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超強颱風
誰在導演超強颱風?
超強颱風是熱帶氣旋中最強的。我國把颱風中心附近風力16級及以上(即中心附近風速大於等於51米/秒)的颱風視為超強颱風強度。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許映龍認為,達到超強颱風需要足夠的動力和熱力條件。動力條件指的是高空輻散氣流的抽吸作用。「颱風像個陀螺,而強大的高空輻散氣流抽吸就像抽動陀螺的鞭子,抽吸越猛烈,陀螺才會轉得越快,颱風強度自然更強。」許映龍說,隨著國外對超強颱風研究的深入,這一因素被認為是形成超強颱風的關鍵因子。
其次是熱力條件,即海溫因素和其水汽輸送能力。通常來說,海水表面和60米深的一層海水都要較暖,大約要超過26℃,才能形成颱風。海水溫度越高,越能及時補充颱風因內部空氣分子摩擦而消耗的能量,促使颱風增強。美國的颱風專家研究認為,2005年造成美國近兩千人死亡的5級颶風「卡特裡娜」,其強度之所以強,正是和當年異常偏高的海溫有關。研究顯示,去年登陸我國的、風力最強的颱風「威馬遜」也和海溫異常偏高有關。
此外,季節和地理位置也會影響強颱風強度。通常情況下,超強颱風容易發生在秋季,因為9月前後,季節轉換,太陽直射角從北向南移動,熱帶海洋的溫度相對偏高,熱力條件較好;如果颱風西北行或北上,颱風移動至我國東南海域,其高空流出輻散氣流恰巧與位於東亞的副熱帶西風急流相連接,強度常常可以迅速加強,因此,超強颱風多影響我國東南沿海一帶。
超強颱風超強在哪?
超強颱風的定強必須通過衛星。世界氣象組織推行了一套統一的定強標準,已被全世界統一使用。
「登陸的超強颱風之所以依靠衛星而非實地測風來定強,還有一方面原因是由於很多測風儀器無法經受住超強風力的考驗。」許映龍說。除了颱風帶來的風力,超過11級的大風在陸地上本就很少見,就更別提在超過16級風速的超級颱風面前,普通的測風儀器幾乎不能承受。
氣象專家J.F.RMcIlveen曾在《天氣》雜誌發表過一篇論文,推算風在人體表面的作用力。計算說明,當達到16級風時,無論人怎麼調整身體姿勢,都不可能站住。也就是說當遇到超強颱風的時候,人是站不住的。
超強颱風「桑美」登陸時,有位記者抱著大樹聲嘶力竭地喊:「我快要崩潰了。」這一幕成為颱風報導的經典鏡頭。
除了大風之外,颱風還會在海面掀起巨浪。超強颱風可能會導致海面出現十米以上的巨浪,漫天白沫,能見度極低。颱風還會給城市帶來極端降雨。如「莫拉克」,雖然其強度達不到超強颱風,但它吹襲臺灣時,在中南部多處降下刷新歷史紀錄的大雨,亦稱八八水災。
超強颱風如何「下臺」?
不用翻看記錄,許映龍就能細數登陸我國內陸的超強颱風:「強度最強的是2014年的『威馬遜』,首次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70米/秒,17級以上;造成最嚴重人員傷亡的是2006的超強颱風『桑美』。」除此之外還有1956年12號颱風「溫達」、1973年14號颱風「馬格」。
登陸我國內陸的超強颱風並不太多,但登陸我國臺灣地區的超強颱風就不算少數了,如2000年「碧利斯」、1975年「蓮娜」、1965年「瑪麗」等。目前有記錄以來全球登陸最強的颱風是2013年「海燕」,它登陸菲律賓中部時,中心附近風力達到75米/秒以上,重創了菲律賓,奪取「世紀風王」稱號。
超強颱風一般在登陸後,由於缺乏海洋的能量供應,且受到地面摩擦影響,其強度會逐漸減弱。但由於它們本身能量巨大,往往比一般颱風影響的範圍更大,致災更重。
在2000年後,颱風委員會根據颱風所帶來的影響,開展颱風除名工作。因此,2000年後登陸我國內陸的超強颱風「桑美」和「威馬遜」無疑都被除名了。
許映龍介紹,根據美國颱風專家的研究,近些年,超強颱風的數量有增加趨勢。這或與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溫增加有關。但一些專家也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颱風的衛星資料不過幾十年,定強更是20世紀80年代才發展起來的技術。目前,科學家還在對以往颱風定強進行修訂,因此資料的均一性有所欠缺,這是判斷超強颱風的長期變化依據時,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連結:盤點有氣象記錄以來登陸我國大陸地區的超強颱風
1、防臺奇蹟「威馬遜」
2014年,超強颱風「威馬遜」兩度出現臨岸急劇增強的情況,分別在穿越菲律賓中部及中國海南島前出現,造成海南、廣東、廣西的59個縣市區、742.3萬人、468.5千公頃農作物受災,直接經濟損失約為265.5億元,並導致南寧發生海變,城市內部被淹,損毀嚴重。
「威馬遜」被譽為建國以來登陸我國(包括臺灣地區)強度最強的颱風,登陸時最強風力達17級以上,70米/秒。
由於防臺減災工作有序進展,轉移工作順利進行,「威馬遜」並沒有造成過多的人員傷亡,堪稱防臺史上的奇蹟。
2、颱風王「桑美」
2006年8月5日,「桑美」在西北太平洋橫空出世,並最終以17級(60米/秒)的風速於10日17時25分在浙江蒼南縣南部沿海登陸。12級(32.7米/秒)的大風已經可以吹翻列車,把一隻20噸重的汽油罐拋到80米的高空。而60米/秒幾乎是2個32.7米/秒的強度,其毀滅性可想而知。「桑美」強度之強、風力之大均為百年一遇,是建國以來登陸中國大陸最強的颱風之一,當仁不讓成為當時的颱風之王。
「桑美」裹挾狂風驟雨重創浙江、福建。降雨強而急,10日傍晚至上半夜,浙江蒼南雲巖5小時降雨量就達到374毫米。風力同樣強勁持久,福鼎市10日17~20時連續3小時陣風風速超過13級。「桑美」給浙江蒼南和福建福鼎的部分地區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兩省因颱風共造成450人死亡,失蹤138人。
3、小個子「馬格」
1973年9月12日08時,「馬格」誕生,生成36小時便猛躥至超強颱風級別,並於14日凌晨4至5時,以其生命史中最強強度(60米/秒)在海南瓊海登陸。
這個超強颱風是典型的小個子殺手,個頭小,影響範圍小,登陸前2小時,瓊海沿海卻絲毫感覺不到颱風的到來,生命史也很短暫,但由於強度大,「馬格」的殺傷力令人膽寒。在其瘋狂咆哮中,350噸重的嘉積糖廠的煙囪在狂風中轟然倒地,風后整個城區幾乎看不見一座矗立的煙囪。龐然大物被摧毀的背後是一條條脆弱生命的消逝,整個海南至少903人遇難。
4、直殺內陸「溫達」
1956年的超強颱風「溫達」體積龐大,實力超群,且入侵內陸之深歷史罕見。在「溫達」一路狂奔的途中,它的風圈半徑一度達到700千米,而環流直徑更是達到2000千米左右,並最終在8月1日以60-65米/秒、923百帕的強度登陸浙江象山。次日,「溫達」進入安徽境內並減弱成低氣壓,爾後又經安徽、河南、山西、陝西等省,5日在陝西境內消失。
受其影響,華東、華北及陝西等地均出現大範圍暴雨天氣,甚至在8月3日,北京亦受到強降雨侵襲,24小時雨量434.8毫米,造成大興42個村莊過水,永定河水位暴漲。在其登陸地象山沿海,特大海潮奔湧而來,最高潮位達4.7米,縱深10公裡一片汪洋。這個殺入內陸的「巨人」給中國帶來了一場空前的浩劫,逾5000人因此罹難,220萬幢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毀壞,經濟損失難以估量。(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信欣)
(責任編輯: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