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而且博大精深,歷代先賢著書立說,寫出很多傳世的經典文章和詩詞歌賦,在民間也有很多評書戲曲、俗語文化,每一門學問想要研究通透,都需要我們皓首窮經,專研一生。
在眾多的傳統文化裡,對聯文化堪稱是我國的藝術瑰寶,也是我國獨有的文化藝術形式。之所以說是我國獨有,主要還是對聯有一定的語法性,要求對仗工整,平仄押韻。對仗工整就是上聯和下聯的字數要相同,不能有多字或者漏字的情況出現。
而國外的語言,都是由一些字母組成,在對對子上很難做到對仗,比如「天」對「地」,而英語的天是「sky」,地是「ground」,很顯然字母是不等的,這也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別的國家還真模仿不出來。
平仄方面也是很講究,中國的每個漢字都分為四個讀音,其中一聲和二聲為平,三聲和四聲為仄,這樣區分下來,平仄也就融會貫通了。
歷代有關對聯的趣事也有很多,不論是文人墨客還是達官顯貴,市井布衣還是九五之尊,對對聯文化都是情有獨鍾。中國的道教也擅長用對,比如道教有一副對聯,上聯是「舉步艱危,便把腳跟立穩」,下聯是「置身霄漢,更宜心境放平」,這副對聯勸人要有個好心態,不要急於求成,需要腳踏實地,穩住心神,才能遇難呈祥。
道教還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有德斯福,招財納珍自來駐」,下聯對「不義豈昌,財官利市求也無」,這副對聯告誡人們要多修福報,這樣自會財源滾滾,福氣多多,如果多行不義,名利求不到不說,還會惹禍上身。
這些充滿正能量的對聯,每次讀後都是心曠神怡,當然對聯也不僅僅是說教,有的對聯也是詼諧幽默,插科打諢,細細品讀更是忍俊不禁。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副對聯,就很有意思。
在明朝天啟年間,有一位進京趕考的秀才,行了大半天的路,夜間來到一寺廟住宿。寺廟有一位老和尚給秀才安排好了住宿,一個人就忙去了。秀才到了三更天睡不著覺,於是就起身在寺廟來回地踱步,這時候看見老和尚剛從井裡打了兩桶水,挑在肩上準備往回走,正好看到秀才在一旁。
老和尚於是就來了興致,他對秀才說:「知道你是讀書人,我這裡有一副上聯,不知道你能不能對出下聯來?」秀才平時最喜歡對對聯,於是就欣然應允,老和尚說出了上聯「三更挑水,擔回兩輪明月」。
這副下聯還是有些難度的,「三更挑水」是指時間,而「兩輪明月」指的是天上的月亮映在桶裡,別有一番風味,秀才想了許久,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
秀才躺在床上輾轉反側,腦子中一直縈繞著老和尚的對聯,可是下聯怎麼也想不出來,這時候他忽然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詩「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一瞬間就來了靈感,趕忙起身找到老和尚,說出了下聯「半夜洗衣,弄碎一片晚霞」。
此聯對仗工整,而且意境更美,實在是妙不可言,老和尚拍手叫好,兩人哈哈大笑了起來。
此聯後來被一位京城的才女聽聞,也想試著對上一對。有一日這位女子面對著鏡子,一個人描眉打扮,頭上還插了一朵小紅花,忽然間想到了下聯「半夜對鏡,插上一朵紅花」。
秀才和女子各對一聯,每一副對聯都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而且意境也都是上乘的,堪稱是經典絕對。
今日話題:上聯「三更挑水,擔回兩輪明月」,你能對出下聯來嗎?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