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原子彈的出場讓世界為之震驚。美國1945年在日本廣島投下的原子彈相當於兩萬噸TNT炸藥爆炸所產生的能量。原子彈爆發之後產生的核輻射對日本造成了極大影響,甚至幾代人都飽受核輻射的折磨。
原子彈的製造原理是複雜的,我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也開始展開相關的研究。但是當時的資料都被西方國家壟斷了,我國只能夠慢慢摸索。起初蘇聯在軍事技術上為我國提供了幫助,但是中蘇關係僵化之後,蘇聯在中的專家全部被撤走了,同時大量的研究資料和工作人員也一併撤回到蘇聯,我國的科研人員只能夠咬著牙關,靠著自己的能力「摸爬滾打」。
在原子彈研究製造的過程中,有不少科學家為此奉獻了一生。在經過重重試驗之後,我國終於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自主研發出了原子彈,國防力量也由此提升。
但是核武器研發出來之後,如何保存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通常來說,原子彈的物理保存方法是拆除引爆裝置,讓它做到完全防水,同時控制好溫度和溼度。
核廢料的處理是擺在各國面前的難題。2011年,日本福島發生核洩漏,上百人因此喪命,核洩漏的中心地帶,生態極具惡化,並且造成了嚴重的海水汙染問題。
中國科學家研製出的「啟明星2號」是世界首座鉛基核反應堆零功率裝置,這是核廢料處理的核心裝置。這一技術問世之後受到了各國的廣泛關注。美國、日本等國家在控制和處理核廢料上花了不少人力物力,然而,他們目前的技術也只能夠做到控制汙染,不能夠消除汙染。
在中國攻破核廢料處理難關後,其他國家紛紛想要向中國學習有關技術,美國呼籲中國將此項技術共享。日本也曾表示希望能夠用3000億購買這一項技術。但是這是中國的專利技術,最終的決定權仍然是握在我國手中。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創,歡迎關注,帶您縱橫古今,縱覽世界。