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OOF
每到年中,科研狗們十分關注的一項指數就是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
期刊影響因子的變化宛如股市價格的漲跌,自己投過稿發過文的雜誌,影響因子是高是低,可能直接影響到明年能拿多少基金,評不評得上職稱。
就在剛剛,2020 年期刊影響因子發布!
經典四大刊排位如何變化?傳統三強 CNS 地位是否堅挺?各科室的醫學專刊性價比怎麼選?國內期刊表現幾何?
以下是生物學霸帶來的完整解讀。
圖源:科睿唯安官網
各大神刊頭部效應明顯
頭部效應四處可見,各個領域內,關注度相對集中的公司、題材、IP 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 「頭部」。頭部主角總能佔據賽道前幾名的位置,獲得更多關注,獲取更多資源,在期刊領域同樣不例外。
今年,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臨床腫瘤雜誌)繼續以高達 292.278 的 IF 蟬聯榜首,一騎絕塵。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以 74.699 的 IF 位列第二。
Nature 集團的綜述類新貴表現神勇,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和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分別斬獲第三和第四,IF 為 71.189,64.797。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The Lancet(柳葉刀)排名第五,IF=60.392,在傳統醫學頂刊中不遑多讓。
醫學四大刊
除 NEJM 和 The Lancet 之外,醫學四大刊的其他兩位也同樣佔據頭部位置。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表現也不錯,以 45.540 的影響因子排名第 12。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英國醫學雜誌)相較稍微低一點,以 30.223 的影響因子排名 39 位。
傳統三強 CNS 依舊齊頭並進,Nature IF 42.778,排名第 15;Science IF 41.845,排名第 16,緊隨其後,Cell IF 38.637,排名第 22。
傳統三強 CNS
總體來看,傳統頂刊的江湖地位還都很穩,雖然排名比去年略有變化,但 IF 普遍都在漲。頂刊排名的變化,主要還是看誰跑得更快。
綜述類期刊普遍表現優秀
在 IF 的頭部排名中,我們看到了很多新期刊的名字,大都以綜述類雜誌為主。Nature 集團下綜述類刊物表現尤其搶眼,在十強中佔據半數席位。
除了前文提到的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和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外,Nature 的綜述刊物還有 4 本也進入十強名單。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以 IF 55.470 排名第 7。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以 IF 53.276 排名第 8。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Nature Reviews Cancer 以 IF 53.030 排名第 9。
Nature Reviews Cancer
其他 Nature 旗下的綜述性期刊也辦得有聲有色。
總體來說,18 本 Nature Reviews 雜誌都是好期刊,Nature 作為世界一流學術出版集團的實力著實不容小覷。
綜述性期刊容易被引用,IF 普遍增加較快,特別是生物醫藥領域的雜誌,引用都非常高,IF 高,排名自然也靠前。
但要提醒各位讀者,在發綜述之前,一定要先充分了解自己所在單位的要求,避免發表綜述期刊無法滿足論文指標的情況。
國內期刊勢頭良好
再來看看國內期刊的表現。
打造中國的優秀學術期刊,已經進入頂層設計,今年中國人自己的 CNS 繼續保持高水平,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尤其搶眼,以 IF 20.507 排名第 82,領跑國內期刊。
Cell Research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國家科學評論)表現也不錯,IF 16.693,排名第 120 位。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創刊於 2016 年的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自去年取得第一個 IF 5.873 以後,今年繼續保持迅猛增長的勢頭,IF 直奔 13.493,排名第 194。那些前幾年在這本期刊上發表文章哥兒們,恐怕要開心得睡不著覺了。
Bone Research 本次順利回歸,重新獲得 IF 為 11.508,排名 247。
Protein & Cell 也是生物領域非常有影響力的國產期刊,最新 IF 為 10.164,排名第 308。
OA 神刊們日子依舊不好過
讓人又愛又恨的開放獲取(Open Access)期刊也是很值得關注的。
開放獲取是當今學術期刊運營的探索方向。很多 OA 期刊由於發稿快速、發稿量巨大而深受國內學者的青睞。
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有四本,江湖號稱「四大神刊」: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s、Oncotarget、Medicine。
不少人猶記得 Oncotarget 在 2018 年被踢出 SCI 後,學界的一片哀鴻。
繼去年得 IF 2.776 後 Plos One 今年 IF 為 2.740,繼續走低。
Scientific Reports 在去年以 IF 4.011 勉強保 4 成功,今年則遺憾跌到 3.998。
Medicine,在改為 OA 模式後 IF 大跌,去年縮水至 1.87,今年 IF 為 1.552。Nature Communications
一直讓很多人搞不清楚到底是不是 Nature 子刊的 Nature Communications 則迎來了自己的 10 歲生日,相比於去年 11.878 的成績,今年 IF 12.121 也還算不錯,依舊是 OA 期刊的領軍代表。
很多人對論文是否投給 OA 期刊都蠻糾結,一方面 OA 是大勢所趨,知識共享天經地義;另一方面,發表論文的時候,給期刊交幾千上萬的文章處理費(APC)還是挺肉疼。
而且又有幾個 OA 期刊被 SCI 除名的「前車之鑑」,好多導師也不贊成學生發表這類期刊。
其實,OA 上還是有很多高質量文章的。有些學者可能不太在意雜誌,或是對不斷更換雜誌不斷重複的投稿流程心聲厭倦,於是乾脆投稿給 OA 雜誌。
各科室醫學專刊一覽
再來看看各科室醫學類的專業期刊,在各自領域表現如何。
最後,有個基本的邏輯必須指明,IF 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學術期刊的水平,並不能直接代表期刊上具體某篇論文的水平。認認真真扎紮實實的論文就是好論文,無論發表在什麼期刊。
在進行學術評價的時候,應該關注論文本身,而不是論文發表到什麼期刊。影響因子本來僅是評判期刊的一種指數,如今卻承載了太多不該承載的東西。(責任編輯:Ivan、gyouza)
獲取完整版名單請掃描下面的二維碼,進入「丁香學術」公眾號後臺回覆:2020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