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2020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成果巡展(廣西站)」和中國科技館主辦的「榫卯的魅力」主題巡展廣西站在廣西科技館開展。「悟空號」暗物質衛星、「墨子號」量子衛星等代表我國科技前沿的衛星模型,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榫卯文物等讓人大開眼界。展覽將持續至明年2月28日,觀眾可前往免費參觀體驗我國前沿科研的最新成果+傳統榫卯建築的魅力。
孩子們在了解常見的榫卯結構。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佘鴻雁攝
孩子們在研究魯班鎖。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佘鴻雁攝
2020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成果巡展(廣西站)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1年來中科院在各領域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在展廳的「深空區」,正在服役的最先進暗物質粒子探測太空設施「悟空號」暗物質衛星,在軌開展了15項國際首次空間實驗的實踐十號衛星,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的「墨子號」量子衛星,以及能對黑洞等現象進行高靈敏探測的「慧眼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的模型等一字排開,這些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進入世界前列。
「悟空號」暗物質衛星、實踐十號衛星、「墨子號」量子衛星等衛星模型。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佘鴻雁攝
「榫卯的魅力」主題巡展廣西站展出了38件套精彩展品,展示了榫卯工藝在古代建築、家具、造船、造橋等不同領域以及現代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榫卯文物實物。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佘鴻雁攝
早在七千年前,我國的河姆渡人就已能夠運用榫卯搭建房屋,本次展覽中有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榫卯文物實物,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榫卯文物。
「古代建築的智慧」展區裡有佛光寺大殿、獨樂寺觀音閣、晉祠聖母殿、永樂宮三清殿、雍和宮牌樓、應縣木塔等著名木結構閣樓式建築模型。這些各朝各代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作不僅規模宏偉,造型典雅,而且其中大部分建築都經受住了天災的考驗。如「獨樂寺觀音閣」,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樓閣式建築,一千多年來經歷了28次大地震,挺立至今。能做到「牆倒屋不倒」,秘密就是建築構件之間神奇的榫卯連接方式。
獨樂寺觀音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樓閣式建築,現場展出了其模型。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佘鴻雁攝
除了一飽眼福,現場還設立了一個「動手做」區域,觀眾可以學習使用鋸、刨、鑿等傳統木工工具和臺鑽、砂輪機、車床等現代化加工設備,親手製作一雙屬於自己的木筷子,體驗當一回木匠。
孩子們在動手區體驗當木匠。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佘鴻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