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產生的?

2020-12-01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根據經典理論,超大質量黑洞並沒有足夠時間在年輕的宇宙中發展。然而,觀測結果表明它們在大爆炸後8億年時就已經存在。SISSA的一項新研究對這個有趣的問題提出了新的解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超大質量黑洞的規模是太陽的數十億倍,而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超大質量黑洞在宇宙「僅僅」8億年時就已經存在,而宇宙的年齡已經140億年,這怎麼可能呢?在天體物理學家看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形成這些宇宙「怪物」確實是傷腦筋的難題。毫無疑問,我們當前對這些天體的了解還十分有限。

一篇新論文為這一棘手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這項研究利用一個初始模型,提出了在超大質量黑洞發展的初始階段存在一個非常快的形成過程,此前科學家認為這一過程相對較慢。因此,研究結果就從數學上證明了超大質量黑洞在年輕宇宙中存在的可能性,調和了其發展所需的時間和宇宙年齡的限制。或許在不遠的未來,該理論可以通過愛因斯坦望遠鏡(Einstein Telescope,簡稱ET)和雷射幹涉空間天線(LISA)等引力波探測器的觀測得到證實,在某些基本方面也可以由目前的「先進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室女座幹涉儀」(Advanced LIGO/Virgo)系統進行驗證。

在星系中心成長的宇宙怪物

研究人員的分析開始於一個廣為人知的觀測證據:超大質量黑洞的成長發生在星系的中心區域。在今天橢圓星系的前身內部,有著非常高的氣體含量,恆星的形成非常劇烈。最大的恆星壽命很短,很快就會演化成恆星黑洞,其質量相當於幾十個太陽;它們很小,但在這些星系中形成了許多,環繞這些黑洞的稠密氣體具有非常強大的動摩擦效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導致它們迅速遷移到星系中心。大多數到達中心區域的黑洞會合併,產生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

根據經典理論,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成長於星系中心,它不斷捕獲周圍物質,主要是氣體,使其不斷「增長」,最後以與質量成比例的節奏將其吞噬。因此,在發展的最初階段,當黑洞的質量較小時,它的增長是非常緩慢的。根據計算,要達到已觀測到的太陽質量的數十億倍,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比年輕宇宙本身的年齡還要大。然而,這項新研究的結果表明,超大質量黑洞的成長過程可能會比之前認為的快得多。

黑洞的瘋狂「衝刺」

值計算表明,恆星黑洞的動態遷移和融合過程可以使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在5000萬至1億年內達到太陽質量的1萬至10萬倍,從這點出發,中央黑洞的成長將按照標準理論設想的那樣直接吸積氣體,從而變得非常快速,因為其成功吸引並吸收的氣體數量將會非常巨大,並在所提出的過程中佔據支配地位。然而,正如我們的機制所設想的那樣,正是從這樣一顆巨大的「種子」開始,加速了超大質量黑洞的成長,並使其在年輕的宇宙中得以形成。簡而言之,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說,在大爆炸後8億年時,超大質量黑洞可能已經遍布宇宙。

觀測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

這篇論文除了說明模型並證明其有效性,還提出了一種測試的方法。研究人員解釋道:「無數恆星黑洞與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種子之間的融合會產生引力波,我們期望利用當前和未來的探測器對其進行觀測和了解。」研究人員尤其關注星系中心的黑洞種子還很小的時候,即超大質量黑洞在初始階段發出的引力波。當前的探測器如先進LIGO/Virgo系統或許將識別這些引力波,並由未來的愛因斯坦望遠鏡進行完全描述。未來的LISA探測器將於2034年前後發射到太空,這將有助於研究超大質量黑洞的後續發展階段,通過這些觀測,「我們提出的過程可以在不同的階段,以一種互補的方式,被未來的引力波探測器驗證。」

這項研究展示了研究人員如何一步步接近引力波和多信使天文學的新前沿。特別是主要目標將是開發理論模型,就像在這個案例中設計的那樣,利用來自當前和未來引力波實驗的信息,有望為天體物理學、宇宙學和基礎物理學中尚未解決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任天)

相關焦點

  • 大爆炸後不久,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並釋放出強大的噴流的?
    根據國際高等研究學院(SISSA)和來自日本和臺灣的天文學家團隊最近的研究,提供了關於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在大爆炸後8億年開始形成,以及在不到20億年後開始形成相對論噴流的新見解。該案例表明宇宙中巨大物體的形成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天文學家已經知道超大質量黑洞已有半個多世紀了。
  • 宇宙大爆炸後第一個超大型黑洞是如何迅速形成的?
    想像一下宇宙處於嬰兒期。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時空起源於宇宙大爆炸。宇宙從那個又熱又密的開始膨脹和冷卻,但過了一段時間恆星和星系才開始點綴天空。直到大爆炸後38萬年,原子才聚集在一起,並以氫氣為主充滿宇宙。當宇宙只有幾億歲的時候,這些氣體聚合成最早的恆星,形成星系團聚集成星系,其中最古老的出現在宇宙誕生後4億年。
  • 超大質量黑洞:宇宙的締造者?
    如果沒有超大質量黑洞產生的噴流催生出銀河系,也許人類就不會出現在這個宇宙中。不過天文學家們並不打算就此重寫宇宙的歷史。他們關注的是超大質量黑洞和星系之間的聯繫,這也是縈繞在星系形成上的一個關鍵問題。20世紀60年代中,當類星體首次被發現時,這個問題第一次浮出了水面。類星體都是非常明亮、緻密的天體,可以釋放出超過銀河系100倍的輻射。
  • 超大質量黑洞合併,將成為整個宇宙歷史上僅次於大爆炸的活躍事件
    產生此現象所需的能量總量約 5×10^54 J:比大爆炸以來看到的任何事件都要多的能量。但是,宇宙中確實存在另一類事件,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輸出更多的能量:兩個超大質量黑洞的合併。雖然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件,但這只是時間和技術的問題。一旦超大質量黑洞合併,舊的記錄將被被徹底打破。圖註:該模擬顯示了在現實的富含氣體的環境中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合併而成的兩個靜止圖像。
  • 要了解超大質量黑洞如何誕生?先找到最小的超大質量黑洞研究吧
    我們對超大質量黑洞似乎耳熟能詳,但它們的形成機制至今仍是宇宙學一大謎團。天文學家最近鎖定一個距離地球約 1,100 萬光年的模糊星系,其中心超大質量黑洞與同類一比相對青澀,或許有機會幫助天文學家解開超大質量黑洞的原貌。
  • 天文學家發現早期宇宙直接形成超大質量黑洞的證據
    天體物理學家一直認為超大質量黑洞也以這種方式誕生,誕生後不斷吸食周圍的物質,身軀越來越大。問題是,這一過程需要很長時間。半人馬座A,內部潛伏著一個特大質量黑洞在茫茫宇宙,科學家觀測到一些非常古老的超大質量黑洞。
  • 發現最遙遠的類星體與最古老超大質量黑洞,形成於大爆炸後6.7億年
    宇宙從誕生到發出第一束光歷經了數百萬年時間,接著恆星開始形成、聚集成星系,然後星系氣體與塵埃圍繞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旋轉,形成整個宇宙中最明亮的物體:類星體。最近,天文學家再觀測到當今距離最遙遠的類星體與最古老的黑洞,形成於大爆炸後僅6.7億年,打破了3年前的最遠類星體記錄。
  • 發現最小超大質量黑洞,還不到太陽質量的100萬倍!
    來自卡迪夫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表示,使用一項新技術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放大黑洞這些神秘的宇宙物體,更接近了解超大質量黑洞(SMBH)是如何誕生的。科學家們不確定超大質量黑洞是在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的極端條件下形成(這個過程被稱為「直接坍塌」),還是在更晚的時候,從大質量恆星死亡所產生的「種子」黑洞中生長出來的。
  •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和類星體
    天文學家在一個遙遠的發光類星體的中心發現了一個特大質量的黑洞,或許有助於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古老的黑洞是如何形成的。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顆距地球130.3億光年的類星體。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距離地球最遠的類星體,形成於宇宙大爆炸後的6.7億年後。
  • 宇宙大爆炸後,最初期形成的黑洞還是恆星?
    大爆炸後3億年,宇宙在「黑暗時代」裡形成了第一代恆星、星系、黑洞。計算機模擬可以向我們展示宇宙在這一時期中充滿疑問和遐想的波瀾壯闊的過程。我們的宇宙始於130多億年前的「大爆炸」。大爆炸之後的數億年裡,恆星、星系等發光的天體尚不存在,這個時期被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
  • 在時間之初,宇宙間可能充滿了超大質量的黑洞
    簡介:貝拉迪塔和她的合著者通過發現blazars證實了宇宙生命的前10億年裡,存在著大量發射強大相對論噴流的超大質量黑洞。宇宙大爆炸9億年後,它出現了。天文學家在地球捕獲到了該古老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發射的一束相當明亮的噴流,這噴流看起來像為黑洞穿上了一件閃亮的外衣。(圖片:NRAO)大爆炸後9億年,在宇宙最早的星系時代,已經有一個相當於10億倍太陽大小的黑洞。
  • 科學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約為太陽120億倍
    藝術家的構想圖展示了形成宇宙的大爆炸。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它比太陽大120億倍,光度是太陽光度的430萬億倍,是「遙遠宇宙最亮燈塔」的動力來源。這個非凡天體位於一個類星體的中心。它是一個擁有強大能量的銀河輻射源,其能量輸出是太陽的1000萬億倍。從1963年發現以來,類星體的性質就一直是個謎團。
  • 上千億個太陽般大小的超大黑洞!可能隱藏著宇宙的天大秘密
    科學家希望,通過研究它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甚至可能新的物理學,譬如這個可觀察到的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可能是暗物質的來源,從而可以更好地了解暗物質是什麼以及它是如何產生的。現在,一組科學家建議:這樣的龐然大物就潛伏在銀河系中心,它可能達到了「驚人的超大」尺寸。加拿大黑洞觀測天體物理學研究主席、蒙特婁大學的朱莉·拉蘭多(Julie Larrondo)表示:質量越高其力量越大,「它們就像是迷你型的、銀河系尺寸的大爆炸」。
  • 超大質量黑洞:星系的締造者?
    星系的存在會影響宇宙的演化,這就把超大質量黑洞置於了整個過程的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驅動著類星體,它們會產生以極高的速度運動的物質噴流,正是這些噴流觸發了星系的形成。如果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它就將會顛覆已有的星系形成理論。它也會驚人地對改變我們自己的起源。如果沒有超大質量黑洞產生的噴流催生出銀河系,也許人類就不會出現在這個宇宙中。
  • 超大質量黑洞增長速度的剋星:吸積盤
    研究人員稱,宇宙形成之初,黑洞的增長速度令人難以置信。這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在宇宙早期就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
  • 發現一顆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
    超大質量黑洞。例如,我們所棲息的銀河系就是這樣,在其中心的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400萬倍。關於黑洞,一直有著種種困擾我們的未知謎題,其中一個便是:這些超大質量黑洞究竟是如何形成、以及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達到如此巨大的質量的?現在,天文學家在早期宇宙中,發現了一個迄今為止已知的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出現使我們更加的困惑。
  • 專家發現大爆炸後10億年內形成的超大黑洞,竟藏著6個完整星系
    6個完整星系被發現被困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中,這個黑洞在大爆炸後不到10億年內就形成了,這揭示了宇宙中一些最大的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在科學家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歐洲南方天文臺詳細介紹了一個真正巨大的超大質量黑洞的發現,這個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億倍,以及介紹了它是如何捕捉到行星和恆星的整個星系的。這個超大質量黑洞及其周圍的盤狀物質統稱為類星體SDSS J103027.09+052455.0。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黑洞已經被認為是宇宙中一種普遍存在的天體。而超大質量黑洞(又稱巨型黑洞)是宇宙中質量和體積最大的單一天體類型,比如在我們銀河系中心位置,就有一個相當於太陽的431萬倍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而在銀河系的鄰居仙女座星系的中心,有一顆大約1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去年公布的首張黑洞照片的m87中心黑洞,質量更是達到了太陽的56億倍,不過它還並不是最大質量的黑洞,已知質量最大的黑洞為Ton618,相當於太陽質量的660億倍。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而超大質量黑洞(又稱巨型黑洞)是宇宙中質量和體積最大的單一天體類型,比如在我們銀河系中心位置,就有一個相當於太陽的431萬倍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而在銀河系的鄰居仙女座星系的中心,有一顆大約1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去年公布的首張黑洞照片的m87中心黑洞,質量更是達到了太陽的56億倍,不過它還並不是最大質量的黑洞,已知質量最大的黑洞為Ton618,相當於太陽質量的660億倍。
  • 超大黑洞爆炸,威力僅次宇宙大爆炸,爆炸中心可容下15個銀河系!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詭異的天體,沒有任何東西能逃脫它的魔爪,甚至連光線都會被它吞噬。若按照質量劃分的話,黑洞在理論上有「超大質量黑洞、中等質量黑洞、恆星黑洞、量子黑洞」這4種類型,而宇宙裡幾乎所有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