以及地球、金星等鄰近天體造成的影響,與牛頓引力理論的偏差也達到了約每世紀偏43角秒。科學家們一度懷疑,在水星軌道之內還有顆更靠近太陽的「火神星」。

「火神星」當然並不存在,真正的偏差在於人類對引力的認知。當引力場強到一定程度,牛頓經典理論就不再適用,必須請出更高級的學問。水星的「迷之走位」後來成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最早一個證據。

那麼,如果是一顆恆星繞著黑洞旋轉,在極端引力場裡能否也開出一朵玫瑰花?

距離太陽26000光年之遙的銀河系中心,就蟄伏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附近盤旋著密密麻麻的星團,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天然的極端物理現象實驗室。

銀河系中心黑洞周圍的恆星軌道

其中,有一顆記作S2的恆星最為大膽,距離黑洞只有200億公裡(約120倍日地距離),每隔16年就完成一周公轉。當它在最近點飛掠過黑洞時,速度可達到將近3%光速。

位於德國加興的馬克斯普朗克外星物理學研究所(MPE)的一個研究團隊,利用智利阿塔卡瑪沙漠裡的甚大望遠鏡持續追蹤它27年,

為了描繪S2的複雜軌道運動,他們總共進行了330多次觀測,標記了海量位置和速度數據。恆星繞黑洞的「史瓦西進動」終於獲得確鑿的驗證。

MPE所長根則爾(Reinhard Genzel)同時表示,這項突破性發現也坐實了人馬座A*的性質:它是個約為400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

此外,關於銀河系中心的其他一些迷霧,如暗物質的比重、是否存在其他小型黑洞,相關觀測結果也給出了新的限制。

神秘的銀心

S2並非最靠近人馬座A*的恆星。如果更高級的39米口徑「極大望遠鏡」建成,科學家們相信能找到隱藏在黑洞更近處的恆星,藉助它們更深刻地感受人馬座A*的自旋和質量,定義其周圍的時間和空間。這又上升到了更深層面的廣義相對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發現恆星在超大質量黑洞周圍「舞動」!這花式走位正如...
    1916 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預言圍繞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運行的恆星的運轉軌跡就像玫瑰花結一樣。是不是想起了童年玩過的萬花尺?約 30 年前,天文學家開始對一顆繞銀河系中心黑洞人馬座 A * 軌道運行的恆星 S2 進行持續的觀測工作。
  • 愛因斯坦又對了!恆星在繞著超大質量黑洞「畫花瓣」
    4 月 16 日,國外媒體曝出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望遠鏡(VLT)觀測到一顆恆星在銀河系中心,環繞著超大質量的黑洞運轉著。這一發現驗證了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中所預測的結果。這一期待已久的結果是在天文學家近 30 年的追蹤觀測之下,依靠近年來發展得越來越精確的科學觀測手段才最終得以實現。
  • 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恆星舞動:再次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
    一顆恆星被發現在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跳舞,它的軌道被發現形狀不像橢圓,而是像一個玫瑰花結,正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預測的那樣。S2星每16年繞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運行一周,距離太陽26,000光年。
  • 在銀河系中心超大黑洞周圍「跳舞」的恆星驗證了愛因斯坦的理論
    人馬座A*,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距離太陽2.6萬光年,很有可能是離我們最近的超大質量黑洞的所在。它巨大的引力俘獲恆星,讓它們在其周圍的軌道上旋轉。幾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觀察這個區域內的一顆特定恆星,而新的研究再次驗證了愛因斯坦對引力的理論。
  • 科學家發現,在超大質量黑洞的周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依舊適用
    圖解: 藝術家對恆星S0-2的描述是來自於它經過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當恆星靠近超大質量黑洞時,它會經歷由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引力紅移。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重力是由質量扭曲了空間和時間引起的。
  • 超大質量黑洞與周圍恆星上演「玫瑰舞」
    來源:經濟日報據美國太空網16日報導,歐洲科學家歷經近30年研究,首次發現圍繞銀河系中央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旋轉恆星的行進軌跡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精準吻合,再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根澤爾補充說:「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首次在繞著人馬座A*旋轉的恆星上看到同樣的效應,這項觀察性突破也進一步強化了人馬座A*是太陽質量400萬倍超大質量黑洞的證據。」該研究小組使用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來追蹤一顆名為S2的恆星,該恆星繞人馬座A*旋轉,後者距地球約2.6萬光年。
  • 超大質量恆星被黑洞吞噬,撕裂成了細長的麵條
    一個黑洞享用了一頓義大利麵條晚餐,天文學家能夠在2.35億光年遠的Eridanus星座的螺旋星系中見證這一事件。天文學家在智利歐洲南方天文臺用望遠鏡觀測到一顆恆星發出的光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吞噬並撕裂。儘管聽起來似乎遙不可及,但該事件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所見過的最接近的爆發性死亡。
  • 一顆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撕裂併吞噬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2日消息,天文學家通過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觀測到,在2.15億光年外的波江座螺旋星系中,一顆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撕裂併吞噬。這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看到的距離最近的恆星「臨終」燃燒過程。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12日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而超大質量黑洞(又稱巨型黑洞)是宇宙中質量和體積最大的單一天體類型,比如在我們銀河系中心位置,就有一個相當於太陽的431萬倍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而在銀河系的鄰居仙女座星系的中心,有一顆大約1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去年公布的首張黑洞照片的m87中心黑洞,質量更是達到了太陽的56億倍,不過它還並不是最大質量的黑洞,已知質量最大的黑洞為Ton618,相當於太陽質量的660億倍。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而超大質量黑洞(又稱巨型黑洞)是宇宙中質量和體積最大的單一天體類型,比如在我們銀河系中心位置,就有一個相當於太陽的431萬倍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而在銀河系的鄰居仙女座星系的中心,有一顆大約1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去年公布的首張黑洞照片的m87中心黑洞,質量更是達到了太陽的56億倍,不過它還並不是最大質量的黑洞,已知質量最大的黑洞為Ton618,相當於太陽質量的660億倍。
  • 與相對論契合:科學家首次觀察到一顆圍繞超大質量黑洞「跳舞」恆星
    天文學家使用超大望遠鏡,首次觀測到一顆圍繞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跳舞」的恆星。這個發現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契合。歐洲學術期刊《天文與天體物理學》雜誌4月16日發表了這份科學報告。據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通過電子郵件的文告說,這項觀測是通過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望遠鏡(VLT)重力儀器進行的。參加這個項目的科學家主要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巴黎天文臺,巴黎文理研究大學,格勒諾布-阿爾卑斯大學。
  • 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
    據新華社合肥11月29日電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據介紹,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在每個星系中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1次,概率為十萬分之一。
  • 超大質量黑洞的「嘔吐物」中竟有恆星誕生?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的觀測把這些超大質量黑洞描繪成一群會「隨地亂吐」(噴射物質)的黑幫「頭頭」,正如同他們的「小弟」(小型黑洞)所做的一樣。但這一系列的混亂過後可能會導致新的恆星的誕生。
  • 恆星圍繞銀河系裡的黑洞運動,再次證明了愛因斯坦是正確的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剛剛通過了一場黑洞測試。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在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 *軌道上,一顆恆星的運動與廣義相對論的預測完全吻合。「這一觀測上的突破加強了人馬座A*一定是一個質量是太陽400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的證據。上面圖片:歐洲南部天文臺在智利的超大型望遠鏡進行的觀測首次揭示出,繞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運動的一顆恆星正像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那樣運動。它的軌道形狀像玫瑰花結,而不是牛頓萬有引力理論所預言的橢圓。
  • 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產生的?
    最大的恆星壽命很短,很快就會演化成恆星黑洞,其質量相當於幾十個太陽;它們很小,但在這些星系中形成了許多,環繞這些黑洞的稠密氣體具有非常強大的動摩擦效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導致它們迅速遷移到星系中心。大多數到達中心區域的黑洞會合併,產生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
  • 近日,首次觀測到一顆恆星環繞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運行。
    外媒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一款位於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全能望遠鏡)首次觀測到一顆恆星環繞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運行,運行軌跡猶如舞動的「玫瑰花結」,而這也正好符合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結果。
  • 16億倍太陽質量,距離130億光年,科學家發現最遙遠超大質量黑洞
    而它的發現,可能會對人類對黑洞和星系形成的理論提出挑戰,或許也會改變人類早期宇宙的認識。研究人員先是通過望遠鏡發現了類星體「J0313-1806」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噴射出高熱量的放射性氣流,以光速的20%向地球吹來的證據。然後使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對其進行詳細研究。
  • 16億倍太陽質量,距離130億光年,科學家發現最遙遠超大質量黑洞!
    而它的發現,可能會對人類對黑洞和星系形成的理論提出挑戰,或許也會改變人類早期宇宙的認識。 觀測結果表明,「J0313-1806」是迄今人類觀測到最遙遠的類星體,比過去認為最遠的「J1342+0928」還要遠2000萬光年。此前「J1342+0928」確認為大約誕生在宇宙大爆炸後的6.9億年,其中伴有的超大質量黑洞是8億個太陽質量。但是「J0313-1806」刷新了這個記錄,其伴有超大質量黑洞達到16億個太陽質量。
  • 看,這個超大質量黑洞打了個大噴嚏!
    在前幾天的一篇文章中,智子一號向大家介紹了NASA公布的一項新發現——通過分析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天文學家發現早期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爆發的超強噴流如海嘯般席捲星際空間,對宿主星系造成嚴重破壞,抑制恆星形成。
  •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但是,黑洞也有不同的類型,比如,由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的已知最大恆星質量黑洞LB-1,便是一種不同於中等質量恆星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的恆星質量黑洞。而在所有大型星系中心,都普遍存在的超大質量黑洞,其平均密度則要比其他類型黑洞低得多,甚至可以低於我們地球上的空氣密度。原因並不複雜,一個黑洞的施瓦西半徑值和自身的質量成正比,但它的密度卻跟自身的體積成反比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