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結構以及晶片的微加工

2020-11-29 電子發燒友

傳感器作為故障信息監測與診斷的數據來源,其對工程裝備工作參數的拾取精度直接決定了後續故障診斷的準確度,是機械故障信息監測的關鍵器件。隨著無線監測系統進入工業應用以及製造裝備智能化發展的趨勢,當前所用的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由於成本、體積等方面的原因逐漸不能滿足工業實際需求;因此,將具有微型化與可大規模生產等潛力的MEMS傳感器應用於機械故障信息監測中,可為製造裝備集成化、智能化發展提供必要的器件支持。綜合各類傳感器的優缺點以及機械製造裝備故障檢測對測振傳感器的性能需求,本文以3種不同結構的壓阻式MEMS加速度傳感器為對象,介紹了微型測振加速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結構以及微加工工藝,針對傳感器固有頻率與測量靈敏度之間的制約關係,提出「小變形-大應力」的敏感結構設計方法,並根據所設計結構特點與微加工工藝能力制定傳感器晶片製作流程。加速度傳感器工作原理壓阻式傳感器利用材料的壓阻效應將物理量轉換為電學量的方式來實現信號測量。目前,壓阻式加速度傳感器多採用如圖1所示的「梁-質量塊」結構,主要包括質量塊、支撐梁和壓敏電阻3個基本元件。


當傳感器受到加速度作用時,質量塊在慣性力的作用下發生與加速度成比例的位移,帶動支撐梁發生彎曲變形,產生應力。由於矽的壓阻效應,壓敏電阻在應力作用下阻值變化,後經過惠斯通電橋輸出與加速度成比例的電壓,實現加速度信號到電信號的轉換,如圖2所示。

圖1   梁-質量塊結構圖

圖2   壓阻式傳感器工作過程在加工傳感器晶片過程中,通常採用離子注入工藝在傳感器應力最敏感區域製作4個等值的壓敏電阻以提高傳感器的測量靈敏度。然後由晶片上的金屬引線將壓敏電阻連接成惠斯通電橋,由外接恆壓源或恆流源激勵工作。當傳感器工作時,惠斯通電橋能夠有效地將壓敏電阻的變化轉換成電壓信號,且壓阻式傳感器的電壓輸出與加速度輸入成線性關係。

傳感器的敏感結構

加速度傳感器的主要性能指標包括測量靈敏度、固有頻率、輸出線性度以及可用量程等,其中測量靈敏度與固有頻率是決定傳感器應用範圍的重要指標。對於某一結構的傳感器來說,提升固有頻率則必須增加結構剛度、減小質量塊,而這必然會減小結構的靜態變形,造成敏感結構上的應力減小,降低傳感器靈敏度;反之,提升傳感器測量靈敏度也會造成傳感器固有頻率的下降。因此,緩解固有頻率與測量靈敏度之間的制約關係,設計具有高頻響、高靈敏度的敏感結構成為機械故障信息監測用MEMS加速度傳感器研製中的重點。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文以「小變形-大應力」為設計思想,尋求合適的傳感器敏感結構,使傳感器具有較大結構剛度的同時,壓敏電阻所處位置仍有較大的敏感應力,以提高傳感器靈敏度,並據此設計了具有梁膜結構、孔縫雙橋結構以及複合多梁結構的3種壓阻式加速度傳感器。

圖3   梁膜結構示意圖

梁膜結構(圖3)是對傳統懸臂梁結構的改進,提升了傳感器的固有頻率,降低了傳感器的橫向交叉幹擾,同時較小的膜結構厚度可以減小固有頻率上升對傳感器靈敏度的影響。

圖4   孔縫雙橋結構示意圖

孔縫雙橋結構(圖4)和複合多梁結構(圖5)均以傳統雙橋結構為基礎,前者通過引入應力集中孔縫,在提升傳感器靈敏度的同時減小敏感結構的剛度流失;後者引入短小敏感梁,在提升傳感器固有頻率的同時,利用結構的應變放大作用為傳感器提供較高測量靈敏度。

圖5   複合多梁結構示意圖

傳感器晶片的微加工

MEMS加工工藝源於IC製造,大量繼承了包括光刻、薄膜澱積、注入擴散、幹法和溼法刻蝕等在內的IC製造技術。除此以外,MEMS也有一些特有的工藝,例如犧牲層技術、各向異性刻蝕、反應離子深刻蝕、光刻模鑄造電鍍成型、雙面光刻、鍵合等技術。在傳感器的微加工工藝中有以下關鍵技術需要注意:

1)溼法腐蝕與凸角補償。

2)離子注入。

3)ICP蝕刻。

4)矽-玻璃陽極鍵合。

由於3種結構加速度傳感器的工藝流程類似,本文以複合多梁結構為例,簡要介紹加速度傳感器主要的加工流程。加速度傳感器的加工材料包括厚度為400μm、直徑為100mm的n型(100)晶面雙拋單晶矽片與厚度為500μm的Pyrex7740玻璃片。整個加工流程需要8塊掩模板,其中7塊用於加工傳感器的矽質結構以及壓敏電阻、金屬引線等,剩餘1塊用於沉積玻璃片上的防吸附金屬電極。傳感器工藝流程如下: 

1)清洗矽片,雙面熱氧化得到SiO2層.

2)矽片的壓敏電阻P-區硼摻雜至需求濃度.

3)在金屬接觸區硼離子注入,形成P+區域

4)濺射金屬,正面光刻,形成鋁引線.

5)正面保護,背面ICP刻蝕形成質量塊活動阻尼間隙.

6)使用低壓化學氣相沉積澱積Si3N4層,同時沉積SiO2層以減小薄膜應力,形成KOH腐蝕的掩模層.

7)背面光刻,刻蝕背面SiO2和Si3N4,形成KOH腐蝕的掩模層,掩模版同時提供活動質量塊的凸角補償圖形,背面KOH各向異性腐蝕,形成活動質量塊,正面ICP釋放形成複合多梁結構.

8)矽片通過陽極鍵合技術粘結具有防吸附電極的玻璃片,之後劃片,完成工藝過程,得到傳感器晶片。

加工完成後的晶片CCD照片如圖6所示。  

圖6   加工所得傳感器晶片本文中的MEMS加速度傳感器採用可與IC工藝集成的加工技術,其低成本、微型化以及可大規模生產的潛力可使MEMS傳感器在未來智能化機械裝備故障信息無線監測中得到大量應用,替代目前常用的較昂貴的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同時「小變形-大應力」是高頻響、高靈敏度加速度傳感器設計中行之有效的設計思路。梁膜結構引入的小厚度膜結構、孔縫雙橋傳感器引入的應力集中孔縫以及複合多梁結構引入的短小敏感梁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傳感器的性能。

相關焦點

  • 加速度傳感器的分類、工作原理與內部結構
    其工作原理,傳感器的振動系統由 「m-k」系統組成,與一般加速度計相同,但質量m上還接著一個電磁線圈,當基座上有 加速度輸入時,質量塊偏離平衡位置,該位移大小由位移傳感器檢測出來,經伺服放大器 放大後轉換為電流輸出,該電流流過電磁線圈,在永久磁鐵的磁場中產生電磁恢復力,力圖使質量塊保持在儀表殼體中原來的平衡位置上,所以伺服加速度傳感器在閉環狀態下工作。
  • 加速度傳感器工作原理
    接下來我們就分別來看一下這六中加速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樣子的吧~~  線加速度計是利用慣性原理來進行工作的。五、加速度傳感器工作原理- -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  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是利用壓電效應來進行工作的,當加速度計振動時,加速度發生變化,加於壓電元件上的外力必然也會產生變化
  • 加速度傳感器的動作測量原理與基本構成
    加速度測量的原理十分簡單並且相當可靠,其理論基礎為與慣性質量有關的牛頓第二定律。 加速度傳感器元件的基本構成包括主體、彈簧和慣性質體。當傳感器主體的速度發生變化時,會產生隨著速度變化而變化的力,該力將通過彈簧被施加於慣性質體上。具體來說,首先該力使彈簧發生彎曲,然後元件主體與慣性質體的距離會與加速度成比例地發生變化。 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會根據主體與慣性質體相對移動的檢測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 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_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的結構
    打開APP 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_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的結構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19-12-25 10:54:39
  • 基於MEMS技術的加速度傳感器分析與應用
    為實現差異化的競爭優勢,MEMS供應商近幾十年來依據自身和設備的特點,以及所擅長的製程步驟,都紛紛開發出適合自己產品的專有微加工製程技術。 各廠商的專有製程可大致分為兩大類:體型微加工和表面型微加工。體型微加工通過基板的移除來形成希望做到的結構,是一種「減法製程」。
  • 加速度傳感器工作原理及應用
    其實手機加速傳感器屬於加速度傳感器的一種,在下面的文章中,皮卡中國小編將介紹加速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應用,希望大家對加速度傳感器有個更全面的了解。加速度傳感器分類與工作原理1、壓電式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又稱壓電加速度計。它也屬於慣性式傳感器。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的原理是利用壓電陶瓷或石英晶體的壓電效應,在加速度計受振時,質量塊加在壓電元件上的力也隨之變化。當被測振動頻率遠低於加速度計的固有頻率時,則力的變化與被測加速度成正比。
  • 智能加速度傳感器工作原理及其設計原則
    加速度傳感器的應用範圍,實現了加速度的精確測量。對於智能加速度傳感器的設計,我們要綜合考慮。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60196.htm智能加速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是 :敏感元件將測點的加速度信號轉換為相應的電信號,進入前置放大電路,經過信號調理電路改善信號的信噪比,再進行模數轉換得到數位訊號,最後送入計算機,計算機再進行數據存儲和顯示。
  • 振動加速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解析
    打開APP 振動加速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解析 聚華光學 發表於 2020-12-31 15:36:19 最常用的振動加速度傳感器是壓電式加速度計
  • 加速度計和陀螺儀傳感器:原理、檢測及應用
    實際上,MEMS傳感器正在成為消費類和移動產品差異化的關鍵要素,例如遊戲控制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MEMS為用戶提供了與其智能設備交互的全新方式。本文簡要介紹MEMS的工作原理、檢測架構以及各種潛在應用。
  • 加速度傳感器的技術指標與應用,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的原理與結構
    其工作原理主要利於壓電敏感元件的壓電效應得到與振動或者壓力成正比的電荷量或者電壓量。目前工業現場典型採用IEPE型加速度傳感器,及內置IC電路壓電加速度傳感器,傳感器輸出與振動量正正比的電壓信號。加速度傳感器有兩種:一種是角加速度傳感器,是由陀螺儀改進過來的。另一種就是加速度傳感器。它也可以按測量軸分為單軸、雙軸和三軸加速度傳感器。現在,加速度傳感器廣泛應用於遊戲控制、手柄振動和搖晃、汽車制動啟動檢測、地震檢測、工程測振、地質勘探、振動測試與分析以及安全保衛振動偵察等多種領域。下面就舉例幾個例子,更好的認識加速度傳感器。
  • 典型的微型傳感器有哪些?結構和工作原理解析
    和傳統的傳感器相比,微型傳感器具有許多新特性,它們能夠彌補傳統傳感器的不足,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越來越受到重視。文中詳細介紹了一些微型傳感器件的結構和原理,說明了微型傳感器的基本性能特點和微型傳感器的發展趨勢。
  • 熱對流式加速度傳感器原理及應用
    前言 一提到加速度計傳感器,人們會習慣性地想到高昂的價格及其傳統的應用領域—高檔汽車。 的確,以往的加速度計傳感器由於其特定的工作原理和複雜的微機械加工工藝,導致其製造成本以及在小量程應用領域的失效率居高不下,使其無法在消費類電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 壓電加速度傳感器原理及應用
    而直流響應的加速度傳感器,具有直流耦合輸出,能夠響應低至0赫茲的加速度信號。因此直流響應的加速度傳感器適合同時測試靜態和動態的加速度。並不是只有需要測試靜態加速度時才選擇直流響應的加速度傳感器。加速度,速度,位移許多對于振動的研究需要獲取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信息,這些是工程師們設計和驗證結構時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 解析Hall加速度傳感器在測量汽車橫縱加速度的原理
    結構▲結構原理和靜態特性曲線  在Hall加速度傳感器中使用「彈性」固定的彈簧——質量系統。Hall加速度傳感器有一個豎放的帶狀彈簧,一端夾緊,另一端固定著永久磁鐵,以作為震動質量。在永久磁鐵上面是帶有信號處理集成電路的Hall傳感器,在下面有一塊銅阻尼板。
  • 一文讀懂MEMS傳感器(必須收藏)
    、微型執行器以及信號處理和控制電路、直至接口、通信和電源等集成於一塊或多塊晶片上的微型器件或系統。體加工技術是指沿著矽襯底的厚度方向對矽襯底進行刻蝕的工藝,包括溼法刻蝕和幹法刻蝕,是實現三維結構的重要方法。表面微加工是採用薄膜沉積、光刻以及刻蝕工藝,通過在犧牲層薄膜上沉積結構層薄膜,然後去除犧牲層釋放結構層實現可動結構。
  • 加速度傳感器的原理及如何選型
    加速度傳感器的原理線性加速度傳感器屬於不需要參照靜止坐標系的慣性傳感器類。它們被連接到移動平臺。 名稱中的「慣性」是指在運動中需具有足夠大的慣性。在導航設備中,加速度傳感器與陀螺儀配合使用,通常包含3個正交的速率陀螺儀和3個正交的加速度傳感器,分別測量角速度和線加速度。通過處理來自這些裝置的信號,就可以跟蹤運動物體的位置和方向。加速度傳感器被用於測量物體受到包括重力在內的外力所產生的加速度。雖然重力通常是一個指向質量塊重心的恆力,但其他力可以在一個寬的幅度和頻率範圍內變化大小和方向。
  • 深度乾貨|加速度傳感器種類剖析及適用性
    1 傳感器的種類目前市場中常見的加速度傳感器分為三大類別,分別為壓電式、壓阻式和電容式。1.1 壓電式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的構造是利用了彈簧質量系統的原理。雖然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相對來說結構比較簡單,誕生時間也較長,但因其性能指標與材料特性、設計和加工工藝密切相關,因此,在市場上銷售的同類傳感器性能的實際參數以及其穩定性和一致性差別非常大。與壓阻和電容式相比,其最大的缺點是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不能測量零頻率的信號。
  • 3軸陀螺儀傳感器和3軸加速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打開APP 3軸陀螺儀傳感器和3軸加速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發表於 2018-03-19 10:11:00 就在過去兩年中,運動傳感技術已經開始遍地開花——視頻控制臺、智慧型手機、電視遙控器和個人訓練設備——就在我們給手機照片打上地理標籤、玩視頻遊戲以及通過電視機和有線電視機頂盒進行頻道衝浪之時。
  • 振動開關內部結構及工作原理
    同樣,當壓電陶瓷受到外部震動時,也會將機械振動轉換成電壓信號,這就是壓電陶瓷片作為振動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壓電陶瓷片由於受外界震動時的形變及輸出電壓信號比較微弱,所以這種元件當作震動開關使用時其靈敏度較低。
  • 一文閱盡「霸屏」電子產品的MEMS及其工作原理
    若單個MEMS傳感器晶片面積為5 mm x 5 mm,則一個8英寸(直徑20釐米)矽片(wafer)可切割出約1000個MEMS傳感器晶片(圖1),分攤到每個晶片的成本則可大幅度降低。因此MEMS商業化的工程除了提高產品本身性能、可靠性外,還有很多工作集中於擴大加工矽片半徑(切割出更多晶片),減少工藝步驟總數,以及儘可能地縮傳感器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